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国家为何都以2%为通胀目标?
”
《经济学人·商论》2022-08-05
Should central banks’ inflation targets be raised?
《央行是否应该提高通胀目标?》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新西兰议会决议通过该国央行2%的通胀目标,没有一位议员表示反对,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急着回家过圣诞假期。这是第一个由一国央行采用的正式通胀目标,它并非激烈经济辩论的结果,而是源自一位前财政部部长随口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即将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新西兰央行应力求通胀保持在零或1%之间。新西兰央行行长和时任财政部部长以此为起点,后来将目标区间扩大到零至2%。渐渐地,2%成了所有富裕国家的标准。
2%这个有点随意的目标应该改变吗?在央行万难/显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失礼——比如现在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年通货膨胀率都在9%左右。美联储允许通胀失控/脱离目标的同时也在尝试实施“灵活平均通胀目标制”。然而,提高通胀目标可能有助于防止富裕国家重回全球金融危机后十年里低通胀、低增长的低迷状态。因此,这个想法值得考虑。
高通胀是痛苦的。即使工资与价格增长保持同步,从而保住工人的实际收入,它也破坏了货币作为记账单位和价值储存手段的功能。在某个时间点达成的合同会迅速失去价值,在买卖双方或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任意重新分配收入和财富。长期投资和储蓄决策更像是一场赌博,就像土耳其的情况一样。该国的通胀达到了80%左右。然而,通缩也有代价。它会提高债务的实际价值,让抵押贷款持有者和政府都为此担忧,随着收入相对于还债金额持续下降,这可能会随之产生一种自我维持的萧条。所以央行的通胀目标才会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正值水平上。
《经济学人·商论》2022-07-28
这个遗漏有点意思。今年2月,当美联储向国会发布其半年度报告的冬季版时,它漏掉了一个常规部分——根据“货币政策规则”大致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把这部分内容包含进去可能会很尴尬,因为它会认为利率应该高至9%,但美联储此时仍将利率维持在接近0%的水平。在随后的听证会上,至少有三名国会议员向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追问报告缺失这一部分的原因。鲍威尔承诺,下一次报告将重新加上这个部分。6月17日发布的夏季版也确实加进了这个部分,只不过那时美联储已开始迅速加息以让利率赶上货币政策规则建议的水平。
就争议性而言,在一份冗长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不见了一个三页长的部分并没什么大不了。媒体对此也鲜有报道。尽管如此,它却是重要的。它揭示了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通胀飙升的情况下被问得更多了,那就是央行是否应该限制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而根据白纸黑字写明的规则来设定利率?
《经济学人·商论》2022-07-14
对于自己下一步可能要做什么,央行常常会提前放风。根据前英国央行官员威廉姆·布特(Willem Buiter)的说法,这种前瞻性指引的历史与央行体系本身一样久。它至少和通胀目标制一样有年头。新西兰央行(在1990年第一个采用正式通胀目标)很快就发现它可以通过话语(所谓的“张口操作”)来影响市场。现在它会公开预测自己的决定。如果想知道它认为未来的政策利率水平会如何,不必在媒体上寻找来源秘而不宣的报道,直接去下载这家央行的电子表格就行了。这种指引不过就是基于央行对经济的很可能出错的预判而发出的预测。这种指引有时被称为“德尔斐式”指引(借用了古希腊德尔斐神谕的典故)。
如果经济没有如预判的那样运行——一般都会如此——央行就很可能不按它对自己的预测行事。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时任芝加哥联储官员的杰弗里·坎贝尔(Jeffrey Campbell)与合著者将德尔菲式前瞻性指引与“奥德赛式”做了区分。奥德赛式指引不仅是预测,它包含了某种承诺或保证。央行官员用它来绑住自己的双手,就像奥德修斯把自己绑在船的桅杆上一样。
央行为什么要那样做?正如这篇论文所说,其目的是改变公众对央行未来行动的预期,从而改善当前的经济状况。在经济低迷期,央行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充分下调短期利率来重振经济。... ... ...
《经济学人·商论》2022-07-08
富裕国家的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超过9%,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众开始预期通胀将持续居高不下。显示美国人中期通胀预期上升的数据助推了6月初的市场动荡,最终以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收尾。各国央行迫切需要让人们相信它们在努力降低通胀。但一系列证据表明,要改变公众的想法可能会异常困难。
专家和外行群体的观点分歧已经越来越大。三位经济学家伯纳多·坎蒂亚(Bernardo Candia)、奥利维尔·科比恩(Olivier Coibion)和尤里·格罗多尼琴科(Yuriy Gorodnichenko)研究了美国四个群体的通胀预期。专业预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预期仍接近美联储2%的目标,但消费者的看法与此偏离得越来越远,他们预期接下来一年里价格将上涨5%以上。而面对大宗商品、工资和其他投入成本的飙升,企业预期通胀还会攀升到更高。
扫码下载商论APP
订阅获取全文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
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