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天才的精神分裂史:《奥本海默》破60亿,结尾“暗示”惹争议公众号新闻2023-09-09 00:09▲艺术、时尚、创意带你看遍全球艺术之美《奥本海默》,今年电影的一记猛药。小艺第一时间买票进场,结束后,回味有余,借用网友的一句观后感:“原子弹爆炸之后的余震。”长达3小时的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对普罗大众,它实在不算“友好”,先后出场50多位科学界、政界人物,看到脸盲,专业术语组成的密集、冗长对话,不给你过多的思考时间,电影改编自著名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成功与悲剧》,撰写长达25年,通过大量访谈、信件、日记,以及FBI调查文件、解密档案,描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一生。电影于7.21北美上映,截至目前,全球票房超8.5亿美元,想拍奥本海默的冲动,诺兰早已持续多年:“奥本海默的一生故事,比我在任何虚构角色中遇到过的都更为复杂。”实拍“原子弹爆炸”大手笔,是诺兰电影的标签之一,《奥本海默》依然。前有《星际穿越》种500亩玉米地,后有《信条》搭飞机场,《奥本海默》为了还原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直接建小镇。全片最大的视觉爆点,是还原1945年7月16日的那场原子弹试爆,伴随着倒数,计数器滋滋作响,人群中兴奋、紧张,情绪涌动。一阵炫目的白光后,爆炸声晚了25秒到场,在那寂静到几乎令人恐惧的氛围里,“簌簌”的呼吸声,伴随着腾空的蘑菇云消散在空中。诺兰采用小型爆炸模拟原子弹爆炸,用微缩摄影机拍出粒子与光波,回忆拍摄那天:“气氛非常紧张,这种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夜晚和清晨的情景,也影响了演员们演绎这个场景的方式。”▲拍摄现场本可以用CG制作的爆炸片段,诺兰依然坚持实拍,那种粗糙、颗粒感的不确定性,是CG永远无法达到的真实,“我发现CG很难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受。它往往给人一种安全感,即使其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美丽,也难以让人感受到危险。而我们在《奥本海默》中要呈现终极的危险,我们要使得观众感到威胁、可怕和恐惧。”在经历了《信条》炫技的争议后,诺拉这次“收敛”许多,但要论视觉的精致度,诺兰从不令人失望。IMAX画幅摄影机与70mm胶片的顶配组合,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奥本海默的人生,柯达为电影专门定制Double-X 5222的65mm黑白胶卷,打造出上世纪50年代纪录片式观感。善于玩时间魔法的诺兰,这次倒是给观众降低了难度,片子共分为三段:原子弹发明前,发明时,发明后,分别对应奥本海默求学并将量子力学研究带回美国,参与曼哈顿计划,两次听证会的经历。彩色、黑白两个视角,分别对应奥本海默本人视角,施特劳斯审判视角。以第一人称,打破荧幕的边界,使观众真实地进入那段历史。科学伟人,还是历史罪人?奥本海默的一生很短,短到62岁喉癌去世,他的故事却很长,长到要用25年去撰写,而诺兰要说的,是一个从量子力学实验室走向世界政治局势的人物,讲述他的精神世界,如何连同原子弹爆炸一起,被炸成废墟。20世纪初,是量子物理学群星璀璨的年代,奥本海默便是冉冉升起的新星中最璀璨的那颗,出生于家境优越的美国犹太家庭,一辈子无需为钱发愁,自幼天资过人,三年级做实验,五年级自学物理化学,连连跳级。▲坐在父亲怀中的奥本海默对知识有着超凡的吸收力,掌握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荷兰语和古印度梵语六门语言。3年读完哈佛,23岁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学术进阶堪称“光速”。在学校,奥本海默是学生们争先崇拜的对象,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学生们模仿他的衣着,不变的灰色西装,和那双略笨拙的黑皮鞋,也爱模仿他的举止,抽着切斯特菲尔德香烟,神情仿佛个地球的外来客。1942年,尚且年轻的奥本海默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看似“主角”的光环,实则开启了奥本海默日后的悲剧人生。1945年,日本广岛、长崎被投下两颗原子弹,结束了二战,却也开启了无休止的核军备竞赛,奥本海默在成为全球负有盛名的物理学家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发明了几乎可以毁灭人类的武器:“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他开始四处发表演讲反对核扩散,意图阻止研发更具威胁的氢弹,并被内心的道德感深深折磨。