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这些孩子却在上学、休学、弃学间反复崩溃,纠结... ...
金秋九月,大中小学生陆续开学,但是对另一些孩子来说,他们回归课堂的路程却是艰难的,时间也不能确定,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他们总是在上学、休学、弃学间反复纠结。
曾几何时,随着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抑郁症等精神病患的逐渐了解和重视,周围关于谁家的孩子抑郁了, 休学了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这些消息总是让人心情格外沉重,当发生在熟识的亲朋中,就更让人揪心,更不用说身陷其中的家长亲身感受,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炼狱中也不为过。
精神健康出问题的孩子,比你我想象得要多
Laurie 出生在美国,父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凭奖学金在美国求学安家,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已跻身中产阶层。在社交媒介分享的照片中,19岁的Laurie 健美爱笑,她总是直视镜头,轻扬着下颏,显得自信而有活力。
但手机屏幕背面的Laurie 在生活中甚少感到愉快,她长年失眠,总是觉得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父母在几年前离婚后,她与母亲生活,原本不太和睦的母女关系,爆发冲突的频次也随之大大增多。
同学间的友谊常是令Laurie困扰的根源。她与闺蜜的关系更像一段不完美的恋爱,彼此之间充满了愤怒、猜忌和推拉。而爱情就更让她迷茫,男朋友总是结识了又很快分手,让Laurie 尤其痛苦的是,她的恋人们性格大多趋于温和稳定,交往一段时间之后,都无法长期适应Laurie 复杂多变的情绪。
在特别痛苦的时候,Laurie 会用小刀划伤自己,高中时,家长接受心理医生的建议,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同时,Laurie也定期去精神科医生那里诊疗并服药, 她被诊断为青少年抑郁症。
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后,凭借医生的证明,Laurie 获得了可以在宿舍养宠物猫的特殊照顾,不过很快,又因各种原因与室友的矛盾不断升级,Laurie决定搬出学校租公寓。勤工俭学的劳累和课业要求让她身心俱疲,病情不断反复发作,当家长问她有没有在持续吃药时,她回答:“如果我不吃药的话,你更不能想象,我出现在你面前是什么样子的。”
小叶生活在上海,自小习画,获得过各类美术比赛的奖项。但她的求学生涯也不算顺利,经常缺课,一个月总有五六天去不了学校,好在艺术类中学对考勤管理的宽容度大大松于传统学校,对学生性格的复杂多元也有较大的接纳。班主任爱才,小叶完成了高中的课程,并考上了某海边城市大学的艺术学院。
开学后,刚松了一口气的父母接到小叶的长途连环call, 妈妈一个月坐飞机往学校跑了五次。
小叶完全不能适应住校的生活,从生气同学吃她放在书桌上的饼干这样的小事,到军训和专业课不能完成,万般无奈,妈妈只好再次跟单位请长假,在学校院墙外租房,并住下帮小叶料理日常。
眼见她情绪有所平稳,千叮万嘱后,妈妈回到上海,谁料,才过了两天,又接到了哭诉电话,小叶的崩溃让妈妈心碎,只好又赶到她身边。这时,家长已意识到让小叶去外地上大学是个错误,在校方了解到小叶是被诊断过的躁郁症患者后,也坦率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地通知家长,随时可以给小叶办理退学手续。
高大英俊的Ted 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求职,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他的成绩都很亮眼。但他从来没有完整度过任何一个职位的试用期,虽然他的语言水平和文字能力都相当出色,但是,对项目交付死线的控制,需要学习的新技能,汇报的流程……这些入职后需要尽快获得的软实力总让他有很大的抵触心理,与同事相处更是连基本的点头之交都很困难。
Ted 在初中和高一阶段都是学霸,但高二时就开始频频休学,当时的心理咨询在国内不成规模也不够正规。心急的父母经指点求助安定医院,得到的处方是需要每天服用百忧解等十多片药。
药物让Ted 的大脑整天处于困顿状态,他选择去欧洲一个学业压力不大的学校升学,但药物的副作用经常让他突然从课堂上同学的大笑中惊醒。回国后工作的不顺,让Ted下决心继续求医,被医生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现在也基本打消了去找一份正式工作的想法。
为什么有这么多精神在崩溃边缘的孩子?
Laurie, 小叶,Ted 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没有问题,甚至在某些科目或所学专业上有一定的天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观察到,他们在完成学业、处理工作、解决日常问题、与他人互动等方面感到的压力指数要远远高于常人;无论教育程度如何,也无论在哪个城市和国家求学,他们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化发育上,显著迟缓,甚至终生难以完成。
内疚,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最无法消除的心结。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声音会倾向于把孩子的重大问题都归结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包括父母离婚,过于严厉,不近人情,教育甚至喂养方式不得当等等。
公正地说,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外因,但也有神经内科医生的研究显示,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大脑的杏仁体(负责情绪)的体积天生要大于海马体(负责记忆,定位与控制情感),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属于命定的不幸。让Laurie和Ted 爱恨交织的药物,只能抑制和干预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并不能做根本地改变。
家长怎么办?温柔地抱持与坚定地引导
心理学家建议,保护孩子不受精神伤害的影响,家长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即接受现实,抱持孩子,停止指责自己、配偶、和可能带给了孩子“不良基因”的其它亲戚。要知晓,不管原因是什么,不幸已经发生了,而您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您能给予孩子的最佳指导,能帮助他(她)理解精神障碍者的行为,学会处理他们自己的感受。
以下这几点是家长需要持之以恒做到的:
1.为孩子寻求治疗
不管是患有抑郁症,还是躁郁症,还是什么麻烦都有一点的边缘人格障碍,请相信没有人比这些年轻的患者自己更痛苦、更希望早日摆脱阴霾、过上正常的生活。找到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并坚持治疗,会让孩子得到极大帮助。对症的药物和心理咨询会帮助孩子改善长时间的悲伤,以及伤害自己、他人或小动物的想法。
2. 与遭受精神障碍的孩子设立界限
教养儿女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工作之一,很大原因就是父母常常感觉会做很多无用功。当父母想要与孩子亲近,孩子可能决意坚持自己要独立;当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孩子却可能拒不接受。一般来说,孩子们很长时间都不会明白父母的苦心和牺牲,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自己也当了父母,更不要说是那些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的孩子,他(她)们的生活,注定充满各种危机。
在孩子确诊后,父母常为极度的内疚和心疼所困,倾向于无限制地迁就患病中的孩子,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而计,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管是哪种亲密关系,溺爱、失去原则都是只图一时安生的地雷。
正确的方式就是与孩子一起分担责任,而不是任由他们随时放弃自己的学业,在他们自伤和伤害别人的时候,温柔而坚定地制止。家长与心理医生和学校教师一起密切配合,与孩子商定休学的长短期限,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自食其力,务实地帮助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工作。一般来说,国际化的学校或艺术类的院校比传统学校更适合他们,自由职业也比办公室工作更容易坚持。
总之,带着全家人能够付出的全部爱和支持与孩子一起渡过难关,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这些早早感受过非同一般的孤独和绝望的孩子,在这个世界找到一小块立足之地,得到点滴幸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