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按:昨天文章提到了一下实证经济学的局限,实际上我在《经济学入门50讲》第7讲中,做了还算详细的阐释。今天单独把这一讲分享出来,喜欢的话欢迎买课买书支持。下面是正文: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分别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有限的两讲中,对方法论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我们将在后面的讲解中,伴随着具体的讨论,也会顺带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方法论内容。这一讲我们先来看一下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问题。1.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一文中,在对于理论的提出上,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有意义的科学假说或理论通常主张,在理解某类现象时,有些力量重要,而另一些力量不重要。在提出这样一个假说时,方便的表述方式常常这样说:该假说想要预测的那些现象在所观察的世界中的行为,就好像是出现在一个假说的和高度简化的世界里一样(这个世界中只包含该假说认为是重要的力量)。
也就是说,经济学家在构建理论的时候,需要对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进行取舍。这一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说,也许还是可以的,因为很容易通过可控实验来排除掉那些不重要的因素。价值是主观的,当一个人做出决定而导致某种现象出现时,作为第三视角的观察者来说,怎么确定哪些力量重要哪些力量不重要呢?实际上,在任何一个交易行动完成之前,经济学家可以大概猜测,在交易完成之后可以大概判断一个具体的交易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些重要和不重要的力量。但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交易,每一次都是单独的行动,理论上无法在这些交易之间找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重要和不重要”的规律。弗里德曼在这里完全忽视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另外弗里德曼强调,“一个假说要具有重大意义,其假设条件就必须在描述上是不真实的”。这一点,被芝加哥学派广泛接受,唯有科斯提出了明确反对。很显然,弗里德曼的这段论述,对于“人是理性的”这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反对者的“攻击”,比如他们完全可以说“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或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芝加哥学派的“理性人假设”给它的反对者们留了“后门”,而且还是一个关不严的“后门”。实际上,理性人假设正在受到行为经济学的全面否定,而且有几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都是基于对理性人假设的否定上展开的。比如2002 年获奖的丹尼尔·卡尼曼和 2017 年获奖的理查德·H·泰勒。虽然我们都知道,理论并不因获奖而正确,但这最起码是一个影响力的证明。行为经济学家对“理性人假设”提出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他们的获奖已经并正在削弱新古典经济学的根基。2.理论验证的局限
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芝加哥学派的“理性人假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此外,在理论构建之后对理论的验证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弗里德曼其实也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他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写到,经济学不能由“至关重要的”实验产生的鲜明而直接的证据,确实阻碍了对假说的适当检验,这使经济学在清除不成功的假说方面开展的工作缓慢而艰难。这些不成功的假说极少被永远击败,并且经常卷土重来。最明显的案例是最低工资制的问题。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明确反对最低工资制度问题。但时至今日,无论中国还是欧美,都有经济学家用很多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最低工资制度没有问题,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是对的。强调实证的经济学,在面对这样的实证证据反驳时,多少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你拿出结论相反的统计数据支持自己的结论,反对者立刻也会重新拿出更新、更多的证据。再比如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出现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多经济学家长期为计划经济叫好,包括萨缪尔森。同样的,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在反对计划经济的立场上也是一致的。今天我们看到,作为整个国家的计划经济模式,总体上已经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具体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计划经济思维远远没有消失,它们以产业政策、财政补贴等形式换了包装继续存在下来。经济学在清除国家计划经济的层面看上去是成功的,但面对产业政策或者财政补贴的卷土重来几乎毫无办法。更甚至有的学者,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会以各种统计数据来证明产业政策、产业扶持是行之有效、是应该推广继续的。我想写下《资本主义与自由》的弗里德曼,一定不会赞成林毅夫的立场和观点,但林毅夫支持产业政策的论证方法恰恰又是实证的。也许正是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论,统计学出身的弗里德曼在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后,和施瓦茨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写成影响深远的《美国货币史》,从货币供应量的视角来解释美国上个世纪 20 年代末的大萧条,认为货币存量的减少导致的货币崩溃加剧了经济危机,并将主要责任归咎于美联储。而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弗里德曼得出了支持温和通胀的结论,认为温和通胀不仅无害而且还有益。但如果弗里德曼定义 3% 是温和通胀的话,就有经济学家认为 10%也算温和。