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松弛感的家,说到底就是做好了这一件事
坐地铁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奶奶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孩嘴里含着一颗糖,一直在蹦啊跳啊,然后突然一下子,“咕嘟”,那颗硬糖整个吞了下去。
我能明显看到小女孩有点害怕了,这时候,那个奶奶开始训导女孩了,“你看看你!刚刚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就活该你要吞下去!”
女孩被越说越害怕,到最后眼泪汪汪地哭了。
整个过程很短,却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小时候的事情。有一些感悟,特别想要跟你们分享。👇🏻
小时候的我不算调皮,但是我爸妈也是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所谓的“恐吓教育”来让我听话。
长大了以后,有一次我跟我的初恋男友去他家做客,后来不小心把他们家的一个碗打碎了。当时我整个人就冻住了,很害怕,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但我就看到阿姨笑呵呵地跟我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没事没事”。
那一个刹那我是惊呆的,我突然发现,原来做错事是不会被骂废物的,原来好多小事真的翻篇也就翻篇了。
我其实不太提原生家庭,但我相信每个家庭环境自带的应急模式,是会影响到我们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的。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总是时刻要小心翼翼,害怕自己做错,哪怕周围人都跟我说没事,但我自己都会跟自己过不去。
我后来花了好多好多年去化解我生命中的这些“紧张感”
现在自己当了妈妈,也做了育儿博主,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松弛感,或者什么是安全感。
我觉得,第一、我们大人要试着把容错空间放大。孩子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做,那么允许他们去犯错。
第二、我们要分清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教育其实并不是在教育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无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比我们天然弱势,说白了,就是我们把气撒在了他们身上。
这两件事情,就是提供孩子安全感和松弛感,最好的方法。
当我们在说“你怎么又这样了!”,我们能不能换成“没事,都是第一次做,下次就不会了。”
当我们在说“谁让你不听我的话,你活该这样!”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改成“妈妈刚刚提醒过你,下次我们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奔跑了。”
当我们又一次要破口而出“你就是个废物!”的时候,能不能告诉孩子“你这件事没有做好,但妈妈还是爱你的。”
我们要警醒,有时候自己宣泄的、破口而出的那一句话,可能会变成一把刀一点一点在切割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的安全感被损失了。
这个东西无关乎你有多爱孩子,你给了孩子多少的物质条件,甚至你学了多少的育儿。
不要再把以前我们已经习惯了,听了无数遍的那些话语,传递给孩子。
所谓的松弛感、安全感,本质上就是好好说话。
你那么爱一个人,那么能不能对这个最爱、最亲密的人宽容一点,这个就是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话题索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