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育儿大V的一场直播,当晚我就失眠了...
前几天,团队一位小伙伴可怜巴巴地和我诉苦:川妈,最近我太焦虑了,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
原来她听了一个育儿大咖的直播分享后,就陷入了焦虑不安中,觉得自己对娃的学习太不上心了(没怎么鸡娃过,也没给娃报过什么辅导班),她很担心娃会不会就这样被自己耽误了。
焦虑,这个词,这几年我们听得太多,感受得也越来越切身了。
生活中引发焦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在应对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时,在考虑娃的升学择校问题时;甚至好多年轻人在听到电话铃声时,都会焦虑不安。
那到底什么是焦虑呢?
从心理学上来说,焦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常常伴随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安全感的缺失。
和单纯的“恐惧”不同,恐惧面对的是已知的危险,焦虑面对的是未知的危险。
因此也可以说,焦虑是对那些根本没发生的事情,所感受到的恐惧。
情绪本身并无对错、好坏之分,焦虑也是如此。
一方面,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益;另一方面,当警觉过度,防御不当时,焦虑却会引发很多问题。
比如,在考试/面试前,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准备得更充分,临场表现更佳;
过分的焦虑则会让我们无法应对压力情境,错失发展机会。
再比如,放学了,孩子没能按时到家,我们都会感到担心和紧张。但如果焦虑过度,进而坐立难安、手心冒汗(每次都是如此),可能就要留意焦虑症的问题了。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怎样处理焦虑情绪的呢?
一般情况下,大家采取的办法可能有:
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转移关注点,暂时搁置焦虑事件;和朋友聊天,减轻不舒服的感受;寻求帮助,解决引发焦虑的问题。
最近,我在看《心理学报》杂志时,又了解到一种摆脱焦虑的好方法,它很简单、很实用,还很有效,那就是“自悯写作”。
国内已经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自悯写作能够显著改善焦虑,提升幸福感。
实验流程图
什么是“自悯”?
在介绍自悯写作前,我先来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自悯?
“自悯”(self-compassion, 也被译为自我关怀、自我同情)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Neff于2003年提出,是指个体在经历痛苦和失败事件后,对自我的一种接纳和关怀的态度取向。
简单来说,就是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并能够帮助自己减轻痛苦。
受到佛教哲学中慈悲观念(compassion,帮助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影响,Neff认为,众生也包含自己,自己对自己慈悲,可以帮助个人应对自身的痛苦和情绪。
Neff还进一步提出了自悯的三个基本成分:
①自我友善(self-kindness)
这是属于情感层面的成分。
说的是在痛苦和失败的情况下对自己仁慈和理解,而不是苛刻地自我批评。
它让我想起《猫和狗的生活哲学》中的一句话:
“永远不要觉得,只要我不断苛责和否定,我就可以改变。责怪自己往往无法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
我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分享过她自己的经历。
她总是踩着deadline完成各种事情,比如该完成的课程作业,不到最后一秒,她都交不上去。
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可问题是,她一边看起来轻松自在地出门玩,另一边心里却痛苦地进行着自我谴责和自我批评。
很多个晚上,躺在床上,她都辗转反侧,想着自己没按照计划完成的任务,责备自己自控力差。
结果,头一天睡得晚,第二天起得更晚。一不小心,任务叠任务,弄成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状态,她持续了一个学期,直到不再自我批评,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每天完成一点点,改变才开始发生。
现在,她整个人的状态更放松,该玩玩,该学学,不再紧张地踩着deadline,学习成绩反而更好了。
②普遍人性感(common humanity)
这是属于认知层面的成分。
说的是理解所有人都会犯错和失败。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其他人也会经历。很多痛苦是人类共有的经验,而不是自己独有的。
当我们在遇到困扰或糟糕的状况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这种经历是自己独有的;
当我们处在消极情绪中时,也常常会觉得只有自己焦虑、忧郁、渺小,其他人都是乐观的、幸福的。
而在听到他人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觉,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事实上,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指出,“普遍性”是心理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有的成员而言,感受到自身状况的普遍性,正是人际关系或自我疗愈的开始。”
③正念(mindfulness)
这属于注意层面。
指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经历, 平衡地看待痛苦的想法及感觉,不过度认同或过度夸大痛苦事件中的负性情绪。
和我们通常了解的广义的“正念”不同,这里的“正念”强调的是对消极情绪和想法的客观看法。
事实上,人活一世,必然会经历痛苦。刻意回避,莫不如接纳。
就像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曾说过的:“坦然面对痛苦,是摆脱折磨的必经之路。”
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正念这三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悯。
当一个人处于自悯状态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用友善的方式理解、对待自己的痛苦, 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认识到自身经历只是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
于是,这个人就可能会逐渐消解自己的负性情绪,甚至将负性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正性情绪,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压力源。
“自悯写作”怎么做?
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均发现,自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降低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病理性症状, 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自悯提出的训练项目和干预技术层出不穷,如正念自悯训练、怜悯聚焦疗法等。
而自悯写作,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简单、好用又好操作的培养自悯、摆脱焦虑的好方法。
具体怎么做?按照下面这两个步骤进行就好。
第一步:写下让自己感到焦虑的负性事件
找一个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地方,让自己放松下来,写下事情的经过。
不必太具体,能理清经过、唤起焦虑感受就行。
第二步:根据自悯的三个成分,对该事件进行自悯写作
首先是诱发普遍人性感。
你可以罗列一些具有相似经历的人,想一想他们的经历。
这样能够增强你和他人的连接感,保护自己不受孤立感和羞耻感的影响。
其次是激活自我友善。
想一想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去关心他、安慰他,怎样去表达对他的理解、善意和关爱?
就像安慰朋友那样,写下对自己的安慰。
这能够促使你使用意象,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富有同理心的推理和思考,从而获得自我支持,应对自我批评等非良性的思维方式。
最后是诱发正念。
你要客观地、非情绪化地“描述”自己当下的感受。
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尽量去“描述”,而不要“评价”。
比如,你可以说:
“我觉得很焦虑,心跳很快。”
“我睡不着觉,有点烦躁。”
但尽量不要去评价这种感受是好是坏。
正念书写可以提升专注力,让你获得更多的视角来减少自我批判,看到事情的更多面向,增加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
参考资料:
①梅颖,刘郡彤等.自悯写作对恐惧消退的促进作用.心理学报
②金国敏,刘啸莳等.何不宽以待己?自悯的作用机制及干预.心理科学进展
《你好,焦虑分子》这本书提供12个问题,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焦虑。回答的“是”越多,焦虑倾向就越明显,超过8个,那么你极有可能是焦虑分子。
把12个问题放在这里,不是增加大家的焦虑,而是提醒大家看到、正视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焦虑内耗、身心俱疲时,试试用自悯思维,正视当下的痛苦,接受不完美是所有人的课题,对自己好一点,如此放下压力、为自己赋能。
那个为育儿大V弄得很焦虑的小伙伴,尝试了一下自悯写作。她说,真的很神奇,这个方法并没有帮她解决实际问题,但当她把感受情绪写下来,想到其他人也经历类似的压力,自我安慰了之后,突然心情就好了很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