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那些被“穷养”过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那些被“穷养”过的小孩,后来怎么样了?

公众号新闻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聊起那些被“穷养”的经历,那些被拒绝的需求,最扎心的还不是物质上的缺失,而是精神上的匮乏——

例如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的父母会耐心地抱着并安抚孩子,在孩子感到安全后,才鼓励孩子继续尝试去探索;

而有的父母,在孩子紧抓衣角不放,大声哭泣时,嘴里说着:“有什么好怕的,别哭了,这么黏人,丢不丢人啊!”

长期的“匮乏”,强烈的不配感深刻地植入内心,即使在若干年以后,这种压抑和委屈感也始终伴随着自己。

但或许我们的父母,也曾是那个被“穷养”的小孩。

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你经历过,或者见过的,那些被“穷养”的故事。也期待您和我们讲讲「与父母相互和解的人生」


假期和朋友一起去景区游玩,带着她5岁的孩子。

路过一个卖特色冰激凌的店铺,诱人的香气,可爱的造型,加上天气比较热,门前挤满了驻足品尝的小朋友。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小姑娘立马“走不动”了,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别人手里的冰激凌,使劲咽了咽口水,迟疑了一会,怯怯地问朋友:“妈妈,我可以吃一支冰激凌吗?”

朋友想都没想,拉着孩子的手就走。

小姑娘不乐意,杵在原地不动。朋友有些不耐烦:“外面是没有冰激凌卖吗?非要在景区买,又贵又难吃!”

孩子瞬时满脸委屈,双眼噙满了泪水,怯怯地低下了头。

平时脾气还算温和的朋友,此时突然变脸:“这有什么可委屈的?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了!” 

我想去给孩子买一支,也被朋友拦了下来:“这孩子太不懂事,你别惯着她!”

那一天后来的行程,小姑娘兴致都不太高,话也很少,游玩结束回家的路上,朋友主动提出给她买一支雪糕作为补偿,她也撅着嘴走开了。

实际上,朋友和老公都有着不错的收入,完全可以满足孩子买冰激凌的需求,但她却选择拒绝,因为在她看来,这是一个低性价比的、不合理的需求,不该纵容孩子。

“在景区购物”可能确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一点:“购买”孩子的心愿,成全和丰富她的内心体验,却是有深刻意义的。




在一个“被穷养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的视频里,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8岁时,女孩想买一瓶饮料,妈妈怒斥她不顾及家里条件,让她回家喝水。爸爸在旁边打圆场“就是几块钱的事”,妈妈回怼“几块钱也不行,我这是在教她懂事”。

17岁时,同学约女孩看电影,妈妈不同意,说没这闲钱,让她学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孩从此几乎不再结交朋友。

23岁,女孩即将参加工作,可是她十分自卑,就连爸爸送她的新衣裳也不敢接受,“退了吧,这身衣服太贵,我配不上”。

需求是自我的延伸,而对于自我正在聚合的孩子来说,需求被如何对待,将影响人格的定型。


尤其是父母以经济相关的原因直接拒绝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可能会接收到以下几个信号:

① 我不值得

孩子在欲望形成的当下,即向某个事物投注了力比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渴望,这个事物在他心里是等同于美好的存在。

父母以经济情况为由,打压孩子的欲望,他会被迫放弃美好,而这其中恰好有一个等价物的存在——金钱。

当父母不愿花钱,而又没能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价值感时,孩子很容易自动归因于自己“不值钱”,配不上这份美好。

若这份“美好”只是一个冰激凌、一瓶饮料,本身价值并不高,孩子便越发感觉自己“廉价”。

② 我是累赘

反复强调家庭条件不好而无法满足孩子需求,就好像在表达,一个小小的需求都会轻易击垮父母和家庭。

这时父母在孩子眼里是脆弱的,他开始压抑所有的需求,变得乖巧而懂事,但同时也对自己的存在充满了质疑,活在罪疚和焦虑之中,视欲望为洪水猛兽。

③ 我很差劲

其他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而自己却屡遭拒绝时,孩子将在比较之中,经历双重压力:我不如别人和爸妈不爱我。

这些压力的结果是,自我意象变得十分糟糕,他会觉得自己是人群之中最差劲的那一个,无论变得多优秀、取得多大成就,都很难改变这种自我认知。

以上这些,便聚合成了一个匮乏且自卑的“穷养”孩子的模样,强烈的不配得感将被深刻地植入人格之中。




这也许并非父母所愿,大部分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受到了无意识的驱使,而在无意识里,他们同样是匮乏的。

我的那位朋友就是一个长大了的“穷养小孩”:

她出生在农村,还有两个弟弟,父母都是农民,生活比较拮据,她的童年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多余的需求几乎从未被满足过。

10岁那年,她和父母第一次去北京,特别馋火车上的盒饭,平时从不给家里惹麻烦的她,那天特别执着,当场哭闹了起来。

母亲劝说无果,直接甩了她一耳光,厉声道:“你再无理取闹,我们不要你了!”

