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在今天,还有不自称“社恐”的年轻人吗?

在今天,还有不自称“社恐”的年轻人吗?

其他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讲:“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

 

想象一个普通年轻人的一天,无论是走在路上不堪其扰的“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还是等电梯时遇到不熟的同事,勉强地挤出一抹象征友善的微笑……周旋一天下来,甭管你是i人,还是e人,大多会产生一致的感受,那就是“累了,实在唠不动了”。

 

于是,年轻人在勉强应付完社交后窝进房间,抱着手机开始“重拳出击”:比起在现实世界里滔滔不绝,大家似乎更偏爱在线上表露心迹。不用面对面讲话,在对话框前还有充足的时间组织语句,也难怪人们在“社牛”和“社恐”之间,选了一条中间道路。毕竟,这样的相处方式更具安全感,也无需顾及自己是否会搞砸一段关系。

 

在社交问题上,这届年轻人主打一个“逃避不可耻,毕竟它有用”的策略。但如果非要让人选出一个“社恐”频次最多的阶段,大学或许是最先被想到的时期——尤其是作为新生的那一年里,面对崭新的一切,想不恐,真没那么容易。

 

临近开学季,又有一批大学生即将进入新环境、建立新关系。为了解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当代年轻群体对于“社恐”的看法及其心理状况,我们和京东健康联合发起问卷调查,与534位大学生来了场线上隔空对话,一起“聊了聊”关于“社恐”的那些事。



当“社恐”

成为九成年轻人的社交新tag


年轻人的生活里,到处充满了社交“雷区”,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置于万分尴尬的境地。对大学生而言,新生介绍已经是“王炸”,要是再当众表演个节目,那基本就可以“重开此局”了。当大家不再低头玩手机,而是清一色看向你,你大概就会懂得,什么叫“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当他人的凝视成为社交的“包袱”


进了大学,人们还会认识到另外一点:同学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与烹饪相通,大致可分为熟和半生不熟两个等级。熟人自不必说,和他们打成一片是情理之中,但在面对“半熟之士”时,年轻人可就犯了难。


怎么打招呼是头号难题。若是在远处看见对方,哪怕冒着上课要迟到的风险,也得多绕出个几百米。刚刚涉险过关,又到了小组作业环节,这期间,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也更怕同学突然的关心,要想发表个意见,起码得在文件传输助手里梳理一遍才能说出口,最后还可能词不达意。若是碰上聚餐,社交系统更是直接走向紊乱,在凳子上石化的那些时刻,巴不得有人冲自己讲一句“吃饭坐小孩那桌儿”。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社恐”发作,是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尴尬的场景。就像作家残雪所写:“这种时候,我总是深感自身的褴褛和不像话,我不知道要如何开口才是体面的,合乎规范的。每一次,我都希望自己这副不自在的身躯马上消失,或希望煎熬快快结束。”

 

没有太多社交技巧傍身的年轻人,往往生怕自己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当自我价值感在聊天过程中缺位,本应令双方愉悦的对话,便成了一种负担。作为保护机制,“社恐”的标签,自然也就被年轻人紧紧贴在了自己的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80%的年轻人,对“社恐”的认知源于社交平台与大众媒体甚至有些内容,把标题的关键字设为“社恐”,就能成为流量密码。屏幕前的年轻人,乐此不疲地玩着梗,也许前一秒还在聊天对话框“疯狂输出”,下一秒就已经做完了社交焦虑量表,给自己戴上了一顶“社恐”的帽子。


在网络话语的重构下,“社恐”已经没有太多心理问题的意味,反倒变成了一种自嘲,以及对常规社交方式的些许反抗。毕竟,比起直截了当地拒绝某些无谓的社交,“社恐”所表达的意义更委婉,也更容易让人共情。


在我们的此次调研中,有九成年轻人都自认为是“社恐”,而其中有67.6%的人认为,不会主动开启话题、也不擅长深入持续地对话,是“社恐”最为突出的表现。对于“社恐”,人们呈现着一些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渴望社交却没有勇气;有人则单纯地喜欢独处,对社交并无太大兴趣。


“社恐”不是病,而是一种选择?


