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在游乐园里的孩子,再也不想离去|《青橄榄之味》新书首发
从被权威摇滚杂志《通俗歌曲》评为“中国十大最值得期待的摇滚乐队之一”,到登上央视专题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六甲番乐队在“爆火”的路上狂奔。但是,在主唱李四顺看来,乐队并不需要“大火”,乐队创作的目的在于记录发生在他记忆中故乡的那些人和事,能像一杯功夫茶一样唤起潮汕甚至闽南人脑海深处的童年回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用“共通”的旋律作为载体,让他的乡土走出世界。
故乡,一直是六甲番的创作母题。记忆里的故乡永远无法重返,但也正是这种“不可能”让故乡有了审美意味。在2020年回到潮州的“尤利西斯之旅”的演出时,主唱李四顺引用了米兰·昆德拉在《无知》里的一段话,描述的是布拉格之春后流亡瑞典的古斯塔夫,在俄国人退出占领后尝试回归:
“他爱这座城市:并不像是一个爱国者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寻根,寻找记忆,寻找死者的踪迹,而是作为一个游客来感受惊奇,为它赞叹,像一个在游乐园里到处逛的孩子,着了迷,玩得再也不想离去。”
于是,这一次,李四顺把故乡写进书里,用细腻的文字带大家走进潮州这片地域特色浓烈的土地。2023年,他带来了自己的新书《青橄榄之味》。
书籍《青橄榄之味》,英文名是 I Grew Up in Teochew —— 作者李四顺在潮州长大。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气味。什么是潮州的气味?作者把它定义为“青橄榄之味”。橄榄,翠绿的一枚,圆润可爱,闪着纯真诱惑的色泽。外地人放进嘴里咬一口,眉头缩成一团随即吐出来。但潮州人家把它尊称为“槟榔”,槟榔在沿海城市历史上有祝福的意思。潮州先民也吃槟榔,后来海岸线退化改食橄榄,橄榄也承载了槟榔古老的寓意孩子出生时要吃青橄榄庆祝,出嫁时要请吃青橄榄祝贺,离开故乡时也不忘装上几枚,依依不舍。
这是一本和潮汕息息相关的散文集,记录着四季的食物,传统风物,历史的动荡中人的命运。
它不是一本担负城市宣传的书,更不是一本城市旅行向导,而是作者的成长经验或者现在身在异乡偶尔往事感动的闪回,记录那些内心特别渴望分享或者释放的事物。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幸福也有荒诞。
这本作品集分为四个部分,“留命食秋茄”写的是食物,“留目睇世上”写的是风物,“来无迎去无送”写的是人,“青橄榄之味”是部分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心得。这些文章有几篇获过奖,描写祖辈过南洋的历史细节更被央视CCTV4 《记住乡愁》挖掘拍摄了纪录片。每一篇记录的都是细碎渺小的人物和情感,却能激荡起游子深切的共鸣。
“如果我是个番薯,那我肯定带有番薯的气味,如果我是只螃蟹,那肯定挥舞着螃蟹的钳子。但是,二十岁以后,所有洒在我身上的阳光雨露已全然与这片土地无关,广州的,北方的,日本的,芝加哥的西雅图的,挪威的芬兰的,布拉格的布达佩斯的,古巴的圣地亚哥的……当你身体被一万种文化殖民的时候,你就属于任何地域,你是一个新生的璀璨的世界。”
这本书无处不充斥着四顺冷静的思考,他仿佛用这种近似反省的自我剖析已达到某种以我的疗愈。
他从吃一碗家乡最寻常的粿条时得到:
“这些年因为经常参加活动认的朋友仿佛名字后面总要加个破折号的,比如某某诗人,某某导演,某某作家,某某画家,某某乐队主唱。偶尔独自回味,竟觉搞笑,仿佛金庸小说里的江湖中人似的,各怀绝技各有山门,业务之外各不交融,像块神主牌静静供在微信通信录里。从前可以真心成为朋友肆无忌惮地开玩笑的这几年却仿佛疏远了,这是一种日子的病态,生活的缺失,是一碗牛杂汤里没有粿条。”
他这样描述南姜气味里的巫意:
“南姜,南姜,多叫几声竟像在呼唤一个女人的名字。”
他这样描述母亲冲茶时的声响:
“现逢休息日在家午睡,听着客厅里母亲的茶盘叮叮当当,想到家乡的父亲此刻不也在煮水烹茶自酙自饮,两个声音是否会默契如复调音乐,一响一和?此时,这声响确确又遥生“天涯共此时”的基调。”
他描述故乡小吃摊上的游客:
“莫非那些食肆猎猎的布棚下藏着人们的前世今生?”
他描述镇上的夜食街:
“这条食街,那么丰盛,人们吃的那么专注,安静,仿佛城外世界早已沦陷,明日永远再不来临。当然,一个小镇,来来去去那些面孔,哪有那么多新闻要高谈阔论,哪有那么多大计要举杯鼓劲。人们就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地取材变着做法取悦自己,出没于靡靡烟火,咿呀胡琴······不期盼光复,不预设死期。”
他重新思考着家乡闽南地区那些神符的意义:
“儿行山里母担忧,当你走得太远了,这个老爷符,就是母亲目光的延续”
他这样描写七月的故乡:
“夏夜的古城,是纸糊的冥童,纸厝,最后繁华的家园,带着历火的命宿。
而你,也是阿伯失手扎出来的一个吧?
子夜过,凉风起。黑暗里的戏棚恍若艘纸糊的蓬船漂至河流的尽头,开始分崩离析……“
潮汕这片土地的美感仿佛在四顺的笔下《聊斋》般立体了起来。
……
就像《青橄榄之味》前言所写——旧时古朴的生活洋溢出的烟火气,是李四顺文字中永远的情节,这次,他用文字的冰块去封存故乡潮州,他的青橄榄之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