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产业,到底需要什么大模型?

产业,到底需要什么大模型?

公众号新闻

关注并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设为 ★ 星标

每天早上更新,与你一起成长

产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模型?关于这个问题,本文作者便提出了他的看法,并总结了产业大模型目前阶段的三点落地挑战。一起来看看,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大模型与行业、与产业的融合。



写下这篇的起因,是前不久的一件事。

我们参与了一个大模型与行业结合的主题论坛。活动结束之后,来自行业主办方的一位代表跟我们交流时却说:“你们一直在说大模型。到底什么是大模型?多大才算大?为什么不能用小模型?”

这一系列问题又一次让我们意识到,智能化的供需双方很多时候根本处在两套话语体系。你这边Transfomer、Agent的说了半天,那边可能还在好奇大模型这三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种隔膜,在AI时代尤为严重。因为AI技术涉及的链条更长,做算法的、做云的、做硬件的、做IT解决方案的,以及最后买单的,大家可能在各说各的,谁也没打算真正理解谁。

今天,各家都在说产业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确实从技术逻辑上看,很容易发现大模型能够给很多行业带来巨大的生产力释放,而从技术路线上看,中国企业对智能化的接受度更高、需求更强烈。大模型走向产业实现数实融合,是中国AI最具特色的一条脉络,在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强的宏观战略意义。

但在实践中,这条路却充满了挑战与误解。

毕竟AI算法公司做toB,十家有九家做不成。在大模型toB的新机会窗口前,我们首先要确定产业究竟需要怎样的大模型?

产业大模型,

就不是一种模型

AI公司做大模型结合行业,最大的误区在于搞不清供需关系。

诚然,目前行业对大模型的认可与接纳程度已经比较好,但智能化项目依旧是一个绝对的买方市场。技术供应商需要去适配最终用户的需求、能力、背景,甚至沟通话术和商业习惯。

但由于做AI大模型的公司,涌入了大量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和资金。互联网的供需逻辑是单点供应对大量需求,我有一招鲜天下涌进来。而大模型在很多行业的适配又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比如工厂需求配料分析,银行需要投资分析,那我的大模型不是都能分析吗?

于是,在这样的“风口思维”下,很多AI公司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他们认为我有大模型,各行业的客户都应该来找我。我推出两三个行业的案例,其他行业都应该认可。我的这个大模型哪里都能用,所以它就叫产业大模型。

无论这些AI从业者是真的相信大模型等于产业万金油,还是仅仅是故意吹成这样。在产业客户看来,这一幕就等于胡说八道。他们会觉得,金融业用的技术,关我煤矿什么事?如果有一种食品,说是猫能吃牛能吃人也能吃,你敢吃吗?

产业需要大模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笼统的天差地别的各个行业归纳为“产业”两个字就结束了。即使在某个行业内,大模型都仅仅能解决行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更不可能有一种模型能够“包治百业”。

做IT的都知道,有产品更要有服务,懂技术更要懂行业。但做AI的企业,尤其是拿着热钱涌入大模型赛场的企业,普遍对产业需求的差异性缺乏了解和尊重。

当然,不同行业对大模型的需求也有共通之处。比如对基础的对话、CV、多模态能力。但更多的情况下,每个行业的只能用意愿、基础数字能力,乃至安全需求、时延需求、运维需求都不相同。在今天的阶段,一种大模型能够在具体行业内复制推广已经非常不容易,更别想一口吃下几个甚至几十个行业。

产业智能化,优先级永远是产业大于智能化。

不提硬件和工程化,

约等于瞎耽误功夫

很多做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在看了客户环境之后会奇怪这么一件事:客户花了大钱买回来的东西,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软件封在一个盒子里,然后按照行业要求做了点按钮、UI之类的东西。甚至这些软件很多都是国外很古早的开源软件进行再封装,技术上早就落后了。这时他们会感叹,行业客户的钱可真好骗啊。

可是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要是没有这层封装,企业要怎么用呢?难道一家工厂、一座矿山、一片林场,要招来和培养一大堆云计算、AI算法层面的人才?而且要让这些数字化人才指导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和销售?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所以,一个有点反常识的事实是,相比于天花乱坠的先进技术,行业用户往往更在乎那层“壳”。那层壳就说硬件化和工程化,是将技术能力按照最终的使用需求进行封装、管理和维护。虽然最后组装出来的东西可能很难用,可能不先进,但对于行业用户来说,有的用,员工能学会,才是智能化的最重要条件。

在讨论行业大模型时,今天也经常会陷入这个误区。从业者往往过分关注算法层的领先性、国际性,跟参数规模和测试纪录较劲,把目光聚焦在软件上。

但行业需要大模型做的,是跟此前的数字系统较劲,跟使用成本较劲,跟操作门槛较劲。这就需要大模型考虑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存算资源、操作系统,甚至考虑部署环境的电力供应、湿度、温度。

