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呼兰河传》顿悟:最高级的活法,是把痛苦熬成解药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在近代文坛中,有位“文学洛神”。
她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却时乖命蹇,而立之年骤然离世。
临终前,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未续写完的“半部红楼”。
这个人,就是萧红。
这部“半部红楼”,便是后来誉满全球的《呼兰河传》。
书中借萧红童年的视角,描述了呼兰河小城千姿百态的众生相:
人们热衷于数不清的冷眼旁观,传不完的风言风语。
生长在小城的他们,不但物质生活贫穷,内心也固执麻木,最终大多难逃悲惨的结局。
茅盾曾对这本书给予极高的评价: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年少时读这本书,以为导致他们悲惨的原因,是小镇的匮乏资源;
直到长大后才顿悟,真正困住人们命运的,是愚昧无知的荒凉人性。
境遇再差,也不该放任恶念
鲁迅说过: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老胡家12岁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辫子又黑又长,待人总是笑呵呵。
但是开朗大方的她,却在闭塞的呼兰河小城,被众人打上了“不知羞耻”的标签。
因为她长得太高,看上去足像十四五岁;
吃得太多,第一天到婆家就一口气吃了三碗饭;
大模大样,见到生人从不害羞。
这些“不规矩”的行为,使她没过多久,就开始遭婆婆的毒打,受尽身心折磨。
被打得精神错乱后,小城人们又七嘴八舌地给婆婆提供各种偏方。
最后,可怜的团圆媳妇,在“吃瓜群众”闹哄哄的围观中,被折磨的悲惨死去。
团圆婆婆的所作所为,可恨更可悲。
因为她自己也是个艰难讨生活的人,却自顾守着“千年习俗”,把锋利的尖刀和恶意,指向更弱势的儿媳。
不仅是老胡家,小城的其他地方,也同样上演着荒凉的一幕。
一户人家的仆人,看到恶狗撕咬乞讨者时,竟然无动于衷。
面对主人的询问,他也只是冷漠回应“咬一个讨饭的”,然后继续冷眼旁观。
在仆人眼里,讨饭人的命,一钱不值。
却忘了他自己的生活状况,与讨饭人没什么两样。
本是同病相怜,但又视而不见;都淋着大雨,就见不得别人有伞。
尼采曾说:
“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向左行,是温暖和善意;
向右走,是邪恶与魔念。
越是没本事的人,往往越喜欢放纵恶念,欺负弱者。
殊不知,拳头挥向别人时,疼的是自己的手;
伤害弱小的同时,也会丢掉自己的良知。
只有学会顾全别人,理解他人的苦,才能成人达己,铺平脚下的路。
命运再苦,也不能短了德行
作者家的长工有二伯,爱慕虚荣,贪恋不劳而获,是个人人嫌弃的笑柄。
30岁那年,有二伯来到张家做长工。
但他性情古怪,一直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当时的他穷困潦倒,全部家当是一床露着棉絮的破被褥。
在贫穷的驱使下,有二伯琢磨起歪门邪道:时不时偷东西。
有一天,他用铁丝撬开后园的箱子,并抓出一只铜酒壶,然后掀着衣襟把酒壶压在肚子上,想据为己有。
被“我”撞见后,他吓了一跳,哀求“我”不要声张,但是丝毫没有归还的意思。
时间一长,有二伯这个恶习成了家里公开的“秘密”。
于是,无论是老厨子偷东西,还是“我”偷拿东西出去玩,都会偶尔栽赃陷害给有二伯。
当老厨子故意戏弄他“铜酒壶能卖多少钱”时,他也听不出话外之音。
大言不惭地表示:
“好大一个铜酒壶还卖不上三十吊呢。”
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的同时,有二伯的尊严也已荡然无存。
一个人最可悲的,不是面临生活的重压,而是在“活着”的压力下,丢了做人的底线和尊严。
巴尔扎克曾经说:
“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自尊自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生活中,同样是面对困苦,有的人德行不端,把自尊踩在脚下,整日醉心于不劳而获,最终一事无成;
