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Live新时代」
大门紧锁的剧场和音乐厅,没有观众的演奏与歌唱,相隔在屏幕两端的音乐课……这些“非常态”场景,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我们近年来的音乐生活。音乐行业正在消化并适应新局面,线上Live的新时代,正在悄然改变着每个音乐工作者和爱乐者的生活。文 | 姚伊曼
受疫情影响,从今年1月份开始,深圳的教育培训行业被迅速喊停。接受连线的何卡卡,是在深圳的一名钢琴演奏者和钢琴老师。作为拥有旅美学习背景的本地人,她长期独立招生,在家教课。所以相比那些被迫歇业在家的机构教琴老师,何卡卡要幸运得多,还能继续给一些学生在家授课。上门家教时何卡卡还收获了不少惊喜,图为学生赠予的粉色河豚小摆件但从3月份开始,何卡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面临中断。“我每天工作的第一项变成了读新闻和读公文。”根据各级通知判断复工日期,逐个学生沟通是先停课还是上网课。上网课的时候,由于网络连接和传输的不稳定,何卡卡还会主动把孩子45分钟的课延长到1小时,课下还要再录一些讲解视频作为补充。然而,这样加大投入和付出换回来的课堂效率,平均来讲只有线下课的三分之一。由于网课关系,线上教学会变得相对机械,一部分线下课可以即兴发挥和肢体互动的核心内容只能被标准化要求取代,隔着屏幕对人类幼崽一遍遍地强调指法、节奏等,而无法用音乐直接点通他们。卡卡认为,“选择做音乐教育或音乐演出,是因为它是创造力的体现,是条条框框、重复机械、程式化等等这一切的反面。而在这一个月里,不管你的行业是艺术类、创造类,都因为外部环境关系变成了一个行政工作。”位于上海松江区的Muzika创意美学空间,是一家突出“音乐与美”的独立机构。不同于通常的教培机构以教课、考级为主,Muzika在器乐类课程之外,还有绘画与音乐工作坊、小型室内乐团演奏会等多种音乐教学形式,面向注重美育的家庭,还给国际学校做课程研发。面对线上授课,他们的想法要乐观很多。Muzika线下美学空间局部图Muzika联合创始人Becky在分享线上模式的做法时讲到,“其实教下来发现,线上课的效果并不局限于很传统地坐在荧幕前上课”。Muzika在线上课程开发时很注重创意,让线上课的内容和线下教学形成互补——他们把日常学琴中最重要的基本功练习(音阶、琶音等)做成生动的影片,融入了乐谱、团队音乐家编创的伴奏音频、节拍器打点等内容;他们还会为幼儿学员创造卡通人物,把乐理知识和卡通人物汇编成游戏,训练幼儿的节奏和识谱能力。“这样一来,几个月后孩子重新回到线下课上,可以直接讲更多的音乐性和演奏模仿,就会很顺,很稳。”居家时期的上海人日常,咖啡与抗原测试同在
Uni是Muzika团队的音乐总监,平日教学专业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也担任Muzika室内乐团的指挥,然而疫情期间她有大量时间花在了视频工作站上。起初是因为线上教学工作的需要,每天她要看很多学生发来的视频素材,也自己动手去剪,花在视频上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有趣,Uni称之为“玩视频游戏”。她自己录过4画面+4音轨叠加合成的单人阿卡贝拉,后来还开始制作多个乐器的云合奏视频。在疫情之前,Uni作为乐团指挥,工作就是把不同的人组到一起产生音乐的共鸣,但在疫情期间,把大家的时间拉齐并不容易。通过剪辑,Uni把两个久未见面的小伙伴的演奏拼在一起,体会到这种视频“合奏”的乐趣时,她自己就被治愈了。现居上海徐汇区的孙扬,是一名乐团的中提琴首席。3月8号晚上演完妇女节特别音乐会之后两天,乐团就通知停工了。乐团工作暂停,那就先在家休息,同时在自己的一部分私人学生进行网课。2022年3月8日的妇女节特别音乐会,孙扬拍照留念,第二天,就接到通知停工了
网课之外的时间,孙扬还是用来工作。像孙扬这样的乐手,她的工作是“浸入”到生活里的。“作为一个拉琴的,尤其在乐团里面,一直要上台,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证演奏状态跟专业度,这个很重要。”因此,除了一些日常必要的生活步骤,其他时间她都用来看“云”音乐会、歌剧、舞剧,听音乐表演美学相关的课程,不停地充实自己。乐团在疫情期间会把过往的演出资料拿来做线上音乐会,孙扬几乎每天都自发地去看,还会和同事就着演出录像复盘,哪些地方可以有更好的配合。“我不光是音乐专业人士,也是音乐爱好者。”专业保证的是孙扬在舞台上的状态,每一弓的精准控制,和乐队各声部的默契配合,而热爱则是她专业的助燃剂,让她的生活围绕这份职业展开,“沉浸式”地做一名乐手,一名与大家共享音乐之美的爱好者。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的艺术教育部主任王左耘长期运营着一个公益品牌“音乐午茶”,2022年正好是“音乐午茶”十周年,至今已办过近2000场音乐会。每周一到周五的12:00-13:00,在上海音乐厅南厅一个可容纳150人的loft空间,市民都能以30元/场的票价购票进场,品一杯茶饮,观赏一场沙龙音乐会。2020 年6月13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行在线直播活动,观众可在家中观看表演到2021年“音乐午茶”第1900期,还推出了线上音频版本,无法赶到现场的观众可以在线收听。“对于一个音乐会或演出来讲,它的本质是要在线下看反应的。不仅观众需要,对演奏家和表演者更是这样,演员是面对观众表现出来的,如果隔着屏幕,整个表演也会有很大不同。”王左耘这样回答关于线上演出的心理体验。有了线上化尝试之后,王左耘和同事也要经常思考“音乐午茶”的线上转型问题。“转线上还是会有一定难度。比如说,有些观众对音质非常考究(线上音乐会的收音其实有很高的技术标准),有些观众对线下导赏交流又会非常需要。把上面这些要求都做到,成本投入肯定不会是一点点,但想要包装出一个能收回成本的付费音乐产品,还需要好好思考。”