产业大模型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必须兼顾硬件适配和工程化问题。

大模型能否落地,都在说要找准场景。但什么是场景?最后能起作用的那个地方才叫场景。

绝大部分企业,都不是IT为导向。甚至大部分企业根本无法派专人去仔细了解什么是大模型。这个事情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无法改变。

山不会过来看你,所以你要去看山。

很多人把大模型比作一座金矿,那么训练大模型仅仅是挖到金矿,通过工程化方法,讲大模型融入到行业已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才是把金矿运出山。

专家下工厂,终究要不得

很多AI厂商无论是在给客户讲故事,还是面向公众做传播,总是会提起这么一段:你们不要担心,我们有专家有博士后扎根行业。下工厂,下农田,一驻守就是几个月。

如果你是大模型的潜在行业用户,那么这个故事听听就算了。专家驻厂确实是真的,但那个厂极大概率不是你的厂。

事实上,AI专家亲临产业一线,是缩短行业需求与大模型供给之间的有效路径。这也是一个产业智能化必经的发展过程。

但这个过程必然也只能是暂时性的,不可能长久。试想一下,如今大模型正在风口浪尖,专家们都是什么身价?一个专家组入驻现场,就这个薪资成本哪家实体企业能撑得住?

AI企业所宣称的专家驻厂,其实是在做案例、做测试。一般都是和行业内的头部客户合作,厂商愿意以亏损为代价把模型跑通,观察有哪些具体问题。

专家可以下厂,但专家肯定不能经年累月驻守一家又一家工厂。这是AI厂商进入某行业时的标准动作,但往往会有意无意被理解为一个常规动作,可真要只能依赖专家下厂来推广大模型,那么AI永远也无法落地,因为这个成本谁也承受不起。

产业大模型要做的第三件事,是技术具有行业内的低门槛可复制性,不能大量依赖人工进行订制化合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阶段大中型企业在智能化上的投资愈发谨慎,试错成本不能过高。实验性与不确定性太强的大模型落地方案,在目前阶段已经很难得到大客户认同,更遑论成千上万的中小客户,更是不可能依赖重人工投入的方式来推动。

总结一下,产业大模型目前阶段的落地挑战有三点:

  1. AI厂商总把大模型想象为万金油,但行业需要的是理解和专注。

  2. AI厂商总是关注算法创新,但行业需要的是工程化和可操作。

  3. AI厂商大量宣传依靠人才能力跑通的个案,但行业需要的是低成本和可复制。

大模型落地产业,正是旭日东升时,但也要有意识去清扫一些积雪,而回到用户界面,往往就能找到更多问题的答案。

作者:风辞远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回国见闻 - 北京餐饮Citywalk 还是其他?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行?开源大模型将“杀死”闭源模型?ccl中国还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十亿参数,一键瘦身!「模型减重」神器让大模型狂掉3/4 | 最“in”大模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政策?生成式AI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底座”?科研上新 | 大模型推进科研边界;大模型的道德价值对齐;优化动态稀疏深度学习模型;十亿规模向量搜索的高效更新Citywalk还是其他?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旅行?挪威人是天生的仲夏音樂鼻祖行业观察|阿里云,凭什么接住中国一半的大模型?会养老鼠做细胞却不会看病?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生北京协和医院出的「镇院硅霜」,到底有多牛?为什么大人小孩都爱用?人老了,路是不是越走越窄二百海里独漂●余劫(5/5)“地铁判官”火爆背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今年的设计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话郑新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支柱产业?从Agent到多模态,大模型想要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产业一哥”保护大模型应用安全,现在不需要拿性能做代价了 | 最“in”大模型哪家中国芯片公司能“吃下”大模型?中国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模型?北京理工大学发布双语轻量级语言模型,明德大模型—MindLLM,看小模型如何比肩大模型一个人也能开发大模型?动手前你还需要这些实战技术对话黄东旭、关涛、李远策:AI热潮下,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数据平台?|GGView大模型需要什么样的智算中心?7位大咖谈AIGC时代算力挑战与风口丨GACS 2023EB5投资移民:投资款到底需要投多久?小模型如何比肩大模型,北理工发布明德大模型MindLLM,小模型潜力巨大“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五菱这次该造点什么?传OpenA正测试DALL·E 3模型;华为语音助手支持AI大模型;亚马逊组建AI大模型新团队丨AIGC大事日报如何基于Llama 2搭建自己的大模型?8月26日,4位技术大牛手把手教你刀法峰会办到第五届,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大家到底需要什么?谷歌证实大模型能顿悟,特殊方法能让模型快速泛化,或将打破大模型黑箱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