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内卷的真正原因
如果你参透了投资圈的真相,兴许会好过一些。
-----------------------
之前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据说来自华为内部论坛,内容针对社会内卷的几大行为进行了案例演示性的分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
内卷这个词,现在提起来,已经过了热度。但内卷这件事,并没有随着热度而改进,反而在当下并不十分乐观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兀。
投资领域一向容易上演群雄逐鹿的戏码,高学历、硬资源比比皆是,抖音网红天使投资人徐不投曾经讲过一个事,当时人称“报考指南”的张雪峰被“强制性”送医后,有粉丝问过徐不投,“我家孩子到底还能不能报金融专业,出来做个投资人?”
徐不投直接回了一句:
“你家有钱吗?”
“如果你家有钱,能找到靠谱渠道,去看各种各样靠谱的项目,大概率你是可以成为一名投资人的,但是投资人这个职业其实很卷,每天要看很多的项目,就像我今天下午要去参加一个AI的闭门路演,这里面有30个投资人,据我了解,他们没有一个是金融专业毕业的,所以你家有钱吗?
也许这段回答或多或少加了一些“佐料”,但创投圈的内卷着实让人心酸又无奈。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个投资圈内卷的真相。
Enjoy~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常年混迹创投圈,一定听说过PPT绣花的故事。
几句话说明白的东西,非要写个PPT,Word能搞定的东西也非要弄个PPT,把PPT做得像要去拿设计大奖,浪费时间不说,更容易偏离了核心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让LP更了解项目?还是让领导更了解进度?
只是很多人不自觉地把时间花费在PPT的美化和模板寻找上,从而留给内容精细化梳理的时间不多了。
但话说回来,如果一个PPT的感观效果非常差,色彩搭配惨目忍睹,字体颜色五彩斑斓,文字内容满满一屏,那其实更容易让人产生你不专业的心理。
大部分人对PPT的期待,是美观的,只是美观是要付出代价的。
小编觉得,江湖上传闻的什么PPT比Word沟通更高效的优势,仅限于像罗永浩演讲时那样的PPT,简洁,重点突出,要表达的内容凝练成一句话,少做美化,不做动画,背景通篇纯色即可。
这样才能达到PPT一页一重点的效果,才能让用户跟着你的思维去走,去想,而不是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转移了注意力。
所以,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才必须要用PPT呢?
为了免责而流程的工作是内卷
这个时代,再深的行业研究也敌不过人脉。
通常面对一个项目,投资经理见了创始人,花了大精力去了解项目、了解行业、了解竞品,做了好多的行研,背调,又内部开立项会,认真做了项目报告,确定这个项目为优质项目,可那边自家机构合伙人跟项目创始人是老相识,吃顿饭就直接拿下不少份额。
只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不会告诉你,别做无用功啦,我们已经拿到手了,而是会告诉你,你做的也很重要,事后对项目有个了解也好,但其实说白了也不过是流程中固定的一环而已。
你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吗?虽然结果是好的,但跟你没什么关系。
最终也只会得到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你说的那句:“多学习学习没有坏处。”
与预期的目标偏离的工作是内卷
投资领域卷,还是跟着大佬的步子卷,前几年,红杉、高瓴投后做的风声水起,不仅组建了上百人的投后团队,甚至还通过猎头四处挖人,一个好的投后负责人年薪甚至高达几百万。
这之后,几乎一夜之间,投后就变成了VC/PE除了投资第二重要的事情。
可是有很多行业内人士发出质疑:
投后真的有用吗?
就拿被奉为经典的“百丽投后案例”来说,很难说是机构投后成就了百丽的数字化转型,还是百丽数字化转型成就了机构投后?
甚至有机构合伙人认为,“好项目不需要投后,需要投后的不是好项目。”
可这些质疑都并不妨碍投后业务的飞速发展,有了投后,不管对创业团队是否真的有用,但对募资来说确实是一个亮点,有的LP也会认为,投后不仅要有,还需要创造价值。
头部机构在做,其他机构就得被迫去做。
但事实是,中小机构一是没有那么财大气粗,无法快速建立一个大的投后团队;其次,也没那么强的资源生态和能力去深度赋能。
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投后更像一块夹板,把自己困在其中很难破局。
投资机构的投资目标是获得高的回报收益,可投后对于大部分机构而言,却成了拖垮他们的那根稻草。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在投资领域,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最近大家都在看XX,我们一定要先抓一个投进去,这样才能提前进入赛道,投到好项目。”
如今这个XX,从前几年的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到这几年的新能源、大模型。
这两年,投资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最缺的是好项目和钱。
可风口不值钱,一个接着一个的轮着来,还都是些高大上的方向,让投资机构很着急。
急于下场的后果,就是学习成本的增加以及为失败项目复盘会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最近几年,很多看消费的、看TMT的投资人都转去看了科技板块,因为科技热啊,就好像你不赶紧入局就被时代甩在了身后一样,可科技领域的壁垒也高,对投资人的要求也高,因此投资圈出现越来越多的博士、博士后,学历也卷得一塌糊涂。
好像我们很难逃脱跟风的怪圈。
跟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有什么,跟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没了什么。
不专业的做了专业的事是内卷
各司其职,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信邪,我能做我都能做。
在投资领域,有个段子:天使个人化、机构天使化、VCPE化。
当年,天使投资火出圈的时候,大量有钱人涌了进来,他们一个人就地成了天使投资人,以至于这个行业看似跟每个人都会讲5分钟脱口秀一样,无需门槛,只要有钱每个人都能投,当然有钱确实任性,但赚不赚钱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这些天使投资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快,在“机构天使”的投资经理们还在跟创始人聊这个商业模式有待改进,还要跟机构过会汇报的时候,那边个人天使投资人,咖啡喝完,钱就投出去了。
“机构天使”被逼无奈,转身就投了个B轮。
于是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出来,一个倒逼一个,投资人只有不停的卷卷卷,才能找到自己能投的项目。
一方面是,“机构天使”不得不向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因素低头,另一方面,做大了的“机构天使”本身也有往后走的诉求。
只是这个事让行业内涌入很多不成熟的投资人,或是对风险没有如此敬畏的投资人,导致他们在牛市的时候赚得很多,但大多数是被割肉离场。
讽刺的是,这波人又恰恰是很多VC机构的潜在LP,被割肉的潜在LP,很可能对天使投资失去信心,那机构天使又被卷入募资难的困境之中。
圆圆圈圈,圈圈圆圆,卷来卷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之为内卷。但面对毫无意义的内卷,投资人能做什么?
躺平?还是跟着卷?
如果你参透了投资圈的真相,兴许会好过一些:
“投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研究某一领域,精准打击类;一类是来者不拒,处处留情类。
但,最终成功的往往是运气比较好的那一类。”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