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34条,提意见有用吗:从三年前的匿名举报箱说起
事情发生在我辞职之前。
三年前的那个春天,学院领导为了集思广益,推动学院更好发展,在办公室门口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匿名意见箱,鼓励他们对学院发展献计献策。
在周五下午的全体教师例会上,学院领导同时提醒,这个意见箱的附带功能是,避免老师在课堂上发表错误言论。院长着重强调的错误言论之一是“崇洋媚外”。
为了不破坏会议的和谐,我现场没有说话。会后,在工作QQ群,我当众指出了这一匿名举报箱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存在的隐患。
毋庸置疑,我们这位院长确实是一个怀抱一颗拳拳爱国心,充满正能量的好人。曾经因为我的几个学生论文的选题,和我有过冲突(详情请点击“这也叫意识形态问题?被扣帽子的我发飙了.....”)。
对于匿名举报箱,他解释说,现在非常强调,高校课堂要注重培育家国情怀。
我质疑道,家国情怀当然必须提倡。但是,作为大学文科教师,我们应该明白一点,文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存在太多可以被曲解的成分。
老师上课如果抹黑民族英烈,攻击国家制度,那罪名是看得见的,有明确尺度可以衡量的。然而,倘若是面对“美国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远比中国成功”这一类言论,其性质到底应该如何认定呢?它是崇洋媚外,还是家国情怀?
你可以说是崇洋媚外,我可以说是家国情怀,因为连毛主席都提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视美国的优点,才能认识到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哪里,中国才能有目标地奋起直追,超越美国。这难道不是为了中国更到地发展吗?这难道不是和赞美祖国一样都属于“家国情怀”吗?
真要严格地较真下去,老师没法正常教书了,从头到尾都只能批评贬低外国了。要防止自己的教学被无意或刻意地曲解,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地照本宣科。
这一尺度模糊的“崇洋媚外”罪名,一旦与不用负责的匿名举报相结合,后果就更加可怕了。
既然是匿名,那意味着往箱子里投递纸条的人,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事和领导之间关系,从此将充满猜忌,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冒充学生,往里面扔纸条。
既然是匿名,谁能确定举报是学生所为,而不是教师或领导针对某位同事或下属所为呢?
倘若哪位老师,真的因为“匿名”举报而丢了工作,却找不到举报者的人头,怀疑到学院负责人头上,悄悄提着脑袋,找到办公室......这个后果,院长书记考虑过了吗?匿名举报存在的这个潜在风险有可能是不可控的。
所幸的是,学院负责人接受了我的意见,很快宣布,学生提意见必须实名,否则不予受理。
后来,那个箱子啥时神秘消失了,大家就不得而知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盲点,单位负责人也不例外。有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初衷是非常好的。然而,由于工作太忙,其负面影响,单位负责人一时考虑不周全,所以,才需要集思广益。
对于很多问题,我们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抱着为了单位更好发展的目的,提点意见,指出弊病,对于领导,对于单位,对于同事,都有好处。
然而,国人的尿性之一就是,大多数时候,面对显而易见的问题,几乎是没有几个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提意见。
那一天,在工作群,我单枪匹马站了出来,全程几乎没有得到其他同事的半句支持和附和。然而,几天之后碰面的时候,好几个同事对我说:“老虱,你的意见提的非常有道理。真的非常佩服你!”
他们越夸我,我感到越孤独!
在读书人和知识社群内部蔓延的犬儒主义大体上存在两种形态。
第一种犬儒主义的表现是“不关心”。
对于个人利益之外的任何公共问题,这些犬儒主义者的态度都是漠不关心。
他们不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且,即使事情关乎个人利益,但是,只要石块不是单独砸中自己,而是同时砸到了大家的身上,他们仍然会选择高高挂起,坐等别人出头当炮灰。唯有石头单独砸中自己了,他们才会痛哭和哀号。
第二种犬儒主义的表现是“不相信”。
这些犬儒主义者固然关心公共问题,却拒绝任何努力,因为他们坚信,一切努力都是白搭,绝对没有用处,甚至还会嘲笑那些愿意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人们“幼稚”、“天真”.....似乎唯有像他们那样保持沉默,才叫通透和智慧。
两类犬儒主义的最大共性是:都认为自己非常无辜,错的不是别人,就是体制。
我是一个温和的改良主义者。我一直笃信,中国经济社会体量太大,任何变革都不能太过激进。无论未来的路怎么走,都只能选择渐进改革的路线。
但是,无论如何,知识分子的集体犬儒化和群体性沉默都会误国。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推动社会进步,最稳妥可行的方式是,发出理性平和的声音,参与公共讨论,通过舆论之间的博弈,影响公共政策走向。
在这个平均受教育程度严重偏低的泱泱大国,专业知识分子更应该发出专业的声音,公共知识分子更应该做出基于常识的判断。
这段时间,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34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大家既然心里正好有意见,那就发出一点理性平和的声音吧,到网站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吧。
提意见未必一定能改变什么,但是,多数时候,不提意见就意味着什么都改变不了。即使最后的结果未必能如你我所愿,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努力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