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专访《不虚此行》导演刘伽茵:慢的人就要接受慢所带来的全部代价

专访《不虚此行》导演刘伽茵:慢的人就要接受慢所带来的全部代价

公众号新闻


本文转自:WSJ中文版


“如果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走出来成为创作者的你们,没有理想、不再浪漫,不会遥望星空而甘于和光同尘,不能以肉身采风问俗而精神上独善其身,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要如何能够关心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以上这段令人心潮澎湃的话来自 2023 年 6 月 16 日在北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举办的第 18 届金字奖,文学系系主任黄丹的致辞。当天,我在社交平台见到数次这段话被转发,多来自于电影行业工作者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师友。很容易理解我们这类人会被这段话击中,如果你曾经有过痴迷于写下、拍出脑海中的的故事,那么当一直在缓慢爬坡,消耗感大于创造感时,这段话会唤起内心某种已经熄灭的东西。


但是,每一个创作者都能创造出自己最理想的作品吗?彻底地实现自我价值吗?答案显然是残酷的。





《不虚此行》的男主角闻善是一位毕业于剧作专业的编剧,一直在写剧本,一直没有成功,他以写悼词为生,悼词业务一次收入 4000 元,能让他“养活自己”。闻善普通渺小,善于倾听,不善言辞,与这个绩效社会所倡导的效率、价值与功绩格格不入。他只能接完一个活再接另一个活,一件事一件事做。“他步行、骑自行车,别人都在一个快的节奏里,他接受自己也意味着接受‘慢’所带来的全部代价。”导演刘伽茵让一位普通甚至毫不起眼的男主走进大银幕。


这样一个普通人被认真严肃讲述的电影,拿下了 2023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男主角胡歌也通过出演闻善拿到了最佳男演员奖项。电影中闻善说自己的生活就像停在剧本写作的第二幕,人物发展与剧情建构,但没有第三幕,即高潮与冲突的解决,失败或者成功。我们似乎能看到,男主角闻善身上有着同为剧本创作者,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刘伽茵的某种所思所想,但不同于男主角的境遇,因为《不虚此行》,刘伽茵走到了职业生涯的聚光灯下。


“《不虚此行》对我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一个常规的全流程剧情片的拍摄,很多环节的工作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刘伽茵说。





本片也可以看作一部标准的“学院派”电影。同为电影学院教授的曹保平,一个强有力的监制推动整个项目,“让整个事支棱起来”。黄磊、娜仁花、龚蓓苾、孙淳、赵倩这样实力演员贡献了真实但隐含张力的表演。而电影人也能从“观察记录”,编剧与创作角色之间的互动中找到会心一笑。


电影过后,过去对现在的发问:如何以肉身采风问俗而精神上独善其身?我仍然没有答案。不过显然,感受到了久违的被托起、被治愈。


在电影首映期间,我们见到了导演刘伽茵,她与我们分享了“闻善这个人物老来‘打扰’我”,到这部电影最终形成的故事。



以下是我们与刘伽茵的对话:



《WSJ.》:《不虚此行》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叫《洗耳恭听》,是在创作初期就决定好的吗?


 刘伽茵 :原本的剧本名字叫《倾听》,直译过来便是“All Ears”。另外,倾听这件事也是闻善工作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在生活中倾听更是人们一种稀缺的能力,我们都习惯于表达,但是在生活中都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说的少,但会用心地听,然后给予讲话者回应。


闻善就是非常好的倾听者,你要听到对方说的,也要听到对方想说但是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要听到 TA 这样表达与措辞背后的东西是什么,说了的、没说的和留白的,以及讲话时的举手投足,要把这些所有的表现都“听”进去,这些信息吸纳和接收后,才能是一个透彻的倾听,才是在尽力地了解对方。


悼词是一种对思念的延续,即便我们身边的人走了,但可以通过悼词来保存我们对逝者的思念,可以借此去延续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不是真的写了一份悼词,悼词的主体内容其实在我们心里。闻善则是帮大家把这一种具体的、很私密的情感落实在文字上的那个人。



《WSJ.》:选角方面有没有特别的构想和用意?


