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懂爬五岳》-泰山-010-泰山佛教
泰山,海纳百川。
集齐了儒释道。
民国初期,基督教席卷中国,兴办大学、医院、教堂。
刚要全面开花。
戛然而止。
蜜月期非常短,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一是要求取消袁世凯对日签下的卖国条约,二是反对西方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私授给日本。“五四运动”激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耻辱感以及亡国意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帝思潮成为主流趋势,基督教被指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先锋。加上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全民义和团化,从此,再也没有一个西方列强能走入中国人的心窝。
前年,我在写上述这段话时,还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
倘若再给基督教20年。
基督教堂大概率就登上泰山之巅了。
毕竟,泰山是中国文化、信仰的制高点。
会让建吗?
会!
泰山,有容乃大。何况,当时决策层中也不乏基督信徒,包括后来埋于泰山的冯玉祥。
泰山是儒释道三分天下。
但是,在我近20年登泰山的印象里,貌似只有道士,没有和尚。
仿佛,道教一家独大。
岱顶有五处庙宇,四家是道教的,东岳大帝(泰山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玉皇大帝、青帝(伏羲)。
剩下的一家是孔子的。
没有佛教的。
这两年,我逐渐对泰山佛教产生了好奇。
因为,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写历史系列时,写过这么一段:
我问,什么叫扬州瘦马?
他说,就是穷人家卖的小姑娘,又瘦又小。老鸨子去人才市场上挑选,选择颜值不错的,有潜力的,带回集中营去打造,琴棋书画,待长大成人后,或卖给富翁当妾,或送入秦楼楚馆。扬州瘦马属于妓女四大派系之一。在秦淮河畔,“扬邦歌女”多是“瘦马”出身。
我问,另外三大派系是什么?
他说,擅长搞氛围的“西湖船娘”,擅长制服诱惑的“泰山尼姑”,擅长技术突破的“大同婆姨”。
我说,尼姑也掺和进来了?这画风难以想象。
他说,小尼姑与富商名流单独在静室互相深入“交流”佛法,既有出家人的庄重,又有俏丽文雅的风度。
故事二,去年,我骑行到济南长清时,特意到灵岩寺打了个卡,我发现灵岩寺虽然身处济南辖区,却处处都是泰山符号,连古刹里树木保护铭牌都是泰山管委会的。
泰山,手也太长了吧,竟然跨市管理?
当时,我问过灵岩寺的工作人员,他的答复是当年泰山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周边的寺院都太薄弱,难挑泰山佛教大梁,于是把四大古刹之一的灵岩寺捆绑进了泰山。
故事三,也是去年,我骑行到了泰安市东平县,东平最大的IP是水浒,但是,城市C位广场上的雕像却是一个不出名的人,叫安道一,是个僧人,书法家。一个不知名的书法家为什么能在众星云集的东平当C位呢?(附图1)
很巧,广场上有个退休干部模样的大叔在拉琴,我就跟他聊了几句,这和尚何德何能?
他给我的解释有二。
第一、此人书法造诣比肩王羲之,之所以不出名是因为他是一名僧人,淡泊名利,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生平信息。即便是安道一这个名字,也有可能是化名,目前唯一能隐约确定的信息是,他是东平人。
第二、泰山上最大的一块刻石,经石峪的《金刚经》就出自他之手。
这次爬泰山前,我先跟乙烯老师碰了个头。
我若是想了解一下,关于泰山佛教,应该重点去拜哪几个庙宇。
乙烯老师说,泰山比较有名的寺院有灵岩寺、普照寺、竹林寺、玉泉寺,多在泰山之阴,比较偏僻、幽静。泰山之阳,传统登山线路所经过的庙宇,基本都是道观。
我问,那若是信佛的游客想在泰山上拜佛呢?
他说,山下的红门宫就可以拜,正殿供奉的是弥勒佛。泰山的开发史要早于佛教传入中国,那么在泰山占主导的一定是本土道教。历史上,道教与佛教是你进我退的关系,山顶这些庙宇影响不大,但是山下这些庙宇就要轮流坐庄了,时而佛教为主,时而道教为主,最终就成了《西游记》。红门宫作为步行登山第一站,自然是三家都要抢的流量入口,东殿是弥勒佛,西殿是泰山奶奶,儒家着了急,在门口设了牌坊孔子登临处,并且设了一个香坛,儒释道住进了一个院。
我问,灵岩寺为什么归泰山所管?(我把道听途说的理由转述给了他)
他说,申请双遗的确是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两个原因。第一、灵岩寺所处位置属于泰山山脉。第二、属于套餐路线,古人到灵岩寺必到泰山,到泰山必到灵岩寺,尤其是信佛的皇帝们。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时,曾在灵岩寺住过十几天。
我问,为什么不去岱庙住呢?
