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与“有毒”的人打交道,请记住这7点

与“有毒”的人打交道,请记住这7点

职场


无论你正在与哪种类型难相处的同事打交道,或者决定下一步做什么。这七种策略都可以帮助你提高成功概率,做出有效回应,建立适当界限,以及在工作中建立更强大充实的合作关系。



职业生涯早期,我的一位直属领导以难缠著称。她叫伊莉斯,很多人警告我说她很难共事,但我认为自己可以应付得了。我相信自己可以和所有人处好关系,并为此自豪。没有人能激怒我,因为我可以看到他们最优秀的一面。


不过,两个月后我就准备辞职了。


伊莉斯每天都会工作很长时间,周末还会加班,而且她希望团队成员也都如此。她对每天可以完成的工作量预期非常不合理。前一天晚上六点提出的要求,通常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就跟进。她会当着我的面贬低我同组的同事,质疑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对公司的忠诚度。她会不停地浏览同事的工作日程,并指出尽管一整天都没有被开会占据时间,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高。


我发誓不再那么关心她的行为,并且友善对她。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还可以做到。但更多时候,这些崇高的意图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在她暗示我工作不够努力的那一刻,我会咬紧牙关,在她背后翻白眼,还会向同事们抱怨她。


诸如此类的人际冲突——与没有安全感的老板、无所不知的同事、消极对抗的同伴相处——在工作中是家常便饭,而且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一项研究中,94%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五年中自己曾与“有毒”的人共事。另一项面向美国2000名工人的调查表明,他们在工作中感到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是人际关系。


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方面,没有完美之人。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在研究冲突管理与解决方案,并总结出七种策略,可以帮助你与难相处的同事进行更有效的合作。这些策略并非灵丹妙药,无法神奇地将你的问题同事变成最好的朋友,但是它们应该可以让你们的交流更简单。同时,它们将帮助你建立人际交往的恢复能力,有助于在陷入冲突时减轻压力,并且更快地从冲突中恢复过来。



1、请记住,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


职场中,每个人的观点与价值观不同。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可能存在分歧:开会是否可以迟到五分钟;打断同事工作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可以容忍犯下哪些错误。期望老板、同事或下属一直与你保持一致意见不现实。


然而,在出现意见分歧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在客观、正确地看待该问题,任何持有不同观点的人都无知、不理性或存在偏见。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朴素实在论。一旦我们对某件事充满信心,我们就很难想象其他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它。


识别和抵制这种直觉反应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提出以下问题来挑战自己的观点:我怎么知道自己相信的事情真实可靠?如果我错了,怎么办?我将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我都做了哪些假设?有不同价值观和经验的人,会如何看待这些事情?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练习提出这些问题。它们是提醒自己的好方法:你的观点仅是个人观点,不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事物。


事实上,你和同事们不需要就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谁来承担责任达成共识。与其花费数小时争论谁对谁错,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未来应该发生的事情上。



2、意识到自己的偏见


偏见已经蔓延到工作场所的各种互动中。同事关系脱轨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基本归因错误,即倾向于假设其他人的行为更多地与自身的性格,而不是与所处的情况有关。例如,一个队友会议迟到,你可能会认为他缺乏条理或者不尊重他人,而不去考虑他可能是因为堵车,或被困在另一个冗长的会议中。但如果是自己迟到,你可能就要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


产生问题的一个相关认知捷径是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或者倾向于用事件或证据,解释和证明已有看法的真实性。如果你对同事安德鲁已经有了负面看法,那就更有可能将他的行为当作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他无法胜任这项任务,他不友善,或者他只关心自己——这样的话,他想证明你的看法有误,将会越来越困难。


如何打破这些偏见?首先,可以参加一个在线测验,来更好地了解你对偏见的敏感性,例如隐性项目(Project Implicit)测验。该项目是非营利性,由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起。在你与同事争论时,可以扪心自问,我的偏见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可能因为我对这个人做出了假设,或者不愿意重新考虑对他的最初印象,或者无意识地关注我们之间的差异,而导致我看不清形势?


其次可以唱反调,质疑自己对当前情况的理解。克里斯汀·普雷斯纳(Kristen Pressner)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全球人力资源主管。我从他的TEDx演讲中学到了“翻转测试法”(flip it to test it):如果同事与你的性别、种族或性取向、社会地位不同,你还会做出同样的假设吗?你会说同样的话,或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个人吗?


