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漫画行业仍在衰退,《少年Jump》的销量,已从巅峰期 650 万跌落至四分之一以下,对漫画作品「影响力」也在断崖式下跌,《七龙珠》、《火影》等作品形成流行趋势的「全球狂欢」,已难再现,但《电锯人》却成为了例外。
7月中旬,《电锯人》第二部在《少年Jump》线上平台 Jump+ 上线,随即,漫画名场面「田中脊髓剑」迅速登上推特热搜,并在 NICONICO 及 tiktok 上,引发声势浩大的「二创」热潮;T 恤等周边也疯狂热销,尽管第一部仅连载不到两年,凭借众多 CULT 片般猎奇、荒诞又莫名搞笑的名场面,《电锯人》以 97 话的篇幅,获得了惊人的商业成绩及影响力;截止去年 12 月,《电锯人》单行本以仅 9 卷的长度,销量突破 1200 万,并成为2021年「这本漫画真厉害」的获奖者,其动画化的 PV 放出后,亦在 youtube 获取 1700W+ 浏览,成为今年最受期待的动画作品;比商业数据更能说明影响力的,是其衍生梗的疯狂传播,「好耶」、「此生不会再有悲喜」,「万圣节」、「我逐渐理解了一切」等台词,伴随魔性画面,在全网风靡;Tiktok 上,围绕《电锯人》衍生的 COS、仿妆、搭配,成为了动辄数十万播放量的「流量密码」, 因其在青年群体、亚文化中的知名度,联名也从周边、服装,一路扩散至珠宝,NFT等:随着《电锯人》走红的,还有作者藤本树本人,频繁让剧情「暴走」的脑回路,和种种离奇操作下,让藤本树被打上了「神经病人」标签,一举成为漫画家中的亚文化 ICON。
在经历藤本树作品无数次「精神冲击」后,读者们总结了其「五边形创作公式」:怪力乱神的世界观、老生常谈的精神内核、超展开的角色本位叙事、电影分镜运用、不经意间流露的浪漫人文。《电锯人》中,随处可见的电影镜头叙事
在此基础之上,藤本树热衷于在漫画中加入 B 级片、暴力美学、青春坏女人、无厘头的奇幻色彩,让作品个性鲜明,尤其是对于「暴力美学」的运用,成为最让读者欲罢不能的看点,你可以看到很多港片元素,比如吴宇森式的爆炸;
再比如「最终决战」前的气氛渲染,致敬了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电锯人》也有不少「昆汀式」暴力美学的影子,如在日本刀等武器的演绎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杀死比尔》中,刘玉玲饰演的石井御莲;恐怖气氛的渲染上,藤本树也受到不少「太空恐怖」的影响,对「暗之恶魔」出场的刻画,太空般无尽黑暗下,被截断的宇航员保持祈祷姿势,恐怖气氛已跃然纸上;暴力美学的背后,真正让《电锯人》成为「奇诡之作」的,则是那兼顾温情、残酷的人文浪漫,通过「极度限制信息」的叙事手法,读者跟随主人公「电次」的视角,亲历一个不存在二战与核弹、但有恶魔存在的超然世界;随时剧情暴走的世界中,没上过学、一日三餐都无着落的主人公,意外成为「电锯人」,得以体验正常人的生活,经历爱情、友情、工作,以及失去这些,「找到自己社会身份」这一主题,在上世纪末的独立青年电影、港片中频繁出现。藤本树则借着电次「无知」的视角,在超现实的世界里,反思社会现实问题,支配关系,枪支,青少年成长,城市化等等;最荒诞的真诚自白
完成电次的自我意识觉醒,成为电锯人
阅读藤本树漫画,你仿佛置身于「癔症患者」的梦境,但当醒来,经历的一切居然都是现实本身,那些剧情而被激发的「情绪」,本就藏匿于日常生活中,这是藤本树最不可思议之处,如同他的眼球中装着一个 AR 装置。
在藤本树的漫画中,问「为什么」是件很没必要的事,但仍有很多读者,会萌生「为什么是电锯」等想法;
如果对藤本树有所了解,便会发现,电锯恶魔并非单纯的「武器」,而是亚文化、青年文化、甚至所有新生流行文化的缩影;
而主人公电次,最终也享受到了「摇滚巨星」般的争议与崇拜,诸多画面表现,都与上世纪下半页、日本的「朋克文化」暗合,「电锯人」电次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一种新生青年文化的「发展历程」;
反叛的青年文化,在诞生之初,往往有着疯狂的破坏力与感染力,甚至可以将我们「恐惧的事物」吞噬,但随着它的成长,也会被人追捧、崇拜、解读、偏离、成为「流行」,在这种时刻,文化必须找到自身特性与社会身份的平衡;
毫无疑问,藤本树已在流行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电锯人》与藤本树,在「资本过度驱动创作」的日本漫画界,用疯狂撕出了一道开口;
作品饭圈化、快餐化、爽片化,刻意追求反套路与「黑深残」,已成为日本漫画行业的症结,即使《鬼灭之刃》,《咒术会战》,《黑色四叶草》等 Jump 热门作品,也无法避免,在作品艺术性无限为商业让步的前提下,「讲好一个故事」竟成为新生代漫画家的「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