他说,武则天信佛是童子功,进宫前是沙弥尼,太宗驾崩后又回到寺院,她住寺院应该有回家的感觉。她当权后为什么大力兴佛?就是因为她信,而且信的很专业,饱读经书。打开《金刚经》,扉页就是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子就出自武则天之手。
我说,我感觉灵岩寺在蹭泰山的名气,介绍里总喜欢提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那句“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他说,那不至于,灵岩寺有着自己的铁粉。四大古刹绝非浪得虚名,历史上不断兴佛,不断灭佛,周而复始,历史悠久的寺院,尤其是皇帝们频繁出入的,最终都成了一部浓缩佛教史的“博物馆”。灵岩寺有北魏石窟造像,有唐代的佛塔,有宋代的泥塑绘画,还有历朝历代皇帝的御书。乾隆八到灵岩寺,为灵岩寺写了百多首诗。
我说,这个我熟……
我在写历史系列时,写过这么一段:
我问,谁是清朝第一诗人?
他说,乾隆本隆。乾隆一生作诗43630首,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我问乙烯老师,有没有听说过泰山尼姑风花雪月的故事?
他说,这个故事泰安人都知道,发生在斗母宫,泰山上那块著名的“䖝二”石刻就在斗母宫旁边。“䖝二”是济南才子刘廷桂写的,一语双关,一是赞美泰山景色“风月无边”,二是暗喻斗母宫里的尼姑们“风月无边”。(附图2,3,4)
我说,语文课本里李健吾躲雨的地方。(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他说,对!
我说,斗母宫不是道观嘛?在我印象里,很多道观里都有斗母像。
他说,斗母宫设立之初的确是个道观,但是香火不旺,久而久之就荒废了,明末清初让佛教捡去了,改为尼姑庵。原有的道教神像眼光娘娘、送子娘娘依然在,跟红门宫一样,成了共享庙宇,但以佛教为主导。小尼姑们把业务经营的很好,香火很旺,甚至搞起了第三产业。道教又心理不平衡了,于是在清朝末年以尼姑们不守清规为由,把她们撵走了,重新驻扎上了道士,并把斗母宫改为了龙泉观。民国后,佛教又夺回了这块失地,把名字改回了斗母宫,又成了尼姑庵。
我问,有没有一种可能,风花雪月的故事压根没发生,只是夺取阵地的舆论战术?
他说,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我说,儒家咋没进斗母宫这个共享庙宇呢?
他说,也进了。孔子的第七十六世孙孔令贻以还求子之愿重修了斗母宫,但是这个庙不白修,需要立个大碑,儒家是以这种方式挤进斗母宫的。
我问,经石峪《金刚经》的书刻者是安道一吗?(附图5,6,7,8,9)
他说,没有定论。
我问,有多大可能性?
他说,八九不离十,就差官宣了,但是大概率永远不会官宣,神秘感也是一大卖点。经石峪到底出自谁之手,从宋朝争论到民国。宋朝有学者推断书刻者是王羲之,明朝有学者推测是韦子琛,清朝有学者推测是王子椿。建国后,郭沫若来爬泰山,推测是唐人所为,理由是“世”字没有堵口,认为是书刻者避讳李世民的名字。结果惹来了学术界一顿嘲讽,大家纷纷给他科普,“世”字不是唐朝才不堵口,汉朝就不堵……。这次学术大讨论引发官方也下场了,山东对境内的北朝摩崖石刻群进行取证,做成大数据,再进行笔迹鉴定,最终认定泰峄山区的泰山经石峪、尖山、葛山等绝大多数刻经都是由北齐僧安道一组织镌刻的。
我问,那古人为什么没推测是安道一?