而战后变化的政治局势,推着奥本海默陷入绝境。在历时四个星期的听证会上,原子能委员会妄图对他扣上黑帽子,最终,奥本海默被撤回安全许可,不再允许接触政府的核弹研究机密,直到去年12月才推翻该决定,这场迟来的平反,晚了近60年。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曾说:“奥本海默有一种无法遏止的充当主角的雄心。”这颗雄心,让奥本海默付出巨大代价。在电影中,直击面孔的大特写镜头,映射出奥本海默深邃的蓝色瞳孔,抖动的瞳孔,隐藏着他的焦虑、不安与恐惧。▲电影片段求学时的奥本海默,就已经出现了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一个天才,一旦游走于人性边缘,差一步便是深渊,奥本海默在大学时,曾将氰化钾注入苹果,意图毒死导师,这一段变成电影画面,直接且丑陋,随着原子弹爆发,奥本海默的精神世界连同世界政局的动荡而分崩离析,他到底是科学伟人,还是政治产物下的刽子手?▲电影片段1945年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当晚,奥本海默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礼堂里,接受人民的狂欢与鼓掌,诺兰将这一幕虚化,骚动的人群成了浮光掠影的背景板,奥本海默站在台上,台下人们的面孔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狰狞,他出现了幻觉。▲电影片段幻觉中,他正在经历一场核爆,冲击波让人们被烧伤,被死亡,尖叫声、哭喊声混乱在一起,烧成黑炭的尸体陈列在他的脚边......一个面容被烧伤的金发女子,正颤巍着身体向他迎面走来,另一边,礼堂里的欢呼声诡异地穿插其中,人们在拥抱,在欢庆.....这种拼接的电影语言,展现了奥本海默彻底分裂的内心世界。▲电影片段“奥本海默到底是科学伟人,还是政治产物下的刽子手?”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剧照诺兰在拍摄《蝙蝠侠》时曾说:“我希望主角可以带着巨大的罪恶感与恐惧,那是重要的驱动力……观众可以感受到,成为蝙蝠侠,让布鲁斯韦恩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一次的《奥本海默》,被不少观众评价为:诺兰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之一,象君认为,其关键在于,人们终于在诺兰的技术以外,看到了一段艺术手段加持下严肃且鲜活的历史。关乎人性,关乎全人类这不是一部单纯的人物纪实,也不是为了介绍原子弹发明的历史,更不是为了歌颂一位科学家的丰功,诺兰笔下的电影脚本,是一个复杂的奥本海默精神世界,在发明原子弹时,奥本海默在想什么?他预想过如此后果吗?尽管知道后果,他为什么依然完成了最后一步?《奥本海默》关乎人性,关乎全人类。▲剧照随着故事发展,人们会发现奥本海默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他是顶聪明的,制造出世界最恐怖的武器,他是受道德束缚的,其后半生都困于良心的谴责,他发明原子弹结束了近5年的战争,却也因此间接杀死了22万人。他是极度矛盾的,是精神不稳定的,他也是个天才。▲剧照如今,核武器造成的恐慌已不似从前那般浓重,而人类要面对的多重未知,与日俱增,在电影上映后的采访中,诺兰被问到最多的,便是科学家如何为研究成果导致人类社会严重后果负责任?“当我制作一部电影时,我不会试图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表达戏剧性情境、矛盾感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如果人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对核武器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了更多关注和兴趣,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诺兰在北京聪明的诺兰,将问题抛给了大众,结合当下,人们在这短短3年,经历了巨大变化,疫情、人工智能、核废水......人类世界被未知的动荡持续打乱节奏,就像诺兰在电影结尾给予的警告,人类真的远离风险了吗?大概永远不会,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对所处的环境保持再思考的能力。图源网络-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