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什么是最好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文与饶毅教授商榷
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大多数的“书”都堪称秘籍,往往隐秘或留白,而属于饶毅教授的“书”大概是少有的公开著作,因为他发表的言论众多,且多是他大脑内存的直接映射。特立独行,饶教授的众多有趣观点,常常提醒我兼听则明。
最近,饶毅教授在其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最好的科学研究领域?”一文,文内大意将脑科学归为最好的研究领域。当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我的答案大概是:从事自己喜欢且又有能力做出一点贡献的方向就是最好的研究领域。
饶毅教授在该文中至少有两段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1. 在他看来,“我们【脑科学】潜在可以研究所有的科学,... 物理学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而其他学科不可能研究我们的基础——或者非常困难”。 据我所知,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其经典著作《生命是什么》中已经阐明物理学应该是对生命科学有所贡献的,而不是他所说的“非常困难”。
2. 饶毅教授提到,“有一部分科学,像天文学,是天天仰望天空,其绝大部分内容跟人的日常生活永远不会发生任何关系的——除了跟那几个科学家的脑袋有关系”。我打算利用chatGPT 的回答反驳该观点——“饶毅教授提出的观点并不完全准确。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科学,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和其他仪器来研究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彗星和小行星,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在的宇宙。此外,天文学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气候和环境,因为太阳和其他天体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最后,天文学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宇宙中的物理规律和基本粒子,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和开发新技术都非常重要。”
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看似遥不可及的天文学,都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却并未广为人知。例如,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手机GPS,要实现精准定位,离不开相对论效应的考量;WIFI诞生故事的背后也有射电天文学家的身影。更不用提,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直接影响;人类想要避免重蹈恐龙的悲惨命运,少不了正在开展的近地小天体巡天监测。最后,未来如果我们需要星际移民,当下天文圈内如火如荼开展的宜居星球探索可谓未雨绸缪。
所以,饶毅教授开展下一次跨界评论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隔壁友校梅贻琦校长的常用语——“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也许更为严谨一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