通胀是否温和,如何定义如何确定这个数字百分比,恐怕不会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我们如果看下今天的委内瑞拉或者津巴布韦,几十倍几百倍的通货膨胀率,让那里的民众生活举步维艰,市场秩序彻底被摧毁。我们应该很容易理解,通胀的危害是由其逻辑和性质决定的,它从来就不会温和,无论是3%还是10%,从来都是有害的。弗里德曼在支持温和通胀这个问题上,一开始就错了,做再多的统计工作也于错无补。3.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而实证经济学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在进行实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提出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问题。比如典型的“破窗谬误”。一个小偷把街上一家小店的玻璃砸破了。正在店主悲伤的时候,围观的人群里突然有人说,这事要辩证的看,虽然玻璃碎了,但玻璃厂就要多生产一块玻璃,就要多向上游产业进购一些原材料。这样从全国来看拉动了内需,增加了GDP,是好事,不全是坏事,有它好的一面。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如果说这话的还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或者专家,说不定连自己玻璃被砸的店主都会热泪盈眶,虽然玻璃破了,但自己毕竟还是为拉动GDP贡献了一份力量,应该高兴。但是我们都知道,“破窗谬误”之所以称为谬误,那就是因为它是错的,错的彻彻底底。我们看得见的、能够统计到的是,破窗之后,玻璃制造厂,去新生产玻璃,重新卖给小店主。我们看不见的、永远无法统计到的是,这块玻璃假如没有被打破的话,这个小店的店主原本计划去买双高档皮鞋,或者正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重要的是,小店店主原本也可以将这部分钱作为资本再投入生产或者销售的流程中,创造更多的利润出来。无论如何,他的计划被打乱了。那些无法成行的计划深藏于他的内心,永远无法展现在我们的统计报表上。所以巴斯夏教导我们,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实际上,张五常将“不能观察则无从验证”奉为验证理论的座右铭。实证经济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要用统计的方法来获得数据,然后用数据来验证理论。那么需要面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事实,能够统计的,都是那些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和现象。而那些并不显而易见的事情怎么办?我们怎样才能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呢?只能依靠逻辑推理来完成。比如计划经济鼎盛时期,萨缪尔森用了很多前苏联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再比如,我们也曾经经历过大炼钢铁的时期,钢产量猛增。即便是我们认为这些前苏联的经济数据和我们的钢产量的数据都是真的,按照年份统计来看,这些数据很可能都是逐年增长的,很可能增幅还比较大。但这样的数据真的值得高兴吗?真的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吗?正是这样的实证统计数据让萨缪尔森陷入了错觉,他只看到了“看得见的”产量增长数据,而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的成本和代价。正是这些看不见的、无法统计的成本,使得计划经济最终走向失败。计划经济如此,最低工资制度和产业政策同样都需要面临这个“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当支持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家拿出一大堆详实的统计数据,说“你看数据都在这儿摆着呢,这些政策带来了很多产业的繁荣,产量销量都有大幅提高”。作为反对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家如何反驳呢?同样拿出统计数据来实证反驳吗?那么,如何统计那些看不见的成本、代价和损失?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而那些看不见的后果,也许永远无法统计,只能通过推理和思考得到。小结
这一讲,我们从芝加哥学派“理性人假设”的根基和理论在统计验证等方面介绍了实证经济学的局限。特别是,当我们想用事实来验证一个经济学的理论或者推论是否正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能够统计的,只有看得见的、已经发生的数据,而那些未曾发生的,却永远也无法统计。全文3800字,码字不易,欢迎点赞、在看、转发三连,也欢迎买书或买课支持。题图:Nikolo Balkanski
上一篇:花开两朵,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路径
延伸阅读:医疗去管制,这样就更好接受了
《货币与信用理论》精读
一、核心目的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并不区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凯恩斯学派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分裂的,即使是芝加哥学派,把这个问题区分为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同样是出现了一些逻辑矛盾。
所以有必要对奥地利学派,尤其是米塞斯对于货币的认识系统学习梳理一下。这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我的一块不足。
所以这次重新解读一遍米塞斯的《货币与信用理论》,是一个再次重新回炉的过程,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精读,一起精进。
二、精读方式
1、按照精读讲义能够出版的要求打磨稿件,初步计划是50讲,每讲4000字左右。
2、视频:初步计划每一讲解决三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做成一个短视频
3、音频:此前马骏老师解读过《货币与信用理论》这本书,音频以赠送的形式送给购买本书讲解的读者。
4、讲义:讲义会以文字形式放在小鹅通上
5、直播:收集问题,集中答疑直播,初步计划一周一次
6、社群:主要是微信群交流
三、更新时间
每周更新一讲,50周50讲。
7月23日(周天)开始更新,如遇困难则顺延。
四、适合人群
有一定经济学基础,对货币及其相关理论和问题感兴趣,有志于做深入学习和探讨的人。
五、优惠办法
1、超值赠送:
* 董子云老师带你精读许尔斯曼的《货币生产的伦理》
* 马骏老师带你精读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
* 李兴宏老师带你精读赫伯纳《纯时间偏好利息理论》
(以上三门课程均与货币有关,音频+讲义形式,在新的课程内打包赠送,购买即可学习)
2、学员优惠:凡是购买过一课经济学课程的同学,均可获得100元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