 刘伽茵 2022 年 1 月初,我们正式进入筹备期,开始选角工作。创作期间一直本着一个大原则,既要“像”,也要“认”,我们需要认可演员的表演与角色本身是有契合度的。演员的呈现肯定与自己的经历、阅历是分不开的,如果你没有那些体验,很难会对这个故事或人物产生共鸣,这是没有办法刻意营造的。


这可能是一种缘分,正好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样的人物碰上了这样的理解。对这部电影和整个剧组来说,我们也非常幸运,遇到了这些好演员。我老提“由内而外”这个词,因为它没有办法,通过表面的一种行为或者一种技法就来完成角色全部的诠释,必须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WSJ.》:你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感言里特别提到要感谢曹保平老师。当你拿到剧本给曹保平老师看的时候,他有什么反应?有提供哪些帮助呢?


 刘伽茵 曹老师看完剧本后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个独特的闻善,一个独特的人物。”我个人认为曹老师有这样的评价,是比较难得的。他是一个对剧本、对主人公的人设和性格,都是比较苛刻的人。


另外,无论是这部影片的题材、风格还是融资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制才能推动这个项目,让整个事支棱起来,基于我们之间十余年的了解,曹老师会提供很多的保护与支持。





《WSJ.》:闻善的安静和别人的匆忙,体现出一种不同频,是不是有意设计出了人物的不同类型?


 刘伽茵 首先,老陆的匆忙和王先生的匆忙是不一样的。老陆如此的疲惫,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他合伙人突然地离世。他身上隐藏了对朋友深刻的男人之间的情感,他需要把那种情感收起来,挽救他和去世的合伙人的事业,这种忙碌是悲伤的,是在负重前行。王先生的忙碌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责任感,把工作摆在第一位,这种忙碌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闻善和每个委托人的相处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交流本身就是他的工作,他必须全身心地倾听和感受,才能找到写作的立场。这里弥漫着一种表象,以及隐藏着的人和人的关系,另外闻善自身就是一个无法“一心二用”的性格。这个社会普遍崇尚效率与结果,而闻善选择了“步行”、选择了“慢”,就必须接受“慢”给自己带来的全部代价。



《WSJ.》:电影很强烈的生活气息,你如何营造出这种真实感?


 刘伽茵 真实性是影片最大的前提,写实性是拍摄方式上最大的把握。但是即便你有了真实性、写实性,包括一种现实主义,即便有了这些概念,你仍然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在这些前提下,最终要去找的是平视的视角,要平视生活,平视人与人的关系。平视能带来更精准的表达。


闻善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和这个电影的气质必须是一致的,而我们如何去拍摄也必须和它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原则和价值观的问题。闻善是在职业生活中没有话语权的人,会受委屈的人,甚至不停被否定的人,他是霸道的反面,所以不能够用霸道的方式去讲这个故事。要用和闻善一样的方式去讲这个故事,不能去修饰它、美化它,也不能丑化它、贬低它。


摄影指导和美术指导、造型指导,要在这个原则里去寻找闻善眼中的世界,找到闻善的家、衣服、样貌、视线,这是一系列的过程。如果做不到平视的话,这个创作就本末倒置了。



《WSJ.》:闻善的家也让人感觉到一种真实感,很像那种经常被拿来出租的房子。


 刘伽茵 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找闻善的家,我们还是费了一些功夫的。剧本里它就是一个 6 层不带电梯的小两居,比如花家地、小西天、金台夕照附近等等,北京到处都有这样的居住环境。这类房子一般都是用来做出租屋的,这和闻善的经济状况和生活状态都是契合的,能够体现人物性格。闻善住了四年的出租屋内可以发现很多细节,比如出租屋里所有家具一定不是配套的。


  



《WSJ.》:胡歌也凭借《不虚此行》拿下 2023 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他的表演有给到你创作上的启发吗?


