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得把网友搞熟
在“附近”的概念日益被打破的当下,人们开始凭借兴趣爱好寻找同类。许多“同好者”相识于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交流经验,彼此攀谈。“熟人”关系,发生在这些拥有共同兴趣但素未谋面的人们身上。
真实故事计划找到了若干名热衷在互联网社区上分享生活的普通人,试图理解网络空间里,因兴趣爱好发现彼此的陌生人,如何走到一起,成为“熟人”。而这种素未谋面的“熟人”关系,通过经验交流,酝酿着一阵阵生活新方式。
8月4号,一脸胡茬的Danny在上海长宁区现所·创邑MIX5楼的草地上,搭起了一方“骑行空间”。他想把坚持近10年的骑行运动作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介绍给参与活动的人们。
当天,他是作为小红书社区的作者,被邀请到第二届小红书社区熟人节参加活动。在现场,他并非唯一这么做的作者,活动现场的草坪上,擅长露营、飞盘等领域的“达人”应邀搭建了主题空间。参与活动的体验者们,因着这些“引路人”的分享和讲解,得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那10台自行车,是Danny为了社区熟人节特地准备的,到傍晚气温降下来后,Danny就会解开它们的“禁锢”——他准备带着参加活动时对骑行表现出兴趣的人们,到苏州河畔体验骑行。
傍晚7点,上海夏季的高温逐渐散去,一队骑行者沿着苏州河畔缓缓骑行。晚风碰在机动车道的小轿车上,也从骑行者们皮肤上侧侧吹过,留下一丝凉意。Danny习惯了这种风在耳边鼓噪的感觉,而对于跟在他身后沿着苏州河由南往北骑行的体验者们来说,这种和晚风撞在一起的感觉略显新鲜。
图|苏州河骑行体验。图源@朱有理yolly
“双手握把,脚蹬踏板,骑车首先能给人带来掌控工具的愉悦感。”Danny说,一辆自行车给人带来的乐趣远比想象的多,链条转动,不仅能够连接人与城市,还能连接人与人的关系。
过去的几年中,把过往的兴趣爱好发展成内容更为庞大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大众生活的一种常态。
搜索“骑行”,单是小红书这个社交媒体上,就累积了超过110万篇与骑行有关的分享内容。从这些内容展现出的信息来看,骑行已不单单是“骑自行车”这项运动本身,人们乐于分享自己在不同城市的骑行路线、研究骑行穿搭、探讨车辆品牌和型号分享案例。
围绕骑行,爱好者们已经发展出一些相对固定的新生活方式。经验就在这种社区分享的氛围中传递,阅读这些前人留下的记录,就算是那些腼腆不好意思向人求教的新手,也能窥得一些技巧和实用经验。
即使在生活了10多年的深圳,妙玉第一次尝试骑行上班时也像这座城市的初来者一样,需要借助电子地图和导航。
5月份清晨的7点半,深圳没完全烫起来。从家出来后,妙玉骑着那辆豆沙绿色涂装的自行车,沿着深圳市区的北环大道开始骑行,转入侨香路,最后抵达公司,整趟行程10公里,耗时50多分钟。
原本不用骑这么久。她还不熟悉地面的骑行路线,全程戴着耳机跟着语音导航的提示前行、拐弯,遇到不确定的路口,还得停下来看电子地图是否有所偏差。尽管这样,中途她还是稍稍“误入歧途”地走了一段错路,浪费了一些时间。
或许是因为笔记中提及了路上买早餐的内容,一个陌生人凑到评论区,想知道骑车通勤如何扛住被盗的风险:“车子停到哪里呢,大街上会不会丢?我也在深圳,准备入手一辆车日常通勤。”妙玉回复他说:街上还好。提醒对方尽可能停在停车场或者摄像头下。
一群互不相识的网友围上来询问妙玉的行头。单车价格、骑行穿搭……一个网名“羽溪”的人看中了妙玉自拍图中戴的眼镜,留言问她是什么牌子的。两天后,为了方便后来的同好,妙玉在评论区详细列出了此次骑行使用的物品名单。单车型号、骑行杯架甚至骑行水杯的品牌、价格等都具体记录。
后来几天,不断有人留言提问有关问题,妙玉会一一给出实用的答复。