而有的人,虽然贫穷困苦,却能立德立行,自力更生,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不论处于怎样的境地,要想立得住身,就要先学会自重。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向前。
生活再难,也不应逆来顺受
莫言曾说:
“我们一直以为妥协、讲究、容忍,可以得到幸福; 但当你底线放的越低,你得到的只能是更低的结果。”
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便是如此。
即使她温柔能干,孝敬长辈,生活中处处讨好家人,但也经常会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打骂。
对此,她非但不愤怒,反而还当着娘家人的面,把婆家夸上了天:
“是凡婆家的无一不好。
完全顺心,这样的婆家实在难找。”
她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忍打受骂是理所应当。
所以在团圆媳妇进门、不时遭婆婆毒打时,她始终是睁只眼闭只眼。
直到团圆媳妇被老胡家人虐待致死,她才如梦方醒,瞬间慌了神。
因为她从团圆媳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明天。
那一刻,她终于醒悟:曾经的逆来顺受,无异于作茧自缚,套牢自己的幸福。
深感绝望的她,终于逃离了这个家。
前期委屈求全的大孙子媳妇,是否像极了用力气生活的很多人:
明知委屈,也经常妥协;
并不舒服,却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长久的忍气吞声,并不会换来旁人的尊重;
时刻的委屈求全,只会把自己的命运锁进更深的牢笼。
与其费尽心思讨好别人,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
当你变得更优秀,便可以离开原本的社交圈,认识更厉害的人。
流言再恶,也不要放任自我
梁启超曾说:
“天下最可恶,可憎可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
呼兰河小城里可憎可恶的旁观者,用流言蜚语,击垮了许多人不堪一击的命运。
唯独受惯了风言风语的冯歪嘴子,是个例外。
他其貌不扬,一贫如洗,靠着卖年糕艰难度日,却勇于打破“规矩”,选择与勤劳能干的王大姑娘在一起。
有了孩子后,夫妇二人遭受了小城人最恶毒的非议:
邻居听不到冯歪嘴子家小孩的哭声,就诅咒说“孩子冻死了”;
有人看到他炕上有绳子,就传言“冯歪嘴子要上吊”……
面对他人的恶意造谣,冯歪嘴子并不在意,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乐观顽强地生活。
后来王大姑娘难产去世,面对大家又笃定冯歪嘴子“这回算完了”的猜测,他再次打破流言。
非但没有顾影自怜,反而独自带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坚强撑起一个家。
那段时间,他依旧平静地生活,该挑水挑水,该拉磨拉磨;
抱起刚出世的孩子,一点点学着用筷子喂吃喂喝,失败了,就换上勺子接着尝试。
冯歪嘴子凭借着乐观强大的心境,走出了悲伤绝望的处境。
那个在他人看来“非死不可”的小儿子,在冯歪嘴子的悉心照料下,也健康长大。
《人民日报》分享过一句话:
“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
不必在意他人的闲言碎语,不必拘泥于一时的荣辱得失,风雨扑面是常态,苦尽甘来才是人生。
日子黑暗,就自己寻找亮光;
没人撑伞,就自己化作屋檐。
不畏偏见,向光而行,即使道路崎岖,也会比站在原地更加接近幸福。
▽
这本看似回忆录一样的小说,写尽了呼兰河小城复杂的人性:
那些出身卑微的人们,大多顶着“榆木脑袋”,常年在穷苦的漩涡艰难挣扎。
他们被命运的大网,套牢了生活的热情,在饥寒交迫中,一次次体味着痛苦的轮回,就像书中写的“人生是苦多乐少”。
诚然,在每个人的人生长河中,都难免遭受苦难,但是对于苦难的态度,足以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冥顽不化,困于命运牢笼的人,只能体味难以言说的“苦”;
破除僵局,昂首向上的人,则会感受到重获新生的“乐”。
所以,与其沉浸于命运的不公,花时间抱怨生活的磨难,不如努力突破重围,从苦难中成长,在绝境处逢生。
点个在看,愿我们即便脚踩污泥时,也能敢于仰望星空,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