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一带一路”激活全球发展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关乎全球发展和治理的重大解决方案,从推动共同现代化、重构全球价值链、建立互惠共生关系等多方面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两大问题的回应:其一,通过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联系起来,推动世界经济新增长中心的形成,带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普惠性增长;其二,突破民族国家界限,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使世界现代化形态从一元化走向多样化
◆与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相比,中国有着成熟的工业体系、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工艺流程,可通过产能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和原材料贸易等方式,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关联度,发挥“中端发包国”的作用,在多边合作中促进形成地位对等的价值链关联体系,对冲发达国家单边主义对沿线国家的影响,提升沿线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位置
◆中国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通过产业转移,与沿线国家形成技术共生、产业共生及市场共生,最终实现了以双边价值链升级为标识的互惠共生
文 | 刘南星
中国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凭借自身技术与成本优势,助力肯尼亚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图为施工人员在位 于肯尼亚纳库鲁市的索西安地热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检查发电设施(2023 年 5 月 26 日摄) 王冠森摄 / 本刊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国际合作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两大条件:一是改善自身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二是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互联互通,众多发展中经济体无法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而基础设施落后又成为制约其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基础设施涉及的广义贸易成本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入手,打通上述两大发展条件,逐步推动沿线国家提高贸易参与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工业化,使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形成了新的全球发展模式。
一是“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综合发展环境,推动了区域合作,放大了发展辐射效应。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不少是内陆国,长期以来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综合发展环境改善缓慢、广义贸易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其经济落后。这表明,仅仅依靠内生力量难以使其走出发展洼地。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亟需引入外生动力帮助其改善综合发展环境,创造出比较优势并以此参与区域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间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的引入成为了这些国家走出发展低谷的突破口。
“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主体框架,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使相关区域得到发展,然后以这些区域的发展向外辐射,带动了更多沿线国家的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通过点、线、面结合,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放大发展辐射效应——从最初的合作点如境外工业园区、港口等,到交通运输线如亚吉铁路、蒙内铁路、大马铁路等,再到沿交通线打造发展走廊或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益尝试。
二是“一带一路”作为国际公共产品,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了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为其提供了参与新型发展合作、实现经济增长的机遇。
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表明,内陆国家基础设施贸易成本每降低10%,其出口将增加20%。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更揭示了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交通成本下降对国际贸易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控制第三国效应等变量后,“一带一路”沿线铁路、航空及海上运输成本每降低10%,能分别提高国际贸易约2%、5.5%和1.1%的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包括塔吉克斯坦、缅甸、泰国、越南、俄罗斯、阿尔巴尼亚等国的贸易水平,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可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沿线国家特别是内陆国家获得更多的贸易参与机会,通过降低广义贸易成本,大幅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是“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了国际投资的额外性和催化剂效果,实现了合作国家的增益发展,放大了发展效果。
投资的额外性是指投资于其他投资者尚未进入或不愿进入的国家、地区、部门、产业或商业模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合作国家中所体现出来的额外性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所带来的领域额外性。这可以从同样以中国作为主要倡导方而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投资实践中得到体现。上述两家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以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所有项目中占比95%以上,远远高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和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无论是亚投行还是新开发银行,都旨在调动资源支持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互补。
投资的催化剂效果是指涌入商业投资者特别是当地投资者聚集的领域从而提升资本利用效率,有时也通过投资吸引其他投资者进入,从而发挥一种杠杆的作用。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创设以来,其投资项目均动员了大量的额外资金,孵化器功能明显。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的投资,也重新激发了全球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兴趣。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可持续的基础在于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要为合作国家带来增益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重要介质,使国际投资为合作国家带来了额外性和催化剂效果,正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产能合作推动沿线国家
产业结构升级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阶段,全球价值链和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使沿线国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产能合作中,中国制造业技术储备具有明显优势,产业和贸易结构也优于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沿线国家与中国在产业链上形成共享、融合态势后,通过生产工序的转移、承接,先进技术的溢出、学习,促进了其价值链升级,提升了其参与区域价值链乃至全球价值链的深度。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可以看到,中国与这些经济体的分工合作正在发生变化。其一,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初级产品消费市场的规模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这对于尚处于经济起飞前阶段的众多发展中经济体显然是有利的。其二,中国作为最终消费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上升之中,这表明中国有能力承接部分最终产品的消费,为地区生产-消费循环提供保障。其三,从中间品贸易角度来看,中国作为沿线国家中间品市场提供者的地位在进一步上升,部分沿线国家正在被纳入“一带一路”新型发展合作机制,也就是说,中国正在通过这种方式将全球价值链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中国产业升级与沿线国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国依托自身的经济发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逐步打造新的生产-消费循环和国际生产网络。
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为例,两国在以电力、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领域,以能源、农业为代表的资源型产品领域,以铁路、公路、机场、码头、通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领域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
印尼引入了以青山钢铁、新华联集团、华迪钢业、德龙镍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建成并运营了众多大型项目,建立了以青山工业园为典型代表的众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园区,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两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主动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提供“搭便车”机会的典型表现。这种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也为印尼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选择。
从国家发展规划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提出的“中等强国”战略、“21世纪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高度契合。印尼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两国规划的对接,为彼此合作增加了更多利益交汇点。国际产能合作作为两国规划对接的重要实施途径,既有助于推动印尼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印尼的区域大国地位。
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是印尼承接产能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选择。印尼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质的人力资源等要素条件,吸引着众多外商进入印尼开拓市场。但印尼国内的产业结构落后,大多属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一步改善国内产业结构,印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在矿产资源领域,早期进入印尼的外资企业更多是进行原材料开采,然后将原材料运回国内,2009年和2014年印尼先后修改并颁布新的《矿产和煤炭法》,鼓励外资企业向印尼投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由原材料开采向深加工领域发展。中国-印尼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印尼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会,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帮助印尼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既能为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方面的产能找到投资与消化的场所,又能填补印尼工业化、城镇化急需的资金与技术缺口。这样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互惠共生的理想模式。
参观者在吉林长春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现场选购特色商品(2023 年 8 月 24 日摄) 许畅摄 / 本刊
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