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的气候,为何如此特殊?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独一无二的四川盆地
作者:朝乾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我国的季风气候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天,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会让我国季风区的各个地理单元进入雨季;冬天,来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则会带来严酷的寒风。
夏季自海洋向大陆,带来丰沛降水
冬季自大陆向海洋,导致干燥低温▼
冬寒夏暑,雨热同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共同特征。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地理单元,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这一特征会不那么明显,甚至有所不同。
降雨和高温季节同时出现季风气候的显著特点▼
而中国东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基本都是季风气候▼
比如四川盆地,就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地理单元,在享受夏季降雨的同时,又因为地形的保护,使当地冬季较少受到强冷空气的侵袭,被称为“天府之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四周被高原和山脉所环绕,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在本文中,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季风和地形影响下,四川盆地特殊的气候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
华西秋雨
四川盆地的一大特点,是湿润多雨。从全年来看,四川盆地的降水量并不比南方同纬度地区多,但有相当比例集中在每年7-11月,这也是夏季风的作用最强劲的季节。
虽然全年雨量不算多,平常大雨也不多
但是下得实在是太久了!▼
当夏季风裹挟着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席卷中国中东部时,会分批次给各地带来降雨,但四川盆地的雨季,除了夏季外还会一直延绵到秋季,甚至延续到11月,这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华西秋雨”。
雨季时间和跨度和纬度相近城市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每年进入9月后,西太副高控制我国长江以南至华南一带,在副高影响下,暖湿空气滞留在我国西南地区。同时,冷空气频繁从青藏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北方南下,使锋面活动加剧,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这便是华西秋雨。
冷暖空气在华西地区相遇,使锋面活动加剧
阴雨连绵长达两月有余▼
华西秋雨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部尤为明显,被称为大巴山多雨带和华西雨屏带。这一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当暖湿气流遭遇高大地形阻挡时,被迫抬升,形成地形雨。位于川西高原东南麓的雅安市,年均降雨量高达1800毫米左右,民间素有“雅州天漏”的说法。
作为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区
雅安的地形呈喇叭状,暖湿气流至今不出,地形雨频繁▼
此外,华西秋雨在时间上也很有特色,夜雨量占总降雨量的60-70%左右,被称作“巴山夜雨”。
多夜间下雨的原因也和地形息息相关,四川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暖湿气流进入盆地后,容易滞留其中,遇到山地抬升,形成云。这些云在白天会遮挡阳光,使得低空的气温不高,云层上下温差小,不利于对流活动。
到了夜间,云层以上快速降温,而云层可以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使其下方的低空气温较高,上冷下暖就容易触发对流,出现夜雨。
此外,夜间周边山地由于海拔高,降温比盆地中间快,气压也比盆地中间高,就形成了从山地吹向低地的“山风”,冷空气侵入满是暖空气的盆地,同样是上冷下暖引发对流,加剧了夜雨。
冬无严寒
四川盆地除了湿润多雨,还有一个气候特征,那就是冬无严寒。说起冬无严寒,在四川生活过的小伙伴也许有不同意见了。从平均气温来看,成都等地并不比同纬度的南方地区更高,而且由于四川盆地冬季潮湿多雾,体感温度往往更低。
温度不算太低,但空气湿度特别高
阴冷阴冷的,还没暖气!
(图:图虫创意)▼
但我们说四川盆地冬无严寒,并非毫无依据,主要有两大特征:
其一,是受强冷天气影响比较弱。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气频繁入侵我国,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相比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四川盆地的降温幅度往往较小。
冷空气从北极地区南下,先是堆积在西伯利亚地区
一旦有暖空气汇入西伯利亚北部,冷空气被挤压就要持续南下
一般是华北受影响较大,强势时可贯穿全国,导致大面积降温▼
以2021年12月23日-26日的寒潮事件为例,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降温幅度达10-16摄氏度,而四川盆地降幅仅6-8摄氏度,且最低气温维持在0摄氏度以上。
2021年的最后一波寒潮
导致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会出现了入冬以来的最低气温
而成都在这波降温中稍微有点“格格不入”▼
其二,四川盆地的⽆霜期较长,每年平均长达280-350天,而同纬度的武汉无霜期仅为240天。这一点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
相比于同纬度的地区,北部的山脉阻挡了冬季的冷空气
盆地地形的保温效果也比较好,无霜期就比较长▼
四川盆地较少受到强冷空气侵袭,且无霜期较长,同样要归功于地形。
盆地北部的秦岭、大巴山、米仓山等高大山脉,足以抵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尤其是秦岭,平均海拔在2000-3000米左右,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在它的庇护下,山南的汉中谷地和四川盆地,气候温润、植被茂盛,与山北的关中截然不同。
而四川盆地东南面的贵州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不足以阻挡夏季的东南季风,所以太平洋水汽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川盆地。此外,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可以顺着横断山脉的山谷缺口到达四川盆地。这也就是四川冬无严寒、空气湿润的原因。
糯红高粱&国窖1573
四川盆地的特殊气候,为一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就是高粱。高粱原产于非洲,在两汉魏晋时进入我国。虽然高粱主要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但在南方也有一个重要产区,那就是四川盆地。而且川南泸州产区,还培育了一个特殊品种——糯红高粱。
糯红高粱的培育,与适宜的气候、土质是分不开的。位于四川盆地南沿的泸州,具有气候温和,降雨充沛,热量丰富、空气潮湿、云雾多等特征,再加上其土质多以紫色母岩发育而成,富含有机质和磷、钾元素,沙、粘比例适当,微酸至中,能保水供肥,从而形成了泸州糯红高粱色泽艳丽、颗粒饱满、糯性好的特点。
虽然高粱曾经也是我们的主食之一,但如今更广泛的用途在于酿酒。而川南的糯红高粱更是酿酒的上佳原料,除了淀粉含量高,易于发酵外(画面显示:糯红高粱总淀粉含量达到72.69%,支链淀粉含量在94%以上,远高于其他地区的65%至80%),其中富含的单宁,还是白酒香味物质的主要来源。
长久以来,泸州地区的酿酒师们一直坚持使用单一的糯红高粱酿酒。而在重视健康饮食的今天,使用单粮酿酒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原粮单一,所以能更好地把控种植源头,酿出味道更香醇的白酒。
如今在全国,大约每生产三瓶白酒,就有一瓶产自泸州,而正因为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悠久、体量庞大的酿酒产业,才能被赋予“中国酒城”的称号。
国窖1573的有机高粱基地就诞生于“中国酒城”泸州,从土壤、种子、禾苗、原粮到酿造蒸馏,全产业链施行有机化管理。国窖1573采用的酿酒原粮,是定向选育的酿酒专用有机品种——“国窖红”,再加上其有着沿用数百年的活态窖池群,并且采用始于元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酿造,使得其生产的白酒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品质。
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初,正是“国窖红”高粱成熟的季节。在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有机糯红高粱都已熟透。高粱在收割之后,还要经过晾晒、脱粒,蒸馏、发酵、封藏之后,才能生成醇香的白酒。而国窖1573至今仍坚持着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严格遵循着夏生长,秋收粮,冬入窖,春出酒的自然规律。
有机种植、活态窖池加传统工艺,使国窖1573得以保持与自然共生的初心,以始终如一的匠心酿造高品质浓香型白酒。
温馨提示:未成年人不得饮酒
酒后不得驾车
请理性饮酒
- 推广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