这条笔记很快“复制”了一些小型的“妙玉式生活细节”。几天后,一个名叫“慕乜祺”的人留言和妙玉说,已经穿上了推荐的运动内衣、安好了水杯杯架,“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那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样说,妙玉私下觉得,自己简单地记录日常能对他人有用,多少给她带来了一些欣慰的感觉。还有网友留言告诉她,自己是看过她的视频,才开始了骑车通勤的生活方式,希望以后能一起骑行。
有来有往,就熟了
圆圆是一名徒步爱好者,来到熟人节现场分享自己的户外经验。她坐在搭好帐篷前,和体验者们介绍自己挑选的户外好物,吸引了十几名对徒步感兴趣的体验者围观。
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圆圆总是习惯性地露齿笑着。2021年3月,圆圆第一次在小红书分享自己整理的户外露营物品清单,帐篷、睡袋、几包蛋白棒……整齐摆放好,拍了照片将名称和物品一一对应。
这是一篇记录日常的笔记,初衷只是为了把自己徒步的经历记录下来,给生活留作纪念。没想到,笔记发出去后,圆圆平时少有陌生人踏足的小红书主页,涌入了100来条留言,“帐篷是什么型号的?”、“水杯有推荐吗?”,人们的留言各有初衷,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徒步行询问经验,也有人夸赞圆圆的笔记整理得一目了然,另一些人则是被勾起了倾诉欲,顺着圆圆说的话,留言分享起自己徒步的经历。
一个叫“安安”的人看过圆圆准备的食物后,说起自己徒步时的食量:“怎么那么少食物啊,这点吃的还不够我熬到山底。上次爬三个小时,干了三个三明治、一瓶可乐和三瓶水还觉得饿。”
这种特性,从另一名徒步者处获取某徒步目的地的有关信息和穿行经验,颇有种把性命交到对方手中的感觉。让小红书社区里参与信息交流的徒步爱好者们,多了一种遥相互助、惺惺相惜的感觉。就如圆圆所说,回应这些素未谋面的同好的留言,感觉就像回复一位邻居或者好友。
以往,每天她会在小红书主页收到约50条留言。今年,圆圆感受到中国留意徒步这项运动的年轻人变多了,她每天打开小红书,往往会有“99+”条留言等着她回复。大家对于徒步的探索,也更纵深。以往粉丝们问得更多的是黄山、泰山这类景区型目的地,今年开始,很多人会问关于川西、西藏这类更有难度的徒步地点,圆圆认为,这是大家真正开始熟悉徒步了。
对于徒步,圆圆也仍是一名边走边学的探索者。一些陌生人提问的路线,圆圆也没去过。但她习惯性地想去为这些向她发问的人提供答案。后来,她想到可以做一个“中间人”,把社区里同好们的经历收集,互相解答。
一档属于圆圆和她的关注者的视频栏目就这么诞生了。《100个户外女孩》,圆圆给这个系列起了个简洁名字。每一期节目,她邀请去过不同地方的户外爱好者合作拍摄视频,在视频里分享自己户外生存和选择路线的经验。
她还因此有了同行伙伴。“多吃蛋白质啊”,在互联网上顶着这个昵称的女孩录制了节目后跟圆圆约定,2022年下半年,要一起徒步去走新疆喀纳斯长线。
陆冲技巧需要多加练习,一群人练习,往往比一个人练习更有动力,也更有效率。
玩陆冲的时候,上海女孩“安吉丽娜”会用鸭舌帽压住一头卷发,防止它们迎风乱飞。最初,她拍摄了练习记录,画面里的她戴着护具,艰难地蹬着陆冲板往前滑,左手不协调地上下摆动。摔倒是常有的事,她的胳膊和腿上平添了许多淤青的痕迹。就这样摔着碰着,她1个月掌握了5、6种技巧。有同好认真看完了她的视频,留言隔空指导她的动作:“膝盖不要内扣,我就是内扣严重,膝盖疼了好久。”
安吉丽娜把建议听到了心里,回复留言表示感谢。
一个叫“柠檬植物园”的用户,在小红书里分享自己搭配的新中式穿搭。6月,她发了一组中国风棉麻材质的服装搭配图片。有个网友留言说到了自己对尝试新风格的犹豫:“我也很喜欢这套裙子和风格,但我的好朋友只会叫我阿凡提。”她看到后,用自己的想法来鼓励对方:“自己喜欢就行了,别人要是这样评价,我只会觉得他们不懂我。大家都喜欢的衣服固然好,但自己能欣赏自己的时候也很耀眼哦。”
“熟”的力量
对于老骑手Danny来说,骑行是他与城市熟悉的特殊凭依。在社区熟人节的落日骑行环节,Danny带着体验者骑过上海苏州河畔,也带着大家和他一样感受着城市的温度。
Danny之所以喜欢城市骑行,源于一个偶然。他居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平时鲜少有时间探索周边。2021年6月,他所在的骑行队的领队,带着骑友们从浦东嘉里城出发,沿着张家浜的绿道一直往海边骑行。
