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失守3100点,机构再掀自购潮
市场信心恢复需要时间,监管部门会相机抉择,政策层面不排除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
文 | 《财经》记者 周楠 研究员 郭楠 黄慧玲
编辑 | 杨秀红
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优化完善交易机制……备受市场期待的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措施和后续计划逐渐清晰。
8月18日,证监会提出加快投资端改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优化完善交易机制等六大举措,重点涉及:研究适当延长A股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时间,更好满足投资交易需求;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案等。
对于近期市场热点,证监会也作出回应——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首次公开募股)、再融资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现阶段实行T+0交易的时机不成熟。
证监会最新发声透露哪些政策信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财经》表示,一揽子政策措施内容非常广,“如果能够一一落实的话,对于活跃市场、提振信心应该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财经》,本次旨在助力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的一揽子方案意义深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闭环效应突出。
投资者高度关注,利好刺激下,市场是否能够活跃起来?目前的震荡调整将延续到何时?短期布局和长期配置如何进行?
8月21日当天,多家公募、券商资管开启“自购潮”。据《财经》不完全统计,已有15家基金公司、券商、券商资管发布自购公告。截至发稿前,机构已公告的自购金额合计已达9.5亿元。
在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活跃资本市场之后,近一个月,监管层在陆续落实相关举措。
证监会8月18日表示,政治局会议召开后,证监会成立专项工作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工作方案,确定了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光大证券认为,政策“组合拳”涉及六大方面。投资端在六大方面举措中排序最靠前,基金市场或将现重大变革;融资端重点为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其中强化分红、支持回购、推动“中特估”建设等举措最值得关注;交易端重点在优化交易机制,未来交易时长或延长;市场机构方面,证券公司多项业务或将面临调整;证监会对于香港市场的发展也有积极支持;加强跨部委协同也是一大亮点,重点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资本市场税收政策。
同时,证监会对近期市场关注度高的问题也给出明确答复。关于IPO及再融资,证监会表示将会考虑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对于T+0交易,明确表明当前实行时机还不成熟;减免印花税方面,证监会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但因没有调整权限未作明确表态;关于大股东减持,证监会则表示会加强监管。
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证监会也重磅发声回应市场关切,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秦培景认为,证监会推出的这些举措全方位明确了改革方向,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此次定调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重点从一级市场转向二级市场,从融资端转向投融资平衡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李求索认为,证监会推出的举措覆盖内容较广,制度建设包括投资端、融资端和交易端,涉及市场包括A股、港股、债券、衍生品市场等,涵盖较多中长期制度性改革,从加快投资端改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激发市场机构活力、统筹提升股市活跃度、加强跨部委协同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
章俊表示,当前,国内总需求明显不足,金融数据与经济数据总体偏弱,此次一揽子政策措施亦是提升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有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大直接融资比重。长远看,利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不是一句口号,需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章俊提到,上市公司是根本,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则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具体举措上,他认为,政策亮点之一是降交易费用,这也是资本市场期待已久的(政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财经》表示,针对扭转预期、改善预期的政策目的,证监会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基本做到了“远近结合”。短期内,核心在于活跃人气,提高流动性,吸引增量资金,促进市场价格企稳,而交易制度层面的举措往往见效较快。
“除了降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等制度外,证监会还提出‘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这一举措类似于央行降准拓宽商业银行让利空间,是通过交易所让渡收入,进而使得券商能够降低佣金费率。通过此举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促进短期市场活跃。”罗志恒称。
长期看,投资端、融资端并举,扫清长期资金入市制度障碍,改变基金短期化考核机制,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仍然是政策重心。
对于IPO及再融资节奏的问题,李迅雷对《财经》表示“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我始终认为A股市场不是因为股票发行过多导致的低迷,关键还是要提高融资的质量。要在注册制下提高新股的质量,对再融资要求提高。”
在前述政策出台后,包括基金、券商等在内的机构开启了一轮自购潮。
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时提及,将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力度。
8月21日上午,华夏基金率先发布了基金自购公告,将运用固有资金合计5000万元投资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
紧接着,易方达、嘉实、富国、汇添富、南方、招商、兴证全球、广发、中欧、华商等基金公司跟进发布自购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基金公司拟自购金额为5000万元,只有稍晚发布的华商基金拟自购金额达到8000万元。相比基金公司,部分券商的出手更加“阔绰”。上海国泰君安资管、中信证券、招商证券资管拟自购金额分别为2亿元、1亿元和2000万元。截至发稿,机构已公告的自购金额合计达9.5亿元。
以往自购潮中,过亿元自购并不罕见。为什么此次以5000万元自购居多?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公司的固有资金并不宽裕,近两年公司自购较多,目前也都套着。“基金公司固有资金其实非常重要,就像券商自营一样,还要靠这个给公司员工发奖金。”
“周末的时候已经跟股东沟通过,自购不超过1亿元,具体多少,我们也是看同业。”前述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一些头部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后,公司领导立即决定跟进自购5000万元并发布公告。
信心恢复仍需时间
责编 | 张雨菲
题图 | 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