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创团·禾禾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最近,被心理咨询师常军老师的一番话戳中了。
他说,女儿14岁时,什么都不愿意跟他交流。
女儿每天把门关的死死的,门上还贴了一幅带有“易燃易爆、闲人免进”字样的画。
看到这一幕,常军老师却在心里给自己说“哈哈”。
起初有些不理解:孩子都不愿交流了,为什么还要跟自己说哈哈!
细品才明白:这个“哈哈”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说给自己听。
英国科学家曾研究证实:14岁的孩子,更热衷于刺激的危险的行为,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不愿跟父母交流等。
比如:你让他向东,他偏往西。
家长一开口,孩子的回答一律是:不、不、就不……
听到孩子说“不”时,我们应该庆幸: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接住孩子的成长讯息。
接住了,孩子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接不住,成长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剂毒药。
人格上的逆反,
是孩子在寻求成长的自我平衡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依赖共生”,一方由于各种原因,自己不能独立生存,转而依赖另一方。而另一方,成全或享受对方的依赖,对对方进行过分地或强制的照顾,从而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或掌控感。比如,常听到妈妈对孩子说:“你这不好,那也不行,长大后该怎么办?”而14岁,是孩子人格转折窗口期,体内荷尔蒙和肾上腺激素激增,力量变强,精力丰盈,变得有攻击性。他们更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而不是控制,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宝宝了。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样听话,孩子就会反抗,表现出共生绞杀。14岁的亚瑟,因一件小事,与父母爆火,气冲冲地去了学校。为缓解尴尬的气氛,亚瑟的母亲买了一件亚瑟一直想要的衬衫。放学到家,亚瑟把书包重重地扔在床上,也没有理睬父母。看到心仪的衬衫,亚瑟兴冲冲地跑到母亲面前,狠狠地亲了母亲一口,而后为早上的事跟母亲道歉,并说:“哦,天呀!我真是个没用的东西,是不是?”亚瑟虽然反抗父母,在内心深处,亚瑟是深爱着父母的,就像他知道父母一直关心着自己一样。只是,与父母冲突时,怎么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是孩子面临的一道坎,最终表现出来却是“被定义的叛逆”。攻击性成长和粗暴式表达,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性,也是孩子内心抗衡的一种结果。所谓的反抗,不是不爱,只是想用更尊重自己的方式长大。以暴制暴,是悲剧的发端
纪伯伦在《先知》中写道:“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见到太多的孩子,由于父母不当的处理方式,最后做出出格之举的例子。厌学、出逃、失联、自残等等,未闻未见之事,现在的孩子都能做出来。前不久,北京一14岁女孩小凡,因前一天睡太晚,第二天早起赖床,磨蹭了一会儿。小凡倍感委屈,早上六点独自坐地铁跑出来了,一整天没去上学也没跟家里人联系。好在,小凡是幸运的,遇到的是民警同志。在警察的开导下,小凡才消除对父亲的怨恨。家长用生冷的语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非但理解不了,还容易酿成悲剧。也是14岁,初二,因在学校和同学玩扑克,被学校要求请家长。孩子母亲到校后,不问缘由,当着孩子同学的面,扇了孩子。母亲离开后,孩子趁人不注意,从教室护墙上纵身跃下,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身亡。最起码,注重场合,守护好孩子尊严,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有着成年人的体魄,和年少的狂躁,少了成年人的心智。正是这拉扯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与家长相处起来,倍加拧巴。做好自己,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才能撼动孩子心中的江河。《孟子·离娄下》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4岁的孩子,价值观不稳,又急于探索世界,需要明确的规则和底线,去匡扶孩子的行为。比如,可以告诉孩子说,“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学坏。”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哭,你冲他笑,他便笑。做好孩子的观察者,及时反思自己,方能助孩子回归正轨。网友@博士大王曾分享,自己从叛逆少年到中科院博士之路,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他曾经早恋、逃课、打游戏、打架,被班主任当着他父亲的面训斥:“这孩子完了。”一次,他如常去网吧,和朋友玩得正嗨时,父亲在他身后站了十分钟,默默地走了。看着儿子,在网吧玩得热火朝天,父亲愤怒、失望、心痛,但父亲把情绪留给了自己。第二天上学前,父亲给了孩子一封信,信中父亲用温情的文字,诉说着对儿子的爱,并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并称:老师放弃你,不是你不好,只是你现在迷路了,父母依旧会带你回家。孩子迷路时,维护好孩子尊严,包容下孩子的偏执,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接纳孩子的现状,才能陪孩子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表明:我国,陪读孩子的比例越来越高。遗憾的是,更多的家长是“陪”孩子的事无巨细,忘了“读”孩子的内心。家长牺牲自我成长,把精力全部投注孩子身上,非但没让孩子放松,反而变相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会以为:自己不够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父/母不能更好做自己。看过一个故事:51岁妈妈,陪孩子学习,最后考上研究生,孩子也考到一个很好的学校。写在最后: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而14岁,正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跃迁的黄金期,也是孩子普遍比较迷茫的一个阶段。教育孩子不是竞技,没有输赢,有的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感染。面对14岁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效的教育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成长的陪伴、爱的智慧指引,包容孩子,陪孩子慢慢长大。孩子,是家长最美的乐章。家长,是孩子的永恒的底色。点个“在看”,愿每篇乐章下都有斑斓的底色,每个底色上都有华美的乐章。
▍作者简介:主创团·禾禾。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精英说今日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