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即可免费领书哦👆
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养基司令
来源:雪球
进入八月份以来,市场出现持续回调,上证指数连续跌破三道整数关口,创业板指更是创下近三年新低。尽管昨日V型反转,今日午后再次跌破 3100点,失守三千点也近在眼前。
从申万二级行业表现看,Wind数据显示,本月以来(截至8月22日),通信服务和IT服务逆市翻红,贵金属、数字媒体、出版相对抗跌,跌幅都不到1%;而乘用车、光伏设备、酒店餐饮、能源金属、半导体、非金属材料、养殖业、房地产服务等却表现落后,跌幅都超过了10%。
市场普跌之下,大家的交易情绪也明显不高,两市成交额从8月初的万亿元,目前下滑至7,000亿元附近徘徊。尽管政策上持续利好出台,比如“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25条措施”,还比如税收优惠方面,涉及到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等,再比如1年期LPR下调了10个基点。然而却激不起一丝浪花,敢问“底”在何方?!
为了响应号召,最近机构“自购潮”又开始频发!从华夏基金打响自购“第一枪”,截至8月22日,共有21家机构发生了“自购”行为,包括易方达、广发、富国、汇添富、南方、中欧、国泰、鹏华、华安、工银瑞信、兴全、睿远等基金公司,以及国泰君安资管、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机构,自购金额分别在2000万元-2亿元区间。接下来,或许还会有更多机构加入。
那么,历史上机构“自购潮”发生时,是否意味着接近底部了呢?“自购潮”结束后,还要隔多久才会上涨呢?司令做了一张走势对比图,一起来看下!
其实,公募“自购”时常都会发生,同时也伴随着“赎回”,属于正常的交易行为。司令整理后发现,公募“集中自购”始于2012年,之前一共发生过6次。
第一次,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彼时,A股正受到海外和国内的双重冲击,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之前的2010年和2011年,上证指数连收两根阴线,分别下跌14.31%和21.68%,随着2012年底社融数据企稳回升,A股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上涨行情。从这波公募自购潮操作来看,正好处于短线上涨期,随后市场继续回落直至2013年7月,相隔半年之久。
第二次,2015年6月至8月。彼时,上证指数站上5178点反弹新高后,随后行情出现转折。“资金外流-市场下跌-情绪恐慌-资金继续外流”市场快速下跌过程中,政策出台紧急降准、降息,调整强制平仓线,鼓励养老金入市等手段来稳定市场,其中就发生了公募自购潮。市场同样短暂企稳后,直至2016年3月份开启上涨行情,距离“自购潮”近半年之久。
第三次,2018年7月-12月。老股民应该还记得,彼时发生了中美贸易摩擦,2018全年都处于熊市中。这轮基金自购潮恰好处于熊市底部,随后开启了2019年和2020年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从自购潮结束时间点来看,相隔近半年之久。
第四次,2020年2月-4月。疫情对市场情绪面,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几个月行情算是牛市中的一个小波折。彼时,为了增强投资者信心,基金公司加快了自购步伐,市场也快速企稳回升。此次自购潮时机,短线“抄底”可谓非常及时。
第五次,2022年1月-3月。美债利率飙升导致全球股市遭遇下挫,A股同样受到明显影响。全球经济衰退观点影响下,尽管国内宏观调整政策偏暖,但是市场依然快速下跌。直至5、6月份上涨行情,距离自购潮结束约一个多月。
第六次,2022年7月-9月。去年6月份,《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出台,明确要求基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20%,用于购买自家公司的产品。随后,引发了一轮自购潮,但是市场依然遵循自身运行规律,直至11月份出现一轮反弹行情,距离自购潮结束约两个月。
从历史6次“自购潮”来看,反弹“小行情”大致发生在自购潮结束后,再等一两个月;反弹“大行情”从自购潮结束后,至少还要等半年。从自购产品特征来看,医药、食品饮料、电子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并且多数产品持有一年后,业绩跑赢同类中位数的概率较大。
司令觉得,眼下这波“自购潮”背景,资金面与2015年6月-8月那次比较像,宏观面与2022年1月-3月那次比较像。如果照此推算,短线“小行情” 难道还要等一个月,而半年之后才会有像样的“大行情”? 看来真的应了那句话——此刻,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一个人是座孤岛,投资过程漫长难免寂寞无助。
欢迎加入雪球官方出品的雪球基金第1课!小雪1对1亲密陪伴式教学,教你一套系统的基金投资方法!让所有雪球用户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投资!
还有长期的社群可以交流心得,让我们共同等待市场的反转!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课程为雪球基金发起,仅作为投教科普,不构成投资建议。雪球基金是获证监会核准的持牌基金销售机构,提供安全高效的基金投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