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社没谈心
最近重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尤其喜欢那句 “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我想不止生死,亲人的逝世留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长久影响,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存在我为人处事里的点点滴滴。
你们呢?亲人的逝世,对你造成多大的影响?你与ta之间有什么情感羁绊或难忘的故事?
我们精选了读者们的一些留言故事,或许你会在他们身上找到直面死亡,活在当下的力量。
亲人的逝世,
对你造成多大的影响?
@匿名
父亲一直隐瞒病情,直到最后急剧恶化,我再没机会跟他聊聊,他也不曾有机会对我们表达,快咽气时父亲用尽全力艰难地想发出声音,他拼尽全力,我们却只能听到那微弱又仓促的的气息,这是我终身无法释怀的,我应该告诉他,应该好好地认真地道别,告诉他我有多爱他,成为他的女儿有多快乐。
@Twinkle
人生第一次遇上死别,是小学五年级时外公的离去。外公不喜欢我,也总是对我冷言冷语。所以他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多么不舍。本来这次死别很平淡,但是送外公火葬的那天,我的舅舅两眼通红的对着我说,以后都没有外公了,我才意识到,原来亲人的离去,意味着以后没有,永远也没有这个人了。
@小狐狸
姥爷肺癌去世,从此我特别害怕生病,甚至日常生活中都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得癌晚期或者不孕,其实身体很健康。
换句话说,从那以后,怕死,怕生病,也许是渐渐长大,以前的无知者无畏的丢失,但我想,这也可能是每个平凡人都会经历的事吧。这让我真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对自己负责,对爱我的人负责。希望每个年轻人都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
@Della
造成多大的影响呢?大概就是,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下意识想点链接诉说,因为平时跟人说起怕泪流满面。但又犹豫到底要不要点链接,因为一说就痛彻心扉,怕彻夜难眠。不过最终还是点了进来,因为说再多也宣泄不出一点痛。
@匿名
母亲在我17岁那年去世了,高一,还在上课。姨妈把我叫出去,带我去了个地方。亲戚们都在,还有我妈的遗照。之后继续上学,没有太表现什么情绪,除了我妈遗体被拉去火化的那一刻崩溃的拉住她。
自那以后,放学回家再也看不到有人在院子里坐着等我,再也吃不到我不喜欢的饭菜,再也不觉得外面的饭菜好吃了。人从来都不是作为个体活着,随着母亲的去世,亲人虚伪的面目也慢慢显露。我也不想回到那城市。过年我选择在外工作,梦见却还是一家团聚。母亲去世的时候才44,我大概也无法想象我44岁之后的生活。活在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以免来日后悔。
@匿名
觉得死亡遥不可及的时候,突然发现死亡就在身边,人力根本不可逆转!
@茅小喵
据说我还是小宝宝时谁喂饭我都不吃就他一抱我我就乖乖吃了。据说我能在家里调皮捣蛋时家里大大小小的玩具都是他到处搜罗来的。
我记得他送给我小鱼小乌龟装在搪瓷杯里拿过来,我记得他带着我一起偷吃刚出锅的红烧肉,我记得他总爱出去打牌时还带着我显摆显摆……
我以为他是天底下最健康的老头,怎么抗过了手术没抗过感染呢,我想你啊外公。
@匿名
父亲离世后,我心态开始老了,更注意身体,更有自制力,对人生的聚散离合有一种随他去的无奈和感伤。看到很多东西会想起父亲,就嘴里念念叨叨,老爸,你要是还在多好啊。在手机里给他写日记,就好像他还在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一样,聊聊母亲,聊聊家常。小时候有一天早上睁开眼,发现他正宠溺地看着我,面带微笑。我问他,要去幼儿园吗?他笑笑说,都这么晚了,还怎么去啊。
他最后的时间里,我跪在他床前,看他双眼渐渐无力睁开,我对着他哭,让他再睁眼看我一眼,他听话的努力睁开看一眼,几次以后,再也睁不开。至亲的离开,对我的影响是不易察觉却长远深刻的,我觉得变得容易累,想要独处的时候多了,看事物有一种带着消极和无所谓的无趣。这就是老了吧。
@粘