他说,安道一的作品是摩崖经刻,没有流通在古代书本上,又很少署名,“安道一”三个字又很像佛教用语,以为是经书内容之一。一直到了清代,山东籍收藏家李佐贤提出,“安道一”可能是个人名。在成名方式上,安道一有点像郎朗,先在国外火的,又反过来被国内书法界所接受。拓片流入日本后,引发了日本书法界的膜拜,日本人把“安道一”称为书仙,与王羲之一档。现在拍卖领域还偶尔会出现日本回流的山东北朝摩崖原始拓片,其中也有经石峪的。(附图10)
我问,经石峪刻的《金刚经》有多少字?
他说,《金刚经》有5127字,经石峪上有2799字,是一部半成品,最后面的字只做了轮廓描红而没刻,说明这个刻写工程是被迫中断的。这个时间点应该是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同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经石峪的这2799个字,现在只残留1000多个字了。
我问,让水流冲刷掉了?
他说,有水流因素,有人为因素,例如凿个字带回去,还有天气因素。
我问,关天气什么事?
他说,夏天,暴晒,然后突然下起暴雨,石头会炸。冬天,雪融化后深入字缝里,一结冰就成了冰劈,石头也会开裂。
我问,您如何评价经石峪的书法?
他说,初看憨态可掬,细品圆融高明,随性,自然。一直到今天,日本寺院使用的书法仍然是这一流派。过去泰安这边有书画院做过一类文创,就是从两千多字的拓本里去选字重新组句,做成书法作品,作家汪曾祺就是这么被吸引来的。他是在朋友家看到了一幅用经石峪的拓本制作的拼字对联,爬泰山的激情瞬间被点燃,爬完之后感慨万千: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附图11,12)
我说,有经石峪,有红门宫,有斗母宫这些佛教概念,为什么申请双遗时还非要把远在济南的灵岩寺拉上?
他说,传统意义上的泰山,整体还是以道教为主,儒家为副,至于佛教只是兼容并蓄。申请双遗是需要儒释道都有王牌。儒有孔子登泰山,道有东岳大帝与泰山奶奶,唯一需要加强的就是佛教,灵岩寺的确是不二之选。
我问,安道一时期的佛法与今天的佛法,有什么区别?
他说,那时比较正统,就是印度原版翻译过来的,核心是“般若”,也就是俗称的“空观”。北朝时期山东境内的所有摩崖经刻都是般若类,要么《金刚经》要么《摩诃般若经》要么《文殊般若经》。受众群体还比较小众,仅限于职业僧侣与达官贵人,因为传播门槛高,悟性要求也高,整个修行就瞄准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空”字。至于“空”到底是什么,全靠慧根。简单一点理解就是给一群孩子每人发了一本《高等数学》。
我问,那今天的佛法不正统了吗?
他说,也正统!是慧能在“空观”的框架之下提出了国产化的佛性理论,也就是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自己觉悟,自己修持。
我说,也就是说,我也是佛。
他说,人人都是佛,佛性原本就在,你我都有,不增不减,只是因为个人智慧的不够,让无明所遮,所以还是凡夫。禅宗提倡的自觉、自度、自悟,就是让我们争取顿悟掉这个无明,瞬间通透。
我说,这种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他说,使佛教中国化了,大众化了。佛教若是没有遇到慧能的改革,也许就不复存在了。参考印度,一个宗教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民间传播力。安道一认为把《金刚经》刻到泰山上就永世不可磨灭了,实际上,若不是泰山人为把瀑布改道,这些刻字早没了。佛法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可以生生不息。慧能的改革本质是佛教传播形式上的革命。如今,道教为什么衰退?就是因为其传播形式是逆潮流的,例如依然信奉“宁可失传,不可妄传”“口口相传,不留文字”,所有濒临灭绝物种的根源就是其繁殖能力适应不了今天的环境,苍蝇、老鼠为什么不需要保护?
我说,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毛主席,我曾经在历史系列里写过这么一段话:群众被动员起来且有了革命意识与没有被启蒙过依然认命顺从不修今生修来世,是天壤之别。最直观的,人力资源有着数量级的差别吧?最关键的一点,人民群众是中国的基本盘,基本盘从内心深处认可了你,天自然就亮了。所以,我党最注重的是什么?群众自发。解放前土改,有人提议让工作组代劳,上层坚决反对,主张一定要发动群众,形成群众自觉,否则即便分了田地,也不算成功的土改。历朝历代那么多口号,巅峰之作就是5个字:为人民服务。
他说,毛主席最欣赏慧能的地方就是把先进的国外思想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能力,这才是最伟大的翻译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