最后,询问自己信任的人,他们告诉你对这件事情是否存在偏见,这将有助于你反思自己的行为。



3、不要把同事想象成敌人


出现分歧时,很容易以极化方式思考问题:“我和你”,就像战争中的敌人一样。一方很难对付,另一方则不然。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则是错误的。


为了打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这样思考:面对这种情况的不止两方,而是三方——你、你的同事,以及你们之间面临的问题。也许这个第三方动态是一个具体的事情:你们必须一起做出的决定,或者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也可能更笼统:你们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或竞争状态,或者因项目出错而产生的嫌隙。与其努力改变同事,不如尝试在第三方上取得进展。


没有人想在工作中遇到克星。对于有问题的同事,可以从解决一个共同问题的角度着手。




4、清楚自己的目标


为了避免冲突且专注于工作,你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你希望让项目顺利完成吗?想建立一种持续健康的工作关系吗?双方互动后,你是不是感到不那么生气或沮丧了?


列出你的目标(无论大小),然后圈出其中最重要的。你的意图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行为方式。例如,如果目标是防止一位悲观同事的反对意见可能带来的士气下挫,你需要采取一种行动。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避免陷入与这位同事的长时间讨论中,那么你就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


可以将眼光放低。通常专注于建立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就足够了——当伊桑的名字出现在收件箱时,你不会感到毛骨悚然,或者不会因为玛乔丽而痛苦不堪,达到这种程度才可以。确立多个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也可以。例如,如果你与缺乏安全感的老板争论要向上级领导团队报告哪些指标,你的目标可以是:(1) 提出你们都可以接受的统计数据,(2) 确保上级团队看到你的专业知识,(3)在未来的大型会议召开前,找到避免激烈分歧的方法。


一旦确定了自己想完成的事,就把它写下来。研究表明,对于生动地描述或描绘目标的人来说,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会提高1.2至1.4倍,而手写记录的目标更有可能实现。在与同事互动之前,请参考你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5、避免在工作场所宣泄情绪和八卦


当工作出现问题时,向他人求助很自然。你可能想确认自己没有误解一封含糊的电子邮件,为推进一项停滞不前的计划寻求建议,或者只是想再次确认自己是个好相处的人。如果你的同事说:“是的,葛丽塔看起来确实脾气暴躁。她怎么回事?”你就会松一口气:幸好不是针对我。


这种私下讨论,无论通过社交媒体还是当面进行,都可以被视为发泄。你也可以称之为八卦。尽管名声不好,但是研究表明,八卦在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你了解到营销部门的玛丽娜也认为金融部门的迈克尔很难相处,并且其他人也有同感时,就会培养一种联系感。基本上你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这个集体拥有一些其他人,特别是迈克尔所没有的信息。玛丽娜验证了你的观点,这使让你感觉良好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急剧增加。


研究还表明,八卦有助于阻止人们的自私行为。如果那些难相处的同事意识到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并且被定义为难合作的人,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当然,发泄和八卦也有风险。首先它们增加了确认偏误的风险。当然,迈克尔有时可能惹人生气,但一旦你开始与同事们谈论它,就更有可能以负面的眼光解读他之后的行为。一旦偶尔的失误被描绘成一种固有特征,“迈克尔很难相处”的故事情节,就会变得根深蒂固。其次,八卦往往会对八卦者产生不良影响。尽管你可能会立即验证需要验证的事情,但你也可能会因为不专业而得到不良名声——或者最终被贴上难相处的标签。


寻求帮助以便理清感受,或者与其他人核实你是否清晰地看待事物,这样完全没问题。但是,要谨慎选择你的交谈对象以及要分享的内容。你找的人应该是有建设性的,在意你的最大利益,当他们不同意时会挑战你的观点,并且会很谨慎。



6、通过实验寻找有效方法


没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可以让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停止居高临下的心态,或者让一个消极抵抗的同事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与你打交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策略:你是谁,对方是谁,你们关系的性质如何,工作场所的规范和文化等等。


首先提出两三个你想要测试的方法,小举措通常可以产生大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确定你会做哪些不同的事情,选择一段时间进行尝试,看看效果如何。例如,如果想改善与难相处同事的沟通方式,可以决定在两周内忽略那个人的语气,专注于潜在信息。不要以为这种策略会解决你们之间的一切错误问题;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获得某种益处的实验,即使这个方法不会起什么作用。


不停尝试、调整和更新实验,或者放弃没有结果的实验。例如,如果你试图通过在会后给每个人发确认邮件,并希望以此解决一位同事项目拖延的问题,但此人仍未能按时完成,那么就不要再继续发邮件,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正如冲突专家詹妮弗·高曼·韦茨勒(Jennifer Goldman-Wetzler)解释的,你要找到另一种方法“打断过去的冲突模式”——通常是通过做一些别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7、拥有并保持好奇心

