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就是烂片了
《三贵情史》
从片名可能想象不到,这是一部国产童话电影,且不同于同类型的那些用奇幻、童话元素,只为点缀烂俗纯爱故事的片子,这次是实实在在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的那种。
只是成也童话,败也童话。
导演(也是编剧)讨论的方式是有趣的,利用童话的特性加入了现代议题,但导演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摧毁了这种有趣。
一.
《三贵情史》的主题是真爱是否存在,乍一看确实老套得要命,好像一下子就想到了印象中的爱情童话,王子和公主意外相遇,相爱,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标准又烂俗的纯爱蓝本。
电影的有趣就体现在,导演用了一个技法,不完全推翻这一套,但又从现代意义上,对爱情重新进行了解构和扩充。
这个技法,就是重写了爱情童话里常见的所有元素,包括每个童话角色的定位和意义。
就拿公主和王子来说,王子历来是主角,公主则处于寻找救赎的附属地位,而《三贵》里,被施咒的是王子王三贵(胡先煦饰),他因为一场“世间是不是有真爱”的天神赌注被选中,吻到谁就会睡着。
他在寻找解咒时,路上遇到的3位女性,想当公主的女孩鱼鱼(周也饰)、巫婆(姚晨饰)、爱人——即真正的公主婷婷(周依然饰),反而具备真正的能动性,感情并不作为行事的唯一衡量标准,男性只是她们探索自己、成全自己的跳板之一,正像现实中很多男性对于女性做的那样。
鱼鱼和三贵的关系就把这一点体现得很明显。
鱼鱼为了当上公主,想尽办法帮三贵解咒,还带他去电击,她很明显是不在乎三贵感受的,不断问“能不能再加大一点”,并不惜把电闸拉到最大,伤害了三贵的身体。
三贵在这里就是完全作为“被诅咒的公主”这种刻板印象的对调版,脆弱,无助,被作为客体来利用。
最后鱼鱼也不像常规套路里爱上他或帮助他,只是意识到了自己沉迷于找到王子就能获得爱情与幸福的刻板美梦,爱自己才最重要,找回了主体性。
巫婆和爱人的关系也是同样,巫婆始终以事业为重,因为新旧时代的交替,他们因乐器而产生了分歧,甚至要因此分手,巫婆也坚持用时新乐器表演,而不是事事为爱情让位,再次淡写了爱情的意义。
对童话里常见的动物,以及不太重要的配角也进行了反写。
家养小猪皮特不慎走失,主人像丢了孩子一样着急,别人说“都是猪,再买一只也一样”,他说“不行,那都不是皮特。”
三贵去求医时,医生小心捧出了对自己来说,最值得保护的珍宝,蟑螂,认为它值得王子的亲吻。
烟花厂的员工,身体和外貌有障碍,但公主视之平等,送药、送希望,更舍身救出了他们。
之所以这么反写,正如公主的那句台词“对于爱他们的人而言,他们就是重要,是值得被爱的”。
爱不应局限于简单的情爱,也不应局限于外人目光,导演把爱置于不同类型和位置上去讨论,扩写了爱的定义。
而如此叙述也并不是说爱情不存在或不重要,在故事的另一面,电影又是认同爱情的极致意义的,二者被不突兀地结合在了一起。
导演把爱情具象化成了一个符号,火烧云,一种特殊的日落景象,里面人物对它的看法,构成了每一段爱情的浪漫性。
它在电影里有两层用途和意义。
一层是意味着共有的记忆。男女主自小认识,共看晚霞,约定好婷婷如果离开,三贵要靠晚霞来铭记。
这一记忆让他们相爱,三贵不需要晚霞提醒,而是靠记忆里婷婷离开时的烟花车,找到了婷婷,也因为想起婷婷说的“我也没有妈妈,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妈妈就可怜自己”而重获生活的勇气。
婷婷也一直没忘记三贵,得知三贵因为找自己被囚禁后,把晚霞的光从井口折射给三贵看,给了他信心。
可见,这份记忆对于际遇波折、犹如普通人的他们而言,就像取之不尽的糖,小时候尚且无知,之后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回忆中确认自己爱上了对方,也是这份共同的确认破掉了三贵的诅咒,表示真爱存在。
它无关条件,无关金钱,甚至无关外貌,只关乎最初相遇的一刹那心动与欣喜,可以说是最纯真的爱情一种。
火烧云第二层的意义,是别离和重逢,这个别离,还包含死亡。
巫婆和爱人的爱情,是彼此相爱,又为了自己的热爱而放手,巫婆选择事业,爱人离开,意外死去。
这不是因为她的爱人不再爱,相反,是因爱而选择了退让和成全。变成天神后,他更为了让巫婆重振士气,拿自己的命打了一个赌,即相信真爱存在。火烧云在天庭的意义,就是赌输后死亡。
他燃烧在天际,而巫婆重新唱起了歌。
这个结局跟男女主的结局是相同的意义,婷婷生死未卜,而三贵从爱情中知道了该如何好好生活。
之所以如此,便是不再去强调爱情在人的生命里的占比,仅仅是肯定了爱情可以给予人多么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哪怕眼前人已不在,哪怕只是片段的情意。
二.