祖辈离世的都很早,姥爷是最后一个走的。那时候我九岁,姥爷诊断出脑血栓后在家里卧床,那时候他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模模糊糊的连我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他伸手折断花园里的向日葵,穿厚厚的棉裤晒太阳,躺在妈妈腿上让她挖耳朵。我多无知啊,对他的不清醒甚至感到一种同情,还因为他吃我的棒棒糖时留下口水而嫌恶他, 他弥留之际我没怎么去看过, 那时总有种说不清的排斥感。
突然有天他离开了, 凌晨我站在那个操劳一生的老人床前,一种苍茫的无力与悔恨笼罩在我心上。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后悔,是因为在他走之前,我没能平常待他 ;没能好好看看他,从那以后我总为我自己是个小孩子而感到难过,我希望我快点成熟,我不想再用我幼稚的想法伤害他人了。
@帆
第一次知道滴米未进,营养液的极限是六十天。
从此不喜中秋,不喜圆月。
@匿名
其实家人的离世让我懂得一件事,死亡绝不是离开爱他的人,他一直存在我们的记忆里,真实的活着。思念他的时候,跟他说话,做梦会梦见他,奇怪的事情也统统理解为他在暗中左右,就好像他以另一种方式陪在了外婆的身边,鲜活的一点都没变过。悲伤是会被时间治愈的,因为生活继续,太阳也一天天升起,而我们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让别人记住我们,能被记住是多么美好!想念我记忆里的外公。
@默默
父母在,你觉得你永远都是孩子,父母不在,你就孤单一人,从此,与自己朝夕相处。
@匿名
我妈死在我最叛逆的时候。她健康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动口还动手,她病的时候我也天天通宵玩游戏,几乎没有怎么去露过脸。她总是嫌我成绩不好,偶尔拉下脸来鼓励我也恐怕是在知音的某个角落看到了不要打击孩子自尊心之后的尝试。
所以我对她的感情特别复杂。毫无疑问她是爱我的,可是这种爱似乎和其他亲子关系里的一样,带有条件还伴随高压。好像也如其他亲子一样,我们都不会如表达自己的所感,所以关系中的种种问题都得不到关注,更别提解决。
因此我妈的死,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是一种解脱。她终于走下了王位,我也终于可以毫无掩盖地表达我对她种种感情——憎恶她的高压,埋怨她从来不和我平等地交流,还有之前被负面的感情封印住从来没有说出口的爱。讽刺地说,她在离世之后,才作为一个有厚度的形象在我的生命里活过来。我的外貌也好,我的行为也罢,无时无刻都透露出她的影子。甚至从前极度讨厌理工科的我居然开始渐渐体会到了信息工程的乐趣。而她生前正是一名就职与国家电网的工程师。现在我和她是如此的“形影不离”。
总的来说,她的死反而重启了我们的关系。也是在她的死之后我才真正地学会了怎样真诚的交流和处理每段关系。只是在有的时候,比如听到我的好朋友和他们的妈妈打电话吵架的时候,准备许久的考试拿了和他们妈妈好成绩报喜的时候,一家人出去旅游给我吐槽他妈的如何如何过时的时候,我不得不去面对这她早就死了这个事实。我对我现在的生活是满足的,可是哪怕一次也好,我想好好地抱抱她,把我对她的厌恶,悔恨和爱,一字不落地告诉她。
@匿名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死亡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痛苦还是什么样的诱惑,让她熬过了孤身一人拉扯三个孩子的艰难岁月,却在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之后选择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一段时间会经常梦见她哭,她不说话,她浑身是伤,她很孤独。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明白,这种痛苦可能来自抑郁症。然而太晚了。
可能是因为骨子里避谈死亡的文化基因,我们变得如此不擅长面对这堂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桑德伯格的一段话:
“今天大家将我一生的挚爱安葬落土了,但我们埋葬的只是他的躯体,他的精神、灵魂、惊人的才华将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会分享戴夫如何打动他们生活的故事,而他也将永远活在家人、朋友的眼中以及孩子们的精神和毅力之中。戴夫去世后的世界可能会翻天覆地,但世界却已经因为戴夫的短暂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了。”
或许“他曾经短暂存在于你的世界中”便是解药。
愿我们都能学会面对。愿我们都能圆满。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