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妈妈发视频曝光14岁女儿,引发众怒: 这样的父母,太让人窒息了!
作者:李月亮
选自:李月亮(ID:bymooneye)
前两天有个视频,看得很多网友直冒火。
事儿不大,但是那种“中式父母的扫兴+打压式教育”,让人特别窒息,又特别熟悉。
01
是一个妈妈,在网上发视频,晒女儿给自己做的饭。
14岁的女孩,中午11点就给妈妈做好了丰盛的午饭。
菜做得很像样,摆了一桌子:
西红柿炒蛋、火腿炒青椒、酸辣鸡爪、清炒油菜、玉米排骨汤。
她还贴心地给妈妈准备了蛋炒饭和水果。
可以想象,一个14岁的女孩,肯定是为了这顿饭忙乎了一上午。
可是她妈妈不但没表现出一点开心,反而全是责备:
“我是要表扬你吗?
你跟我整这么多菜?
怎么吃啊我们俩?
这么多菜!”
那位妈妈的语气虽然听起来平静,但真的每一句都扎心。
女孩听着妈妈的教训,一言未发,但一脸委屈和失望。
更离谱的是,妈妈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对,把这段视频发到了网上,说“又要浪费了”。
结果可想而知。
网友们集体感受到了女孩的难过,忍不住来评论。
一个小号的视频,评论量竟然高达8万。
大家几乎是清一色地心疼女孩。
而更窒息的还在后面。
这个妈妈被网友一顿骂,心里非常不服气。
她又录了一个视频,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妈妈。
而这个视频就更一言难尽了。
她把镜头对着女儿,咄咄逼人地问:
“你说我配不配做你妈妈?!
说!配不配?
我丢了工作带你,又上班带你和姐姐,你觉得我好吗?对你好不好?”
她的声音看似平静,但气势非常凌厉。
根本不是平等沟通的态度。
女儿刚开始还强颜欢笑地说她“蛮好”。
但后来再被逼问“我配不配做你妈”,女儿就鼓起勇气回了一句“这不是我说了算的”,转身就走了。
而这个妈妈丝毫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情绪不对。
她又理直气壮地把视频发了出来,作为给自己辩护的证据。
当然,又惨遭网友集体批判。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妈妈的心理。
首先,女儿做了一桌子菜,她没有一点欣慰吗?
我猜是有的。
否则她不会这么认真地把所有菜都拍下来,还特意说明“11点就做好了”。
当然她觉得浪费也是真的。
但是,明明有“欣喜”和“生气”两种情绪,她却只会表达生气。
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这种反应多么让孩子扫兴。
因为她根本就感受不到孩子的情绪。
这是很多中式家长的根本问题。
也是很多中国孩子的深刻痛苦。
02
关于“扫兴式父母”,很多网友都特别有话说。
有位小哥说,自己带父母去餐厅吃饭,结果父母一会嫌贵,一会又嫌不好吃。
还说,“花这么多钱,能买好多材料在家做”。
甚至还刻薄他:
“花钱大手大脚的,你真是出息了?”
小哥只能无奈吐槽:以后再也不会带父母家人出去下馆子了,太拧巴了,煎熬。
还有位女孩说,她从苏州旅游回来后,开心地给家人买了礼物。
结果妈妈嫌东西贵,爸爸也完全不捧场。
女孩也很扫兴,说“下次自己快乐就好了,礼物不会再买了。”
前段时间,我朋友带老母亲去泰国旅游。
回来也是憋屈得不行,跟我说“以后再也不带我妈出去了”——
带她尝尝当地特色美食,她每次都一脸嫌弃,说“这么难吃还这么贵,你真是有钱没处花了”。
带她参观景点,她也是各种不满意,说这玩意没看头,出来玩就是折腾,门票那么贵真是坑人……
我朋友就气得呀,说带老人出去玩,纯粹就是“花钱找气受”。
而这样的父母,一抓一大把。
很多父母,好像永远学不会给孩子助兴。
你给他们送礼物,他们黑着脸嫌贵。
你考试考到第二名,他们永远会问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你跟他们说累,他们一定会说,谁不累啊,就你累?
