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出成绩,R2拿到M7和欧洲top MBA | 申请经验
RR, Top 15美本, Magna Cum Laude提前毕业, GMAT 760,申请时工作2年
2021年11月参加BeBeyond早鸟班,12月上旬考出成绩,R2 试水申请了北美M7和一所欧洲Top MBA项目, 最终都收获Offer w/ $$,还意外获得职业目标方向的新工作offer。
“风一般的女子with a kind heart, fierce mind, and brave spirit, 开启了24岁开挂人生?_?” —— commented by 培训师拉花 + 早鸟班同学, love this - my ultimate goal!
这里是她的申请故事。希望给到正在申请2023年第一轮的你,更多的信心和坚持。
先谈下我“15天搞定M7 Package”的申请Timeline
2021年8月:报名了第一次GMAT,了解MBA申请
2021年10月:考了第一次GMAT, 结果滑铁卢数学;同月认识了BBY和Mandy有了第一次咨询,对比和别的中介的咨询,和Mandy的第一次聊天就感受到了BBY的真实和包容
2021年11月:开始了为期5周的BBY Workshop
2021年12月:Workshop进行中考出了GMAT
2022年1月:15天改文书改到deadline最后 + 提交了申请 + 开始准备面试
2022年2月:MBA面试
2022年3月:Offersss (甜蜜的烦恼 :-))
我的工作经历
除了看似还不错的标化成绩和本科背景外,我还是一个工作年限短 + 公司毫不知名 (startup environment) + 所在行业niche + 只有一份工作经验 + 无商科背景的申请人。
作为一个大学学了(没啥用)的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专业的人,一直的目标就是想要去Law School出来之后做个律政俏佳人(哭笑)。在大学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很容易被身边去Law School的大众选择所吸引。在这样的摇摇摆摆中,我决定先“试试看“一份既和法律合规相关、又能了解商业领域运作的工作,于是加入了一家行业领先的Information Service公司的上海办公室,成为了本地第一位Associate。
我很庆幸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见证了公司的急剧扩张。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怀疑和不甘心,但是我特别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并get the most out of it (aka 认真工作)。它不仅给我带来了相比同龄人来说更加快的成长曲线,也更让我明确知道了自己其实更加commercially driven、并不适合法学院。优异的工作表现和与老板建立的strong connection,也是我能够有足够的素材可以写文书、并且在极短的准备时间内要到老板高质量的推荐信的基础。
用一句话说,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不下水也是学不会游泳的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其实就是个想一出是一出的人。但是我可能好在,不论多么不靠谱的想法,既然做了决定,就会真的去做、并且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2021年8月,我遇到了职场瓶颈,不仅job remit越来越固定,工作的内容也让我觉得不够“想一出是一出”了(笑),我逐渐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我要的。当时尝试过四处求职,均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境况下,我接触到了BBY,开始了MBA申请。
参加workshop时,我抱着“早做准备、第二年再尝试“的心态,开始了刨根问底的几周灵魂拷问。在上班之余参加workshop,对于职场干饭人来说确实比较辛苦。我们班当时因为无法凑齐统一的时间开weekly team meeting,只好把小组讨论拆成了上下半场,安排在了周中的早上6点。特别感谢拉花(培训顾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踹我一脚逼我上考场,当时我的考试准备也很在状态,因此获得了比预想要好得多的结果,立马点亮了当年申请R2的可能性。
当时留给我的时间真的不多。当时我除了吃饭睡觉,洗澡刷牙的时候都在琢磨essay。我还记得deadline前一天我已经准备佛了,拉花告诉我还不够好。我硬是在最后一天改了5-8版,基本推翻了原本的文章重头再写,挣扎到截止时间前的3小时。作为一个从来不愿意为学习工作熬夜、从来不需要赶deadline的人,居然第一次因为赶学校申请deadline,大半夜在上实大厦裹着鹅还冷到瑟瑟发抖地看到了凌晨5点的上海。
实践人生信条:You don’t find your purpose, you build it.
BBY 5周的workshop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逐渐培养出了我问Why的习惯。之前我是一个急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人,但是当不知道why时,其实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这个变化也影响到了我当时的工作表现(in a positive way),同时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强在哪里,弱在哪里,享受了什么样的特权,想要什么,并且能够真正意义上和自己达成和解。
这意味着我接受真实但是不完美的自己,不会因为别人左右或者别人在做什么,而去怀疑自己或者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也许很多人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多多少少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没有5周的workshop,我可能不会去系统的思考这些问题、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小伙伴的反馈验证它们。
对于年轻申请人的建议
与其想100次,不如直接做一次。特别是对年轻的申请人,我觉得相比来说,机会成本真的小很多,与其纠结迷茫,不如对自己狠一点。真正如果利用好时间的话,也就是小半年的痛苦一下,相对应的收获真的会很多。还有就是既然做了,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要拼劲全力,这样才不会后悔。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试水拿到了满意的结果,我再来一次申请的话可能不会有这次的状态好。
在职场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前几年)总在寻找professional purpose, 但是随着自我认知和对目标的的日渐明确,我发现其实we have to focus as much on making our work meaningful as in taking meaning from it. 在遇到职场瓶颈期和迷茫的时候,我记录下了每天我做不同工作的时候自己的状态 (My Good Time Journal)。当我做某件事的状态达到flow的状态,代表我非常engaged,并且做完之后感到非常fulfilled,一来这可以让我更好去分配每天的时间,去向上沟通并争取更多自己在“flow”状态的工作,二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可以让我更好的去了解自己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工作有哪些共性,记录下自己的trial and error。
做一个真实爱分享的人- Always be open-minded and sharing. 相比国外比较重视teamwork,在国内大家的竞争意识会更加强烈一些会更defensive一些。两者当然各有所长,但是在BBY我感到大家都是毫无保留的分享,在帮助彼此挖掘更独特和闪光的自己,同时也给予最genuine critique and most altruistic support。同时因为我工作的环境还是比较transparent的,所以我也不是很忌讳和身边同事和领导说到MBA(okie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find your clan rather than broadcasting it to everyone)。因此我也认识了一些当时申请的目标学校的校友,争取到了一些pro bono initiatives leadership board 的机会,还有身边人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真实愿意分享,在有合适机会的时候,别人也会想到自己,机会有时候也就是这么来的。
尾声:在本命年里自己的变化
在结束申请之后,我逐渐发现自己除了原本的行动力强以外,会更愿意去思考,去push自己go one step further and find the root cause。在拥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虽然知道了自己几斤几两,但是反而变得更加自信,勇敢,fierce,hopefully still kind。
作为想一出是一出的年轻申请人,其实自己也很难拍着胸脯说对未来职业目标百分百确定。在对职业目标不确定的时候,我也被鼓励去找工作练练手,在找工作中我也做research,脚踏实地带着更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居然还收获到了意料之外的海外工作。现在回想起来,MBA application 和找工作的本质真的都一样,面试问来问去也还是围绕着‘你’为中心,把自己的每一段经历和决定理清,放大优点,self aware limitations。
最后就是,本命年万事不顺体质的我终于在来年运气爆表,扬眉吐气了!
祝大家申请顺利!
如果你也是一位年轻申请人,或者你也想短平快地拿下M7的录取,或者你有很多申请的问题很希望得到解答。
可以预约BeBeyond的免费咨询,我们来回答你的疑问,评估你的可能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