无论年轻人对“社恐”的认知如何,这个词最早还是指代一种心理疾病。湖南脑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左静从事精神心理工作已有15年,她结合了DSM5的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给出了“社交恐惧障碍”的评判依据:


社交恐惧障碍,是指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也就是说,在需要我们社交的场域,出现了明显的生理性紧张的情绪和回避行为,这种行为还要严重影响到人的社会功能,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


而之所以会出现“人均社恐”的现状,左静解释道:“这是由于对这项病症诊断的泛化,比如,一些人在网上看了某个科普文章、做了(简单的)测验,就觉得自己是这类人。我们往往不会为其开药,而是做一个简短的解释性心理治疗——最大的作用还是帮助他们打开心结。



不是不想社交,

而是困难重重


在如今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已经鲜少有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社恐”。不少人认为,社恐并没什么不好,专注于自己的社交圈就足以满足日常生活,而在应对更复杂的社交情况时,“社恐”某种程度上还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恐”问题就不需要被关注,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半数以上的人察觉到,“社恐”曾给自己造成过较大的心理压力。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主任王化宁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案例,19岁的小张是其中之一。在他读大学前,遇事常有家人帮忙处理,但等到离家独自进入陌生环境,小张一下子变得茫然无措:想参加学校社团,却无法鼓起勇气和陌生的同学交流;人多的集体活动,他无法与人对视,不自觉就紧张得满脸通红,心跳加速和手心出汗;某次小组活动被老师点名发言,他愣住了完全说不出话,在那之后更是无法直面老师,说话也结巴起来。


渴望交往,却又忍不住逃离


他不是不想与人交往,但就是“开不了口”,为此,小张很是痛苦,成天把自己关在宿舍中,避免与外界交流,也不去上课。一个学期下来,挂了几科不说,整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完全没办法融入大学新生活。

 

初次与王化宁见面,小张戴着黑色口罩,始终低着头搓手,看起来局促不安。王化宁在了解情况后,帮助他正确认知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并对他进行了暴露治疗——随着和身边的人接触增多,三个多月后,小张逐渐恢复了基本的社交能力。重新回归校园的他,还交到了一位女朋友。



实际上,很多年轻人和小张类似,在内心深处有改变社交状态的意愿。大家都明确知道,社交对生活有所裨益,它不仅代表着信息交换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陪伴,能让人在互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塑造更自信、大方的自我,获得内心的稳固与丰盈。


不过,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一步到位进阶成“社牛”显然不现实,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能在多人场合自如地表达观点,在社交时主动开启话题,不至于让交谈冷场,就足以满足普通年轻人的日常社交所需。


当我们卸下“被动者”的防备


于是,我们能看到,六成以上的大学生正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朋友、家人是首选的倾诉对象,在得到熟人支持的基础上,人们试着摆脱“社恐”,去创造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学习社交技巧。但有时候,缺乏专业的指导,常会让社交的情形背离预期,而一旦事与愿违的次数过多,“社恐”的程度恐怕会随之加深。

 

尽管大学已经为年轻人们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咨询渠道,但对一部分大学生而言,校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与自己的诉求仍旧不能完全匹配。王化宁也表示,“社恐”者内心其实是渴望寻求帮助的,但又会受症状影响难以求助,所以,部分患者会选择线上心理咨询。




走出孤岛,

不社恐地进入“诊疗室”


如今,线上心理咨询已是常态。54.49%的年轻人都认为,相比于线下,线上咨询的心理压力更小,私密性也更好。在线上和线下都有着丰富诊疗经验的左静证实了这点:“从首次咨询来看,线上咨询的人,自我袒露程度和主动倾诉的意愿明显更高,我所能得到的言语信息也会更多一些。”


从2018年开始,左静陆续在互联网上接诊,前来问诊的,尤其以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居多,咨询的问题也大多涉及人际关系、生活事件导致的情绪波动、某些疾病的早期征兆等等。一部分人是针对自己的症状做轻咨询,另一部分则是在左静的线下门诊咨询后做相应的随访,“他们通常没有太多时间赶来医院,线上给这些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小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咨询者。在被确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病理性社恐后,左静给她开了药,还鼓励她从改善生活方式做起。碍于物理距离,在上海读书的小超没有办法常去院内就诊,便在线上与左静保持着一定频度的心理健康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超如今已经可以正常与人社交,还常常参加一些公益组织的活动。


