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纠缠出现太极图案?不好意思,人为的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最近,渥太华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一张图片很有意思:
定睛一看,这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就是“太极图”么?小学生都能背上两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不出意外的,一些自媒体账号题都不审就马上跑出来抖机灵:
△ 一些自媒体发布的视频,竭力突出光量子纠缠和“太极图”的关系
吃瓜群众们也纷纷附和,有说“科学的终点就是玄学”,也有说“老祖宗的道学是最先进的科技”,大概意思都跑不过“老祖宗几千年就已经预见到了”“量子纠缠就是太极图的形状”。
△ 被一些自媒体蒙蔽的吃瓜群众,当然也有小伙伴跑出来辟谣
诚然很多古人的智慧并不输今人,但一码归一码,这次所谓的“太极图”还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如果仔细查查官方资料,渥太华大学官网上展示的反而是这么一张照片:
△ 渥太华大学的宣传资料展示的是这张图片
太极图怎么不见了?看着还有点像外星人?又有点像VR眼镜?
再仔细翻阅研究原文,真相也就浮出水面,人家要说的和太极就没多大关系。原文大概说了这么个事:
「在现实世界里,一般人用肉眼很难分清双胞胎,而在肉眼看不见的量子世界里,我们又凭什么区别两个光子呢?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对空间纠缠光子态进行全息成像的方法,可以快速对量子叠加模态进行有效地合成成像和分离解构,从而向实时高效的量子通信和量子成像技术迈进了一大步。
为了直观地体现这个解构过程,科学家利用了太极分布的待测图案和参考图案叠加在一起并产生纠缠,演示其纠缠态的同时解构出绚丽的振幅和相位原始图案,生动地演示了量子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可谓独具匠心。」
敲黑板!通俗来讲,文章里说的并不是纠缠的光子自发呈现了“太极图”,实际量子纠缠的形态是多样的,而科学家们则发明了类似“照相机”一样的东西,最后想证明的是自己“拍”得有多快、多清楚,另外这个研究成果和“太极图”基本没啥关系,就是故意选了这么一张。说不定就是硬蹭咱老祖宗智慧的流量。
等我叉会腰,可把咱牛坏了,谁家能有这么令人自豪的老祖宗,这还不得操控万物运行吗?!
在说到古代文化的时候,我们好多人的这种“自豪感”可真是深入骨髓。类似让人啼笑皆非的误会还有很多。比如这张伏羲女娲图,只是普通交配行为“蛇交尾”,却被一些自媒体歪解道“它印证了DNA是双螺旋结构的”,还讨论到了左旋和右旋。好吧,既然老祖宗早早就暗示了,怎么你就没有悟出来,先得个诺贝尔奖呢?
其实,这种聚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科研论文并不少见,尹哥之前也和大家科普过多次。其中一些被刊印在国际科学期刊封面的故事,比如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火眼金睛、牛郎织女、后羿射日、盘古开天等,寓意也比这个“太极图”更为深远。
△ 近些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部分封面文章,选择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形象
当然,太极形象也出现过,而且不少,比如下面这篇讲催化反应的文章,印到封面上是不是也很形象贴切?
△ 2012年Angewandte Chemi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通过光致还原实现Cu(II)催化的click反应》
这么一看,估计您也就明白了,这些艺术形象的出现,并不是想说古人的智慧印证了这个事,更多还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这些科学发现。当然,对一些中国科学家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弘扬中华文化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渥太华大学的研究,某种层面上不就是被我们“带跑偏了”?也开始运用起我们的文化符号了?
中国古代积累了大量的文艺作品、艺术形象和哲学思考,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无比宝贵的财富,随着今天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它们也得以用另一种形式传播,未来必然也还会有更多“太极图”们亮相。
我们当然乐于见到中国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但也要清醒地认识背后的因果关系。不必打着文化的旗号用“果”去套“因”,这反而暴露了既不理解果,也不理解因的毛病。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