说完拉着父亲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消失在挤挤攘攘的车厢里。

朋友吓坏了,被抛弃的恐惧瞬间代替了所有的欲望,她说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过任何好奇和渴望。

“‘这种东西又贵又难吃,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句话是我妈当时骂我的,没想到它一直盘踞在我的脑海里,又毫无觉知地倾倒给女儿。”朋友苦笑了一声。

对朋友而言,欲望意味着被抛弃、被责骂,有欲望就会有痛苦,她缓解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对父母保持认同。

认同父母的观念,认同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认同自己的需求不合理,而这个过程,就是对外在父母的“内化”。

内在父母此后将代替外在父母打压自己的需求,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以至于朋友成年之后,哪怕早已成为收入不菲的白领,可依然对欲望和需求充满了恐惧,极尽节俭,看到了喜欢的东西也舍不得买。

并且,她还将这份恐惧,投射给了女儿。

这就是匮乏的代际传递。

这类父母是不自由的,只要面对需求,内心就会不自觉陷入“吝啬父母“与“委屈小孩”的戏码,被恐惧和无助所充斥,而无力看见真实的自己和孩子。

可真实情况是,那个“委屈小孩”早已长大成人,拥有独立且丰厚的收入,也有了适度满足自己和孩子需求的能力,欲望不再可怕,她也不必再继续压抑和委屈了。




很多家长可能一直都有个困惑:满足孩子的需求,少了怕亏待,多了怕溺爱,究竟度在哪儿?

压抑欲望就是压抑生命力,所以我的建议是:能力范围内的合理需求和愿望,大大方方地满足和成全。

这里有两个点,一个是合理需求,一个是能力范围内。

先来说合理需求。所谓“合理”,它的判断基准应该在孩子而不在父母,也就是说,凡是能够丰富体验,发展心智和人格的需求,都算“合理”。

比如景区的一支冰激凌,父母的判断可能基于物质价值本身,价格偏贵所以不合理,但对于孩子而言,在风景如画、兴致盎然的当下,从对其他孩子的艳羡,到自己亲口品尝特色的美食,这种体验是独特且有意义的。

这就是一个合理的需求。

“能力范围内”则在于父母对于自身情况的把握,此时应当保持觉察,避免让自己的匮乏感扭曲现实,结果明明可以满足,却不愿满足。

有些人可能会担忧: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一味地满足而不加节制,不会让孩子越来越贪婪吗?

欲望本身是中性的、可被满足的,只有欲求不满的黑洞,才会将健康的欲望变成贪婪无度的渴求。

认为孩子有“贪欲”,可能正是家长将强烈的的匮乏感投射出去的表现。

而对于超出能力范围的需求,更多要求父母修通自恋,能够坦然地与孩子讨论自己的局限,保护好他的自我价值感。

在上文提到的那个短片里,女孩的父亲最后说了一段话:“别受你妈影响,你很优秀,是我们能力不够,没能给你想要的生活,穿上这件新衣裳,去好好争取自己的新生活,加油吧孩子。”

一来将无力感和挫败感收回自身,二来肯定了女儿的价值与潜能,这是需要智慧和气魄的。这些话虽然迟了一些,但也为女孩注入了极大的信心和力量,成为她蜕变的基础。


最后,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欲望的满足常常与金钱密不可分,而金钱要靠劳动换取。

可以设计或陪同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项目,帮助他在劳动中体验赚钱的辛苦与乐趣,既能增进对父母的理解,又能让孩子体验自我满足的滋味,为将来独立实现和享受欲望赋能。

如果说让孩子“懂事”,或许这才是他们最应该懂得的事情,而并非懂得如何去配合父母,自我阉割需求。

物质穷养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穷养。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欲望、有动力、野心勃勃且内心富足的人,是父母可以赠予的最佳礼物之一。

而被“精神穷养”长大的父母们,也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养育一遍自己,好好滋养内在的“委屈小孩”,让生命更加舒展和充盈。


作者MISS蔷薇,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3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深耕精神分析,专业心理咨询。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在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他的自我价值也会被慢慢削减。

如果你也是曾被“精神穷养”的孩子,一直缺乏自信,被不配得感深深裹挟,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涵盖自我探索、个人成长等各个领域,为你补足心理能量,疗愈自我;可以与群友互相倾诉,获得支持与鼓励;还有机会与心理咨询师0距离互动,获得专属建议,助你找回自信,重新用爱富养自己!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再写不好就退学!”某院医学硕士因文献综述写太烂被骂哭,后来怎么样了?(含福利)是谁更好的解释了生活那些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50000个“海归废物协会”里的成员,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直播带货的人,后来怎么样了?移民生活(19)你愿不愿信上帝那些家境一般,出国即“断供”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微信里坚持给女生发消息,后来怎么样了中考同分的北京娃,一个上藤校,一个选择海外大专,后来怎样了?“穷养儿”20年,我儿子被有钱老女人拐跑了……之前的亚运城,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被上海遗忘的乐园,现在都怎么样了那些买学位进斯坦福的富二代,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年室温超导的疑云后来都怎么样了每个孩子都梦想过养宠物,后来怎么样了李玉刚:曾跳河自尽,险些被京剧圈“封杀”,红极一时被曝出家,如今怎么样了?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女孩,现在还好吗?| 测一测原生家庭带给你怎样的伤痛那个进过娱乐圈,搭档过杨紫,后来又去卖臭豆腐的“北大校花”,现在怎么样了?“只领证,不睡在一起”:那些选择“形婚”的夫妻,后来怎么样了中考同分的北京娃,一个上藤校,一个在北美读大专,后来怎样了?那些在911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如今过的怎么样了...尔湾的“樊胜美”们,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下班后比你多学 2 小时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11年前,东北女教师为救学生致双腿截肢收到1572万捐款,后来怎样了闻鸡起舞的二位年轻人,后来怎样了5114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富金山战役 2那个数百万年薪、被裁的大厂高管,后来怎么样了?喜欢一个人的旅行,以及相忘于江湖鲁稚丨每个孩子都梦想过养宠物,后来怎么样了三鹿老总即将出狱,当年那些喝毒奶粉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每年两万中国富裕家庭,送孩子去美高“爬藤”,这些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精读丨失落的童年:那些被迫早“懂事”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和李後主詞“穷养”的孟晚舟,“富养”的姚安娜,长大后“差距”一目了然:别让这个教育盲区,毁了孩子一生!百万年薪的留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