与他人的连接,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重量


当生活节奏加快、压力陡然增大,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种种微妙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发展,年轻人对线上心理咨询的需求被更多地看见,更完善的在线心理健康服务也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年轻人幽暗时刻里的那束光亮。这也是左静、王化宁等专家参与线上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原因,恰如左静所说,“只有真正走近年轻人,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给出个性化建议。”


而作为“专业在线诊疗入口”的京东健康,就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时刻以便捷服务关爱当下人们的心理健康。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包含了100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和6000余位来自国内各大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能够覆盖心理测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精神疾病诊疗等多方面的服务需求,随时随地为人们打开“线上诊疗室”。在京东APP搜索“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即可直达心理服务中心。



有着“社恐”困扰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也可以在京东App输入“京东健康心理测评”,进入心理测评大厅,通过“社交恐惧测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也能借此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作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曾这样写道:“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


所以,年轻人选择做“精神北欧人”也没什么不好,最关键的,还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去感受生活本真的温度——正如调研中所显示的那样,一个更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将为每个年轻人走出“孤岛”作出努力。



王化宁专家

给当代年轻人的的心理健康建议:

1.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培养积极良好的个人兴趣

3. 多途径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多读书,多运动

4. 既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附近人”,关注世界

5. 如果出现心理困惑或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左静专家

给当代年轻人的的心理健康建议:

1. 重视生活方式,知行合一

2. 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

3. 出现心理危机,多获取相关信息,及时求助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韩冰

作者丨伊卡洛斯

设计排版丨黄晓晗

图片来源丨豆瓣电影、京东健康

(实习生黄晓晗对本次调研和文章亦有贡献)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招募|这届“赶潮流”的年轻人,带火了哪些养老新职业?“社恐”有救了?美国一公司宣布:已发明“社恐药”!贝果学堂 | 哈雷戴维森“自降身价”,可以找到更多年轻人吗?社恐很难熬?10种方法,让你的社恐「不恐」自称“本世纪最年轻炫富者”,年仅14岁亚裔女网红突然去世夜景贝果学堂 | 年轻人爱了它137年,可口可乐公司真有不老基因吗?现在还有没有不焦虑的年轻人?随不完的份子,避不掉的陋习,竟然还有8成年轻人想办婚礼?|2023年轻人理想婚礼报告“社恐”女孩的逆袭:法国金融专业出身,赴美转Data后真香了!自称“本世纪最年轻炫富者” 年仅14岁亚裔女网红突然去世我怀疑,这个“社恐”就是我本人《纸嫁衣》将改编电影,中式恐怖能躲掉“国恐”魔咒吗?远离手机,去看看家人和朋友「高调离婚」的年轻人:领证那天,我比结婚还开心为帮助孤独症群体,这群“不躺平”的年轻人决定跳起来表妹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都很社恐?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长篇小说《如絮》第一百四十八章 哈尔滨-1960年 山雨欲来如何让“社恐”变成“社牛”?建议向树学习一下像“搭积木”一样做投影仪,能俘获年轻人吗?今天,你是那个月亮等待的人吗“厌童”的年轻人,与寸步难行的父母美国还有不被法律“控制”的地方?新泽西的特殊你了解吗?那些“不听劝”的年轻人,最后都怎么样了?妹子带狗参加聚会想克服自己的社恐,可没想到…狗比她还社恐哈哈!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还配谈理想吗?| 杜素娟 一席第993位讲者他沦为“下游老人”的故事,吓坏了想存100万就退休的年轻人争当“特种兵”的年轻人,一夜之间都开始City walk年轻人,哪有不发疯的自称“查理·芒格二号”的人物explain benefits of focusing on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colle争当“特种兵”的年轻人,一夜之间都开始citywalk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测测你的社恐级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