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贷款给LP还钱了
LP已经等不及了。
-----------------------
最近创投圈“耸人听闻”的事情变多了,前有GP追着LP写检讨书道歉,现在又听说GP开始贷款给LP还钱了。
这事目前在国外还挺流行,在创投圈,这种行为有个专有名词,叫“NAV Credit”,即资产净值贷款。
这不,前不久,《金融时报》就爆出,执掌1000亿美元的PE巨鳄Vista Equity Partner,聘请了高盛为其安排了一笔15亿美元的贷款。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笔资金中的一部分将用于偿还LP。
至此,LP的钱袋子相当于上了双重保险,先跟GP签对赌,怕还不上?GP会贷款的。
资金避险终于有了闭环,这让LP出钱的时候更有了底气。
贷款还钱不是个例
无独有偶,Vista Equity Partners并不是第一家这么干的私募股权机构。
早在2021年,孙正义执掌的软银愿景基金二期就曾以旗下的投资组合作为抵押,从阿波罗Apollo牵头的贷方借款超50亿美元,以将资金返还给该基金最大的LP——软银集团。
去年底,凯雷也以约20种投资组合资产作为担保,让高盛帮他安排了一笔超过10亿欧元的贷款。据悉,这项贷款将用于资金返还给LP。不过对于此消息,凯雷拒绝置评。
此外,包括老虎环球基金、Hg Capital等PE基金,此前也曾采用该机制向LP返还现金。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资产净值贷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白了,资产净值贷款就是一些投资基金,基于投资组合的资产净值,向银行、保险公司和专业私人贷款机构申请的贷款,以便在项目难以退出投资时向LP返还资金。这里面的投资基金覆盖广泛,包括: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基础设施、信贷、房地产等。
与为单笔收购提供的贷款相比,资产净值贷款通常风险更小,对借款人来说也更便宜,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这种贷款是基于基金投资组合的资产净值,而不是其他抵押贷款所依赖的外部评估价值。这意味着贷款的违约和损失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基金的投资组合通常是由多种资产组成的,如果某一资产出现问题,其他资产的价值可以提供缓冲。
其二,由于这种贷款的利率是基于浮动利率,与市场利率相比,其利息支付也更加灵活和可调整,这也有助于降低借款人的财务风险。据了解,这类交易通常采用比基本利率高550-700个基点的浮动利率,并以现金以外的资产支付利息。按当前利率计算,美国和欧洲的资产净值借款成本至少为10%,最高可达20%或30%,期限为三到五年。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这种借贷会给PE带来额外债务,而他们目前正在努力应对利率上升和经济衰退预期带来的影响。
PE需要衡量整个投资组合的整体杠杆率。“它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它并不能减轻PE的退出压力。”
罪魁祸首的退出问题
现在,这个昔日小众的融资工具开始备受PE们的青睐:
一方面募资难,通过资产净值贷款可以获取新的投资资金;
另一方面,当前全球股权投资市场低迷,流动性减弱,GP不愿在估值大幅下跌时匆忙出售资产,希望等待时机博取更高的回报,而LP则更倾向于尽快落袋为安,于是,资产净值贷款发挥了作用,可以将一部分资金还给LP。
能把PE逼到出此下策,罪魁祸首还是退出问题。
根据贝恩咨询的报告,2023年上半年,全球并购退出交易额降至1310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下跌65%。与2022年相比,年化退出交易金额和数量双双下跌,分别下降54%和30%。
PitchBook分析报告也显示,美国PE行业面临3600亿美元的资产堆积,这是“2023年美国私募股权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甚至有GP急于退出,不惜打折出售资产。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私募股权二级市场这一类资产的出售呈现明显的折扣。欧洲知名PE二级基金Ardian指出,以往私募投资组合交易的价格接近于账面价值,可能会有1—2%的折扣。
但现在,顶级的投资组合出售中已经开始出现百分位两位数的折扣。
此外,黑石、老虎环球和微软的CVC机构,也被曝出打折出售项目,以便筹集资金返还LP。
据估计,2017年份的美国PE基金大约还有20%-26%的已投资金仍然沉淀在项目里。按PE基金的一般存续期限,这些基金即将要集中到期,无论是LP还是GP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创造流动性。
于是,2022年美国资产净值贷款交易量增长了50%。
国内GP贷款之路还会远吗?
事实上,国内VC/PE也有着相似的焦虑——如何优雅地退出,给LP一个交代?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半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VC/PE市场产生的退出案例与去年同比下降32.6%。
时至如今,不少投资基金已经进入退出后期,“金主爸爸”想要回笼资金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催着GP一季度一个报告。
然而整体的退出情况并不乐观,走过一个基金周期,LP猛然发现可能连本金都拿不回来。于是,江湖中因为DPI发生的矛盾也变得常见。
一则来自投资人分享的数据显示,市面上近三成GP的综合IRR达到40%以上,综合投资回报倍数MOIC为3,但产生的DPI数据并不理想,近七成机构DPI不足1,其中有半数机构DPI仅达到0-0.5。
“今年大家都忙着退出,搞DPI。”最近与一位VC投资人朋友交流时,他忍不住吐诉,项目再没有退出,就要给LP写检讨了。
但眼前,一级市场退出环节依旧问题重重,多数机构也缺乏主动退出管理意识或退出管理效果不佳。
长久以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渠道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依赖IPO退出,而伴随资本市场演变与分化,“退出堰塞湖”景象愈演愈烈。
在LP们需要流动性的情况下,退出却不升反降。于GP而言,这是巨大的压力。
为了尽快实现DPI,他们使出浑身解数。
有投资人透露,其所在机构今年的工作评价标准不再是项目投资数量等情况,而是对于退出工作的考核。甚至有投资人今年以来最大的任务是与被投企业周旋,催促对方执行回购,从而实现基金对于该项目的退出。
退出的焦虑,一定程度影响了投资机构的运作方式。
不少GP开始主动减少当期在募集的基金规模,尽可能地快速关账、快速投资、快速投后管理。也有专注早期投资的投资机构将一定比例的资金配置到了Pre-IPO阶段,期待在3—4年内退出并做出DPI成绩。
从这两年开始,每年有近1万亿存量LP进入清盘节点——落袋为安,这个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所有GP的面前。
“退出才是市场回暖的核心。”吴世春认为。
不知道备受海外PE青睐的资产净值贷款是否能够在国内落地。
但显然,国内LP已经等不及了。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