你跟他们分享新鲜好玩的事,他们第一反应就是被批判你“净干些没用的事儿”。
他们好像永远不懂照顾孩子的心情,鼓励孩子的行为。
都说“扫兴的父母”有一个神奇之术,那就是——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
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好像确实如此。
03
而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很简单,孩子越来越疏远和讨厌父母。
那个“带父母吃饭,被父母嫌弃又贵又难吃”的帖子下面,最高赞的评论是:
下次不带他们去了。
开头那个批评14岁女儿做菜太多太浪费的视频下面,也有一个高赞评论:
这大概率是你最后一次吃到你女儿认认真真给你做的三菜一汤了。
是啊,当你怀着一腔热情,花了很大心思,去让别人开心,却换来一大堆指责和抱怨。
你会怎么做?
肯定是没有下一次了啊。
但是很多父母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扫兴和低情商。
只会抱怨孩子冷漠、不孝顺、跟他们疏远。
可是你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疏远你?
你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呀亲。
我一个同事姐姐就说,她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扫兴式父母”。
比如小时候她喜欢画画,有时会把自己觉得画得好的画,给妈妈看。
妈妈就会说:“画画好有啥用?你把这功夫用在学习上,早考100分了!”
爸爸也在旁边添油加醋:“上次数学才考了87分,还有心思画画呢,啧啧!”
反正父母就是永远不在乎她的感受。
所以她青春期很叛逆,父母越说什么她越不听。
哪怕明知道他们说的对,她也非要拧着来,就是要惹他们生气,让他们知道“感受不被尊重”的滋味。
后来同事工作结婚了,也一直跟父母比较疏远,“就是亲近不起来”。
她轻易不回家看老爹老妈,难得回去,也是像完成任务。
东西不少带,但话一句也不想多说,“一开口就觉得心里憋着一股气”。
她学过心理学,知道这股气来自哪里:
一个人,如果一看见父母,或者一跟父母交流,就感觉很烦躁,很不愉快,那很可能就是你小时候父母经常挑剔你,贬低你,甚至打骂你。
你长期感到难受、压抑、愤怒。
这些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在你的潜意识里。
等你长大以后,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会勾起你的负面情绪,你就会莫名难受和烦躁,总对父母态度不好。
如果他们再继续挑剔、抱怨你,你就会更加愤怒,大发雷霆,或者想离他们远远的。
看起来是你“对父母不好,不孝顺”。
但事实上,这是早年里,父母给你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发力。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隔离”。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孩子一次次失望积累,就会不愿意再跟父母交流,以免心理受伤。
如果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视、被否定、被禁止。
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不和你分享了。
这是无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因果”。
太多中式父母,都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他们只考虑孩子别饿着,别凉着,别生病,别惹事。
却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是不是欢愉的、富足的、自由的、充满安全感的。
而后者,其实才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
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半。
精神健康,才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然,也关乎父母后半生的幸福。
因为一个孩子,真不是你给他吃饱穿暖,他就特别爱你,特别愿意跟你亲近的。
如果你一生都在当孩子的教官、差评师、负面情绪制造者。
他怎么可能爱你?
怎么愿意温柔地对你?
怎么会在你老迈无力的时候,毫无怨言地照顾你?
教育孩子没有错,但是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错。
甚至大错特错。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关注孩子的感受,做个“不扫兴的父母”。
在精神上,让孩子觉得快乐和富足。
这件事非常重要。
因为只要如此,孩子才会愿意跟你亲近,也才会觉得世间美好,才会愿意好好生活。
如果你也认同,就在文末点亮【赞】+【在看】吧。
- END -
* 作者:李月亮。高人气作家,新女性主义者,扎实写字的手艺人。以理性和智慧陪万千读者成长。新书《活得清醒》当当网热卖中。微信公众号:李月亮。
青年计划
一个清醒的公众号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