 刘伽茵 闻善工作的时候,老穿着一件旧的纯棉西装外套,这就是胡歌提议的,我们管它叫“工作服”,这件“工作服”是胡歌理解出来的体现人物性格重要的道具,他去殡仪馆,去跟亡者家属见面,一件没有变化、不起眼的“工作服”最省事也能代表他为人写悼词的这一面。当时他一提,我就觉得,我应该为闻善准备这样一件衣服。





在很多方面,我们互相都有很多新的启发,胡歌太懂我了。剧本里的闻善,根据说话的语调,以及老家气候情况,设定了他是黄山一带的人。我的摄影指导是黄山人,可以现场教胡歌学说黄山话。片中闻善跟妈妈打电话,妈妈的声音就来自我们摄影指导的母亲。当时我一听到摄影妈妈的声音,感觉就是了。妈妈在电话中声音的那种感觉,就像我们跟母亲打电话一样,她可能手边在忙着家里的一些事,声音忽远忽近,也没有很专注在跟你聊些什么。



《WSJ.》:你经常去有意识地像闻善一样观察生活吗?观察生活也是编剧的日常吗?


 刘伽茵 闻善这个人物老来“打扰”我, 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就是这个故事了,这种使命召唤,我觉得创作者的创作生涯里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当然喜欢他所经历的事情,我对他有非常多的感情。所以思来想去,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写出、拍出他。


关于观察这件事,一方面我觉得我有出色的记忆力,我的记忆来自于我的观察。另一方面,我在认真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观察。选取这个题材也是源于我对殡仪馆有比较多观察和了解的经验。


编剧的日常工作,如同片中出现的一些场景一样,在你有更多话语权之前,都会有非常被动的一面,这也是我们不得不去接受和与之相处的一种工作状态。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一个人他如果要去从事职业编剧这一行,更多得是要调整自己,包容地面对否定和批评,否则都只往自己心里去的话会非常艰难。我想对更多编剧从业的年轻人说,请你们尽可能地站出来维护你的主角,找到一种方式去保卫、捍卫你的角色,其实也是在捍卫你自己。


✍欢迎大家投递纪录片影评:
(点击下方文字或图片查看大赛详情)

为纪录片争一席之地!第三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征集开启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不虚此行》导演刘伽茵:内向的人很多,关于他们的电影却很少 | 专访《不虚此行》北京首映,胡歌:闻善会让我继续走下去你买过新鲜的莲蓬吗?行为艺术----现在还流行吗?看电视连续剧《公诉》​疫情所带给我的三大收获雷蒙多在中国暴露美国最大弱点,不虚此行,中国下一步可直击要害!胡歌、吴磊《不虚此行》新预告​;《美国恐怖故事》第12季定档药明康德:“跟随分子发展”所带来的回报看了胡歌的《不虚此行》才明白: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专访|《燃冬》导演陈哲艺:老灵魂的松弛与自由加拿大驻华大使馆申明:慢慢等!所有签证全部要经过背调,无论临时还是永久《不虚此行》:一部献给普通人的散文诗!《魔幻手机》《宝莲灯前传》导演周国栋去世,年仅50岁这是对2000个家庭的承诺:专访《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纪录电影《二十二》导演:片中老人已全部离世专访《极限高压》作者:特斯拉不是马斯克一个人的豪赌,而是一群人的冒险我们都试图从困境走出来 | 专访《人间旅途》导演张杰《不虚此行》的票房不满足胡歌的期待,为什么?专访《人类世的“资本论”》作者斋藤幸平: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我们需要马克思《不虚此行》的尴尬过度医疗不只是医生带来的,也可能是病人自己带来的 | 专访让余华赞不绝口的他,又多了一部代表作世界日报播客OnAir专访《小枇杷》主编程静交通部代理部长大谈新加坡社会观,很接地气从饭局中,你所带回的,多半是尴尬【尘封档案】系列之178:华东特案组之品字三方会(中)导筒现场 · 北京 |《长生》《不老》孔维能导演纪录片交流+赠送诗集 / 海报 / 果酒体验破碎的盛世”中国梦”(多图)盘点译文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人一部代表作《燃冬》导演陈哲艺专访:因为是新加坡人,所以才做得到《不虚此行》的情感影像语法分析如果把易梦玲眼位下调1cm,再演刘亦菲版白秀珠也会被骂这么惨吗?让心智障碍人士演电影有多难?| 专访《热血沸腾》监制汪海林聊《不虚此行》:好电影不卖座,问题出在哪里?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