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作为打开局面的破圈之举,今年上海交响乐团夏季MISA音乐节的诸多亮点都被转移到了线上,不少重磅线下演出也同步在线上直播,比如开幕音乐会上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和闭幕音乐会上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全国首演。音乐节期间每天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上交策划了三档不同时间段的线上演出。有专为青少年和古典音乐萌新打造的“青少年星推秀”、“跟音乐家一起学乐器”系列,线上放送,让音乐美育的声量得以扩散得更充分,更广阔。上交还连同国内国外多地联手打造了许多精彩线上演出,久违的纽约爱乐、香港管弦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等海外名团分别从纽约、香港和伦敦隔空带来表演,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哈尔滨交响乐团也从全国各地加入了MISA的云端演出,把线上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深夜时分,MISA还在网易云音乐推出了电台栏目,带观众重温前些年在MISA舞台上留下的演出名场面,用音乐陪伴大家度过了11个良宵。事实上,对于一向强调跨界与融合,发掘新锐音乐家潜力的夏季MISA音乐节来说,“云演出”原本不是他们今年宣传的重点,疫情之下的挑战,让这个年轻活力的音乐节又掌握了新的机遇,恰好与今年的主题“开端”不谋而合,线上的一系列演出,很可能就是一大批观众开始关注交响乐团,期待着走进剧院和音乐厅看演出的开端。执教于浙江音乐学院的音乐学者橙客,在与《爱乐》连线时,则对于防疫生活下包括音乐会在内的音乐传播线上化保持开放心态。橙客从读书期间,就给江浙沪地区的多个管弦乐团做过上百场音乐会导赏,音乐厅常年有他的身影。“其实从效果来看,线上导赏并不一定比线下差。”橙客从自己的工作经验里感受到这一点。这两年来,橙客应上海交响乐团之邀为一些音乐会录制了《有准备的聆听 Pre-concert Talk》导赏音频,而在两年前都是在音乐厅做导赏。线上音频导赏会在讲解中插入相应音响片段,使得整个导赏的讲述完整生动,可以反复聆听。小有惊喜的是,音乐会结束几个月之后,橙客又收到学生转发来的消息,导赏音频和当时的音乐会现场录音一并被收录成专辑发布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陆续还有网友在评论区交流。这样的传播路径和触达效率,如果单纯做线下音乐会是无法想象的。“很多历史上的变革都是阴差阳错或‘倒逼’出来的,起初是变革,最终则形成新的局面。在音乐传播领域,未来必然是线下和线上并重的趋势。或许现在面临的就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音乐从业者‘被迫’加速找到一套传播音乐的新模式。古典音乐演出现场通常是转瞬即逝的,而我们现在能听到那些经典演奏,也正是因为赶上了当时录音技术的成熟。正是电视在美国的普及,造就了伯恩斯坦和纽约爱乐乐团一系列讲演音乐会的流传。”与进入音乐厅带着仰望视角的受众心态不同,互联网上冲浪的受众既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暗中握着引导流量的开关。音乐厅外的花花世界,不仅考验古典音乐内容的适应能力,也晃动着音乐从业者的固有观念和价值判断。虽然生活的明天还没有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身为音乐工作者,我们都曾受泽于音乐的滋养,音乐不仅是职业,是专业,更是精神家园。我们一定愿意通过音乐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点击图片,下载纸刊
《爱乐》2022年第7期
「线上Live新时代」
本期精彩
半岛铁盒里的华语乐坛 | 谢嘉雯
2022变音:屏幕前的音乐工作者 | 姚伊曼
- 古典音乐从业者的新路径:专访音乐企业家伊兰娜•扎克斯 | 倪思婷/采访
更多栏目
| 专栏 |
| 安可 |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