阿根廷治疗师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写道:“确定性是变革的敌人。”与消极的同事打交道时,很容易想到,“事情一直都是这样的”,或者“那个人永远不会改变”。但是,听天由命和悲观主义会让你一事无成。相反,要带着好奇心,并且相信陷入困境的关系可以得到改善。


研究表明,好奇心带来许多好处:它可以防止确认偏误与刻板印象,并帮助我们以创造力,而不是攻击性(战斗)或防御性(逃跑)来应对艰难的情况。关键是从得出通常不讨人喜欢的结论,转变为提出真正的问题。当你的同事杰达开始抱怨她是整个团队中工作量最多的人时,不要想,“我们再看看杰达的态度”。而是扪心自问,她怎么了?感觉很熟悉,我错过了什么?她为什么会这样?


试着让自己陷入低效的思维模式;然后退一步仔细斟酌:杰达和谁相处得比较融洽,他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杰达有没有更愉快、更乐于合作的时候?这些情况有什么不同?


当你与某人的交往遇到困难时,想想自己曾经的经历:一开始不能融洽相处,但最终克服了交往障碍。并且带着好奇心反思这些经历。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是什么帮助你找到了解决方案?最后,请准确考虑:如果实现了你在工作关系中设定的目标,你可以获得什么。投射到未来。如果你克服了冲突,会有什么不同?你的工作生活将如何改善?


你无法确定自己与同事的未来会怎样,因此请保持好奇。因为这会让你摆脱阻碍发现解决方案的心态。


无论你正在与哪种类型难相处的同事打交道,或者决定下一步做什么,这七种策略都可以帮助你提高成功概率,做出有效回应,建立适当界限,以及在工作中建立更强大充实的合作关系。有时候改变不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你最终需要减少在一种关系中的损失,并且专注于职业发展和利益。但是我发现,通过真诚的努力和勤劳的工作,即使一些最棘手的人际冲突,也可以得到解决。


关键词:职场


艾米·加洛(Amy Gallo)| 文  

艾米·加洛是《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编辑。本文改编自她的作品《相处:如何与所有人共事(即使是难缠的人)》(Getting Along: How to Work with Anyone (Even Difficult People,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2022 年)。

陈战 | 译  孙燕 | 校   腾跃 | 编辑




推荐阅读





你有多久没有进入心流状态了?


学会这5招,你就是化解冲突的高手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吃“有毒”数据,大模型反而更听话了!来自港科大&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总是自我PUA的人,都经历过这种“有毒教育”谨慎!这个每家华人的必备药,竟然“有毒”!副作用巨大甚至致死吃降压药10年,出现“药毒”怎么办?该停药还是换药?医生给出了7点忠告南京“女子遭暴打事件”升级,打掉牙齿,满嘴是血:请记住,智者不说废话后院日记(三)前方鸡鸭和它们的耐药菌上路,请记得洗车|科学60秒86岁老人术中突发脑梗,医生被判赔67万!医生请记住,关键时刻“它”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丨中国古人打仗很有素质?欧洲人打仗很绅士?快别扯蛋了好吗!三个离婚女人的忠告:如果你的婚姻觉得过不下去了,请记得这句话与巴菲特打交道时甘愿服从,芒格2020年一场有趣对话想拥有好人缘,先记住这6条忠告当你老了,躺在医院病床上,不想被子女嫌弃,就请记住这四条人性真相从黄昏说起与美国房东打交道是怎样一种经历?没心眼的老实人,请记住3句话,以免被人当傻子欺负大佬驾到!每天跟帝王将相打交道,足足笑够366天《谈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其二使用羟考酮,这7点一定要牢记!迷人秋景,从渥太华出发,码住这7条宝藏公路旅行线路!请记住这份制裁名单:给俄罗斯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美国近半数自来水惊爆“有毒”!很难消除,后果严重,这些地方最惨!1000000000!微软改进Transformer一次能记住这么多token了"我问尹锡悦:韩国总统不是被杀就是被捕,这咋打交道?"不管你做什么,请记住这个字!"美国与中国打交道不该太短视"在与IRS打交道时一定要知道这些事情!2023地中海邮轮行 (四)阿尔巴尼亚“谢谢大家来看演出,请记住我们,我们叫Coldplay ”跟数据打交道的专业实火!芝大“连夜”改名多数德东人希望有个强人记住这三步,让你瞬间看透事物本质!太燃了!施瓦辛格7分钟超励志演讲:普通人想成功,请你记住这5个法则…(附视频&演讲稿)和ChatGPT打交道越久,越不想和人类玩!?请记住,落坡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