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重要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趋势,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要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等教育资源的支持。高校源源不断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创造新的知识,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在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大有新作为。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型工业化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未来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将成为产业急需。着眼未来,需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升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等新型工业化专业,培养更多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持续加强和巩固西工大三航、3M、3C特色工科,设置一批新的学科专业,新增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等8个新兴交叉专业,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国防科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校国防特色背景,先后制定了一流本科、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聚类形成航空航天等10个本科生培养大类,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单位,努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新型工业化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校准确把握“总师育人文化”的内涵、“总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趋势和要求,不断完善“总师型”人才大学培养路径和体系,持续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培养更多“总师型”人才雏形。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总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低调务实、兼容并包,厚积薄发、为国铸剑。如果更进一步深化总师人才反演到在大学中的培养雏形是: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西工大非常注重学生在大学中的系统整机观念的培养、非常注重学生扎根一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积累技术的能力,这是西工大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成功底色。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工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征,强调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对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基础创新的策源地,具有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水平,强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对接,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挑重担立新功。
西北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持续提升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明确科研工作思路,进一步优化“方向—队伍—平台—项目—成果”五位一体的创新链条,确立“工科为本、三航当家、信息赋能、融合强校”的科研工作思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释放各类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学校面向重大应用,与大型央企、国企、大院大所进行紧密的合作,依托双方资源优势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开发,解决产业急需,为新型工业化贡献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基础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兴趣出发的自由探索,就是“0→1”;另一类是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工程技术导向的基础研究,即“1→0”。学校在系统型号集成科研方面的优势很明显,具有解决“1→0”的独特优势。学校立足“三航”优势学科,持续强化基础研究,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源头支撑,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与行业技术需求深度融合。
激励人才各显其能,强化人才队伍支撑
万事都要回归到人才队伍建设上,“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都需要人才队伍支撑。制造领域应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深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弘扬科学家精神,引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对的人”“正确的人”做重要的事,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汇聚人才和保障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阵地,有一群致力于解决行业需求的技术发明者,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认真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大人才、外引青字号”的思路,持续壮大人才队伍,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加强人才培育,扩大“翱翔人才计划”支持规模,加快“翱翔团队”建设,鼓励青年人才赴行业院所挂职锻炼,推动人才入前沿、到主战场。加大引才力度,找准突破口,瞄准国家重点领域精准引才,赴英国、新加坡等地大力开展海外引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探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三项改革”措施,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瓶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高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大力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