之所以开头说导演犯了一个大错误,便是指作为童话片,这一切本应完全置于童话的语境下去讲述,让观众先接受故事,再进行回味,但导演却对观众带着过多的顾虑和不信任,没让它童话得足够彻底。
要知道,人们在观看童话电影的时候会放松对逻辑、对理智甚至意志的执念,相信里面提供的假定性。
这也是童话故事和宗教相像的地方——喜欢的前提在于相信,这是它有别于现实电影的一大特性,也是让人迷恋童话的原因。
举一个经典例子《灰姑娘》来说,灰姑娘因为想去参加宫廷舞会,得到漂亮的衣服和鞋子,于是得到了小鸟和大树(也有版本是仙女)的帮助,并被叮嘱一切会在午夜十二点失效。
你不需要去细想他们为什么一定会出现帮她,也不用思考为什么一定是十二点,只需要相信就够了。
可《三贵》的导演总是在担忧观众是否相信,是否放松,这反而让观众没办法进入这个童话故事,一再产生情绪的割裂。
比如鱼鱼为了给三贵解咒,种花为药那一段,导演为了让观众理解,用了特别多的笔墨,展示了她如何播种、等待,花如何发芽、生长、开花的整个阶段。
还有婷婷给井下的三贵反射小人摆件的阴影,提升他信心,电影详细阐释了她在什么位置和角度折射、折射原理是什么。
这些其实都不需要交代,就像没有人会去问童话里,林中小屋是谁建的,冰雪城堡合不合乎物理原则。
紧凑特征的被打破,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它会从根本上变得无趣,让观众失去幻想空间。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还会让观众从对假定性的相信中出来,去思考逻辑,难以沉浸。
比如三贵和婷婷的相爱是确定了的,这一点用记忆已经完成了勾勒,但电影却过多地用现实逻辑去书写,比如直接用旁白强调三贵“即使没有晚霞和小鸟,三贵也一直没忘记婷婷”。
比如让三贵从婷婷后妈嘴里听闻婷婷死亡后,不吃不喝,消极颓废。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进一步思考这段感情,三贵为什么会这么深情?仅仅就是因为小时候认识吗?多年不见真的还会喜欢吗?越想就越难相信他们的爱。
更明显还体现在结尾的处理上,婷婷为了救出三贵,和三贵困在了井下,但绳子只能再拉一个人,三贵吻了她,希望她沉睡而相救,然而真爱让诅咒破除,女孩反过来想把生的希望留给他。
要么公主救王子,要么王子救公主,这就是童话的讲法,就像美人鱼和巫婆约定了人腿和声音交换,那么上岸就会失声,不存在别的可能性。
但《三贵》却是让井口的人说着“试试运气吧!”然后成功把两人拉上了井,出现了现实电影里才可能出现的第三种概率,这就跟美人鱼说着那我试试,然后上岸后有了人腿,声音也还在一样,直接把童话特性打破了。
这又让观众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呢?那别的事是不是也可以再推敲一下?比如女主不是中了枪吗,为什么不送医院,而是在船上看夕阳?
对于一部童话片来说,让观众在看的时候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回现实思考逻辑,就是最大的失败。
那些好的立意和探索,也只能都被浪费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