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报告:37家上市公司财报有问题
转载自 | 德林社
作者| 德林社
2023年的半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可2022年财报的阴影依然没有远去。37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机构都愤然写下6个字:无法表示意见。证监会会计部组织专门力量,抽样审阅了上市公司2022年年度财务报告,有235家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不少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37家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2022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督报告》显示,截止2023年4月30日,除ST摩登等6家公司外,A股515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年度报告,实现盈利的4111家,发生亏损的1047家。按照年报披露,235家财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中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104家,保留意见94家,无法表示意见37家。
证监会在审阅上市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中发现,收入方面,部分上市公司的合同合并、按时段确认收入、履约进度并转营业成本等方面存在问题;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方面,丧失控制权时剩余股权的公允价值、企业合并中被购买方因政府补助确认的递延收益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子公司股权处置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处置价款的可收回性、处置子公司时担保义务、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合并报表变化时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会计处理等问题。
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核算已背书或贴现但不能终止确认的应收票据产生的金融负债、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以自身股份结算的或有对价的计量、金融资产的分类、核算主负债合同中嵌入的衍生工具等存在问题。资产减值方面,计提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存货减值损失、商誉减值相关假设、参数合理性存疑、计提短期出租资产的减值损失、预期信用损失率的变化作为会计政策变更等问题同样存在。
证监会的专门审阅中还发现,上市公司在投资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摊销、拆迁补偿相关资产处置损益、兜底式股权激励计划的核算、租赁相关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债务重组和预期信用损失区分、权益性交易处理、政府补助退回性质的认定、内部债权债务的抵消、待售子公司货币资金列示、充分和错误信息披露,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等存在问题。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投资者怎么能快速识别证监会指出的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呢?
会计师都是上市公司花钱聘请的,拿人钱财,只要没有撕破脸皮,审计报告一般都不愿意直接跟上市公司翻脸。会计师不想背锅,往往审计意见都暗含江湖黑话。比如,标准无保留意见就是没有发现造假行为;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就是,发现造假行为了,至少是在掩盖报表问题;保留意见就是财务造假,报表不可信;无法表示意见就是造假明显,手段非常拙劣。
审计机构跟上市公司往往都是好聚好散,实在编不下去就拍屁股走人,上市公司花高价再找一家愿意配合继续忽悠的审计机构。对于会计师来说,一个问题很大的上市公司,距离关门不远了,眼前的那点琐碎银两跟自己的前途相比,简直就是蝇头小利,那些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无异于向世人宣布,这家上市公司就是一个骗子,我要举报,离他们远一点。
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报告中提到,有37家上市公司2022年被会计师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其中,紫鑫药业因为造假被证监会抓过现行;中潜股份更是蹭热点的老手,从潜水服到区块链,从大数据到半导体;奇信股份卖身后发现多年造假,坑了接盘的国资股东;延安必康2015年借壳后多次遭到监管处罚,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这些公司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证监会审阅的财务报告中,除了无法表示意见的,还有94家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依然值得关注他们的风险。比如高鸿股份,2021年就被贵州证监局出具警示函,2023年又被交易所出具了2022年年度报告的问询函。塞力医疗2022年就因信息披露被监管警示,到了2023年再次因信息披露被监管警示。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或被问询或被警示监管过。
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犹如一份体检表,可以通过数据以及信息,全方位对上市公司过去一年进行透视,营收、利润、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等问题。一旦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或者信息披露不充分,都容易对投资者造成决策的误判。证监会的年报监督报告更是对这份体检表进行了全方位的诊断,有助于投资者更全面、专业地去判断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风险。面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也许,老百姓会说,他们那都是牙刷掉毛了,板眼儿多得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