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执行力“差”的真正原因!原来竟是领导少做了这3件事!
点击上方加入 中国商界老板学习社区
01
不要企图改变下属的意识,要改变下属的行为习惯。
下面是一个发生在某销售分店的故事,展示了两位课长不同的方法和结果。
某销售分店完成了销售目标,但在开发新客户方面存在欠缺。分店长意识到,如果不在开发新客户上下功夫,下一年度的工作将变得非常困难。
分店长召集了课长们,告诉他们要求下属全力开发新客户。
A课长采取了意识改造的方式。他不断向下属强调:“必须开发新客户,否则我们无法生存。”下属听了答应会努力开发新客户,但却没有实际行动。
A课长认为只要不断强调,下属就会改变。他一有机会就强调“必须开发新客户”,希望下属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然而,三个月过去了,下属还是老样子,只拜访有业绩的老客户。在10人团队中,平均每个人只开发了两个新客户。
终于,在一次会议上,A课长忍不住发脾气,骂了下属。从那时起,团队成员与A课长疏远,A课长变成了“孤家寡人”,开发新客户的工作更加困难了。
另一边,B课长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他思考如何改变下属的行为。
B课长意识到,让下属一下子每天打20个电话邀约客户会让他们感到压力重大。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可行的计划。
B课长让下属利用每天晨会结束到出外勤之间的时间,每个人打三个电话邀约客户。这个任务对下属来说并不过分负荷,因此他们能够轻松坚持下去。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10人团队中平均每个人开发了五个新客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改变下属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具体行动。过分强调改变意识是不会起作用的,因为下属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可行的计划,让行动变得不那么困难,使人可以坚持下去。
两个小窍门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点:
1、制定例行动作:
通过制定一些例行动作或规定一些“仪式”,让下属产生“好!干起来”的感觉。就像故事中的晨会后打三个电话邀约客户一样,形成一种习惯。
2、只做一点就停下: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数量,而是让下属逐步增加行动的量。长时间从事全新的活动会让人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为了让行动能够持续下去,重要的是消除没有行动的日子。
例如,如果早上工作太忙无法打电话,可以规定“傍晚必须打一个电话或发一封邮件”作为弥补。
一个能干的领导者在改变下属的意识之前,会先推动他们迈出第一步,并设法让他们坚持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
02
不要只讲道理,信赖和热情也很重要
在过去,上司的命令和指示是绝对不可违背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滥用权力等问题进行质疑和批评,因此,过度依赖“职权”和“地位”来驱使他人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减少。
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呢?
领导者A曾经相信,只要自己能够用充分的道理说服下属,他们就会行动。因此,他试图通过无可辩驳的正确逻辑来影响下属。
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以前逻辑分析类书籍盛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讲得有道理,别人就会行动”的“逻辑迷”,A就是其中之一。
A的方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讲话内容”和“说话者身份”之间,人们更加注重后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要让他人行动起来,需要信赖、热情和道理这三个要素。”
这意味着,只有当这三个要素齐备,并且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我们才能成功地激发别人的行动力。
换句话说,在向对方传达“道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起相互的“信赖”,然后注入“热情”。
举个例子,一位领导者对你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本年度完成目标,分店可能会面临困境。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克服这个挑战。”
如果这位领导者平时的思想让人捉摸不定,说话语气冷漠严厉,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那么你肯定不会产生“好好干”的想法。
相反,如果这位领导者平时与员工建立了信赖关系,说话充满热情,那么下属自然会产生“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困难”的想法,整个团队也会更加团结一致。
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完全一致。
虽然“道理”是重要的,但在传达道理之前,如果没有“信赖”和“热情”,人们是不会行动的。
03
想要成为一个值得下属信赖的领导者,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遵守承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承诺。
上司通常比下属更忙碌,有时会对下属做出承诺,但可能因为时间紧张而拖延或者未能兑现。
这些承诺可能只是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作为领导者,一旦做出承诺,就应该遵守诺言。
你可能会遵守对客户和上司的承诺,但对下属的承诺可能没有那么在意。然而,下属对你这种不够关注的态度非常敏感,远超出你的想象。
因此,要么先兑现自己的承诺,即使需要拖延其他事情;要么不要轻率地随口许下承诺。
2、言行一致
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言行一致。
假设你既担任管理工作又担任销售人员,在团队成员面前表示要开发新客户,但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法实现。这时,如果你在会议上说“大家要多开发新客户”,就会遭到反驳:
“领导自己也没有做到。”
“整天叫我们整理办公桌,自己的桌面却到处都是乱放的文件。”
“让我们给文件加密,自己却总是不加密就发出去。”
下属时刻留意着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因此,领导者必须注意言行一致。
领导者A和领导者B的不同方法:
领导者A在帮助下属改进时,只提供一个修改方案。他告诉下属这是他认为最满意的方法,并期望下属按照他的建议行动。例如,他给销售业绩不佳的下属提出以下建议:
上司:“今年只剩三个月了。业绩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觉得最后冲刺一下的话,能完成多少?”
下属:“预计大概500万日元。”
上司:“是吗?你在开拓新业务上还是比较弱啊。”
下属:“是的。对不起。”
上司:“这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名单,你挨个联系一下试试看吧。”
下属:“……好的。”
另一方面,领导者B在帮助下属改进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即使他心中已经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也会提供2-3个改进方法供下属选择。他让下属从这些选项中自由挑选,以便更好地适应自己的情况。例如:
上司:“今年只剩三个月了,业绩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你觉得最后冲刺一下的话,能完成多少?”
下属:“预计大概500万日元。”
上司:“是吗?你可以多开发一些新客户,或者让老客户多下订单,又或者可以试试接触一下那些‘休眠’客户,你想怎么做?”
下属:“我想攻一攻新客户。”
上司:“我知道了。在现在这段时间,有可能下订单的新客户有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信用银行,你打算攻哪个?”
下属:“我想先接触一下房地产开发商。”
虽然上面两段对话最后的结论一样,但是领导者B的方法让下属更有主动性。
下属可以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有助于激发他们更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相比之下,领导者A的方法限制了下属的选择,下属只能被动接受上司的指示。这种方法容易导致下属感到被迫和无选择,难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事实上,后来表现较好的下属是由领导者B帮助的。这是因为被“说服”和自主接受在行动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行动的质量和结果也有所不同。
因此,当领导者希望下属采取行动时,通过提供多个选择让下属自主决策,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使下属更容易接受和表现出色。
要想下属积极行动,不应说服,而应留意如何让对方“接受”工作。
在赋予下属更多选择的同时,我们也为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