穿过城区,Danny开始感受这座他所居住的城市。第一感受是安静。没有城市交通道中传来的汽笛声,眼前的居民楼舍建筑从高楼变得低矮,与他之前生活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次,我才知道城市中也会有自然的地方,可以治愈自己,让心情安静下来,体验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入夏时沿着河道骑行,Danny看到很多人在玩水上浆板,再往东,便到了更原始的浦东渔村。骑行的路变得狭窄,他意识到平日里开车时到不了这种地方,也不会有这样的体验。那次骑行之后,Danny和骑行队的成员们在上海、武汉、宁波等地,开展了多次城市骑行活动,鼓励城市原住民们用车轮探索附近。
凭借着真诚的分享,圆圆在社区熟人节现场结识了很多热爱徒步的朋友。起初与陌生人线上交流,让圆圆更加理解了人际关系的新可能。原本,圆圆性格内敛,喜欢自己消化情绪,自己处理问题,不习惯找朋友帮忙,在徒步遇到危及生命的险况时,圆圆才开始向外寻找出路。
一次,圆圆和队友行走在四川的贡嘎山环线,山体的海拔均在3千米以上。头两天,圆圆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第一天晚上,圆圆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行动极其缓慢,哪怕起身走一两步,呼吸便会困难起来。到第二天启程,她硬扛着跟上大部队,没走几步便走不动了。走在团队后面的领队发现她不对劲,过去搀扶她,圆圆不想麻烦别人,想自己就躺在地上算了,不走了。是领队还有另一个素不相识的队友鼓励圆圆,告诉她这条线不会返程,一起走,一定能走出去。第三天,她的高原反应终于减弱,成功完成了这趟徒步。
图 | 圆圆徒步贡嘎山。图源@o圆圆o
贡嘎山的经历启发了圆圆。原来,和陌生人接触、接近,并不难。她开始主动打开自己和身边的人交流,“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是挺想听我表达的,以前朋友们觉得我太沉默了,而现在我们的关系能更加亲密,自己的压力也减少了许多。”
“熟悉”是一种令人放松的感受,在小红书社区熟人节的现场,熟悉感被进一步放大。
把兴趣扩张为生活方式的举动,也在社区熟人节现场变得具体。社区熟人节有30多个分区,比如“手作我熟”、“看书我熟”、“户外我熟”、“音乐我熟”等等,把小红书的线上互动搬进现实,有了具体的体验空间。在“咖啡我熟”的分区,咖啡达人成为邻居,准备了多种手冲咖啡,边做边讲解;“露营我熟”的分区里,搭起了帐篷,一旁放置了木头板凳,对户外露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拥有更切实的体验。
在这个场域无需理由,靠兴趣便能开启一次玩耍,或者一场对话。
户外露营作者大走来到8月7日的现场,组织了一场踢毽子活动,数量多的人有定制的奖品。原本,大走担心到场的人们对踢毽子不感兴趣,没想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一度在社区熟人节的场地里,到处都是练习踢毽子的人;小红书用户“嘿!X”左脚骨折,在家躺了36天后,来熟人节现场参与活动,脚绑固定板的她还是引来不少关注,和她说“你小心点”,还有“你太厉害了”,一来二去,和几个关心自己的陌生人熟悉了起来。
图 | 大走在第二届熟人节现场。图源@大走
一种亲切的社区氛围在熟人节现场蔓延。小红书用户“小钟上钟了”来到现场,在“手作我熟”的分区,涂了一张幸运老虎冰箱贴,被主理人表扬“画得好”;用户“爱丽丝儿有个idea”跳了即兴舞蹈,体验了新乐器,生活里很少主动交友的她,在热烈氛围的感染下,主动搭讪了几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分享道:“社区熟人节治好了我的社恐和焦虑。”
图 | 熟人节现场。图源@爱丽丝儿有个ide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