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终将蒸发殆尽?
无论星辰、人类还是路旁的牵牛花,世间万物都会发出一种特殊的辐射,只要这一过程持续得足够长,其源头就会蒸发殆尽。
一项关于物理学效应的新研究提出了这一观点。此前,物理学家认为这种物理效应只会发生在黑洞附近。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宇宙中至大和至小之物相互碰撞。为了描述这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的事件,科学家必须同时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描述大尺度的规则)和量子力学(描述微观尺度的规则),这导致了一些奇怪的效应。但如果新研究的计算没有出错,这种奇怪效应可能是一种常态,即使在远离黑洞的地方也是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思考非常大的世界与非常小的世界相遇会发生什么。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将目光投向了黑洞边缘——也被称为事件视界,粒子会在此处遭遇超乎想象的巨大引力。任何稍微越过事件视界的物体都将不可避免地落入黑洞,但在其外部的物体仍有机会逃脱。
霍金关注的是在黑洞的事件视界处自发出现的成对粒子——粒子和它的反粒子——会发生什么。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些成对粒子诞生于真空之中,它们会不断地在各个地方涌现而后瞬间消失,一旦粒子与它的反粒子相遇,它们就会在几分之一秒内湮灭,而整个宇宙在大尺度上并不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霍金指出,如果其中一个粒子出现在事件视界内,它将落入黑洞,但它在视界另一侧的伙伴会被巨大的力量向外抛出。为了维持黑洞的总能量守恒,遵守物理学定律,落入黑洞的粒子必须携带负能量(因此质量为负),而被抛出的粒子必须携带正能量。这样一来,黑洞就会发出被称为“霍金辐射”的能量,随着时间推移,持续逃逸的正能量会耗尽黑洞,从而导致它们蒸发。
大约六年前,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海诺·法尔克(Heino Falcke)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这一过程涉及的物理学机制,以及事件视界是否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也就是说,这种蒸发会不会发生在其他物体上?“我询问了一些专家,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他回忆道。
法尔克邀请了拉德堡德大学的同事、量子物理学家米夏埃尔·翁德拉克(Michael Wondrak)和数学家沃尔特·范苏伊勒科姆(Walter
van Suijlekom)一同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三人决定使用被称为施温格效应的相关现象的方程,从一个非典型的角度展开研究。这种效应描述了在强电磁场下,从真空中涌现的带电粒子和反粒子是如何被撕裂的。这一过程可以被认为与粒子在黑洞事件视界上经历强引力过程相似。
研究人员通过数学分析表明,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不只是像黑洞这样的超大质量天体——都会影响真空中出现的粒子和反粒子对。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理论天体物理学博士生泰勒·麦克马肯(Tyler McMaken,未参与这项研究)表示,可用概率云来描述这些粒子在空间中可能位置的分布。
在没有任何外力——电磁力或引力的情况下,粒子和反粒子的粒子云会重叠并相互湮灭。但是,如果引力对一个粒子云的“拉扯”比对另一个的力度更大,粒子云就会产生轻微的偏移。它们无法重叠,因此也不会湮灭。相反,它们会像从黑洞事件视界中被抛射的粒子一样发出辐射。
这项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指出,任何有引力的物体——基本上涵盖了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会发出类似霍金辐射一样的辐射并蒸发。计算结果显示,这一过程需要数万亿年的时间,因此早在看到蒸发效应的结果前,你就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对于白矮星、中子星等超大质量的死亡恒星残骸来说,这一效应可能会缩短它们的寿命。
麦克马肯很认可这项分析:“这表明肯定存在某种效应,在其影响下,仅凭真空中的引力就可以撕开粒子对。”他和同事已经在考虑进行类似的计算。
但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德国慕尼黑数学哲学中心的理论物理学家扎比内·霍森费尔德(Sabine Hossenfelder)表示:“我担心其中所有的计算都是错误的。”她怀疑进一步的分析将证明,粒子-反粒子对实际上并不是从大质量非黑洞物体中辐射出来的。
《环球科学》8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