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他们的朋友、邻居或同事,你会非常喜欢他们的善解人意、有求必应。但如果你是他们的孩子,就很不幸,因为他们会要求你:长大了,跟老公吵架,他们第一反应不是向着你,而是:他们自己不敢在人际关系中强硬,当孩子遇到人际挫折时,不仅无法提供支持,还反过来要孩子检讨自己。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家庭教育中“有毒的内归因”。“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一直让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有错吗?”“你也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孩子,只欺负你孩子?”网友们竭力想让这位妈妈明白:被欺负,真的不是女儿的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父母,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找自家孩子的错?只是,承认孩子是受害者,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应对这样的冲突。相比这么多可预见的麻烦,反过来认同施暴者,指摘自家孩子,似乎就容易多了。一句轻飘飘的“都是你自己的原因”,一切“麻烦”迎刃而解。不仅不用面对自己的无力,反过来还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享受指责别人的优越感。在他们的认知里: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人若犯我,那是我躲得不够好。当一个人没有反抗的资本和勇气时,就只能克制自己,减少冲突。但是他们却忘了,欺凌从来不是没有理由的,柿子都是捡软柿子捏。当他们放弃父母的责任,把孩子推到别人“刀”下时,也把孩子推向了绝望之境。总被父母逼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消极的内归因模式中。确实,适当的“自我反省”,可以让人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但长期过度的消极内归因,就会变成“洗脑”,让人们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信念:一位朋友每次分手后,就跟我说:“肯定是我哪里不够好,所以才被分手。”明明有很多可能性,她却只能看到自己的原因,并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这样的信念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深陷其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我很羡慕凤姐那样迷之自信的人。因为无论何时,她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相信自己,而自己,只会无穷无尽的自我批判。”典型的“小时候被别人 pua ,长大 pua 自己。”即便并没有做错什么,也会觉得内疚、不安,进而谴责自己。研究指出,陷入悲观内归因的人,会将失败、痛苦,归结于个人内部因素:我不够好、不够聪明。而将成功、喜悦归结于外界环境因素:运气好、任务简单。工作认真被辞退,他们会责怪自己:“肯定是能力不行,才会被辞退!!”工作认真被提拔,却归功于环境:“要不是公司人手不够,这职位也轮不到我”学习努力成绩下降,他们会指责自己:“智商不够的人,连努力都不配。”学习努力成绩提升,却归功运气:“这次考试题目简单,所有人考得都不错”在父母长久的打压指责中,他们逐渐失去了自我同情的能力。那么,“悲观内归因”如此强势和顽固,真的无药可救了吗?《奇葩说》辩手席瑞,曾经也深陷“悲观内归因”的魔咒中。连老师都说:“为什么大家就嘲笑你呢?为什么你非要和那群女孩子在一起跳橡皮筋呢?”他说那个老师在他脑海中植入了一个观念:凡是遇到惨事,你就先反省一下自己。直到很久以后,他开始打辩论,有了思辨能力,才突然意识到: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助你走出“悲观内归因”的桎梏。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将内疚分为两种:违规内疚和虚拟内疚。违规内疚,是个体确实伤害了或意图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虚拟体验,是个体没做错什么,甚至什么也没做,却产生了内疚感。很多时候我们内疚,并不是我们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必要时,可以寻求“外部视角”,问问别人对你的看法。也许你会发现,别人对待你,比你自己对待自己,更加宽容和善。如果你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没错”,那你可以尝试“列举法”来进行责任划分。第四步:如果100%代表全部责任,评估自己和其他因素分别占有的比例,并写下来。通过客观具体地责任评估,你可以暂时跳出“自我指责”的惯性。并且最终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像想象中承担那么多责任。科学研究指出,积极的归因方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自己掌控,带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下次成绩不错的时候,自信地告诉别人,“这是因为我很努力,而不是因为运气好”。如果成绩不是很好,就告诉自己,“败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认真,而不是因为太笨了”。过度的自我苛责,本质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我们是完整的人,不是市场里去了骨的肉片,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可能缺点远多过优点。”“那些活得轻松的人,会把‘理想自我’去掉一半,因为它只是‘理想’,不是‘我’。”编辑:朴素的树、如欢
图源:unsplash
李中斌等主编.心力资源管理丛书情绪管理[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07.石学云著.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6.若将所有的失败都归向内因,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如果你也拥有指责型的父母,致使你每次在遇到问题时都习惯性选择自责或逃避,内心的伤口无法自愈,不妨加入壹心理疗愈互助群——【情绪加油站】。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470个心理学疗愈小妙招》,涵盖个人成长、自我探索等各个领域,汲取心理能量,疗愈自己;可以尽情与群友倾诉心事,收获鼓励和支持;还有机会与心理咨询师直接对话,获得专属建议,助你学会正确归因,重新开启自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