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专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黎少斌:什么是香港追求的新型工业化?

专访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黎少斌:什么是香港追求的新型工业化?

财经
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港资制造业当下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经济观察报近日专访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
作者:郑晨烨 
封图:图虫创意




导读



壹  ||  香港应该追求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培养制造和科研领域的高端人才,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能更好地考虑产品设计的标准化部分和特殊设计需求,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贰  ||  即使没有实施自动化或智能化,企业也可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是能够实时了解生产线的动态,而不是等到第二天才接收到报告,理想的生产线应该是高度智能化的,每台设备都能输出数据,这样管理层可以实时了解生产情况,但要达到这个理想状态,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和实践。
叁  ||  对企业来说,决定是否在某个地方建立智能制造设施需要考虑城市的规划和政府的愿景,这对内地企业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如果我们希望在香港看到更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区政府需要向它们详细展示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它们投资。



【编者按】在多数人眼里,香港最大的标签可能是“亚洲国际都会”,又或者是“国际金融中心”,抑或是和纽约、伦敦并称的“纽伦港”中之“港”。那么,在新时代“科创潮”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制造业方面,香港能否给自己贴上一个崭新的标签呢?


香港在努力。从多年前的“制造业空心化”,到近年的“再工业化”,再到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香港正在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香港有着一流的大学和科研设施,有资金有人才,有内外联通优势,有湾区融合优势,也有高效的行政服务优势,只要不掉入“把工厂搬回香港”的误区,香港的“新型工业化”就大有可为——比如,帮助港资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或者推动其向“高附加值制造”转型等。


当然,“新型工业化”也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内涵也会随着产业趋势的变迁及湾区融合的进展而有不断地衍变。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必然意味着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合作的深化,这无疑是一个互相激发的化合过程。


我们对这个正在发生的“化合过程”充满期待…… 


对于香港这个城市来说,制造业正在成为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为全球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经济体之一,2022年,香港的服务业占GDP 之比高达93.4%,而制造业在香港本地GDP的占比仅在1%左右。


但在20世纪中叶,这颗“东方之珠”曾经在上一轮全球制造业大繁荣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彼时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比例最高超过30%。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内地为香港制造业提供庞大的发展腹地,并为香港各种商业服务活动创造大量商机,香港的经济结构亦因此出现了重大转变。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显著下降,而香港经济亦逐渐朝着以服务行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开始成为困扰这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在此背景下,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其中明确强调:“香港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产业政策,支持发展具优势及策略意义的科技产业,带动整个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政府需要协助香港传统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实现智能化制造,并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在今年6月8日举办的香港工业总会工业家论坛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全情投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工作,现在已经初见成效,成功扭转了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比率下降的趋势。


香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港资制造业当下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经济观察报近日专访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以下简称:生产力局)是于1967年成立的法定机构,作为工业4.0和企业4.0促进者,致力加速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全面促进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而黎少斌则拥有丰富的协助港资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的项目经验。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业务首席执行官黎少斌 图片: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专访实录:




“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不在于把多少工厂“搬回”香港


经济观察报: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点又在哪? 


黎少斌:香港在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研发领域都十分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设施都为创新研发和智能制造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香港吸引高附加值的生产线回流或制造商在此投资新兴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就是要利用香港在科研、设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优势,通过采用前沿科技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工艺,该战略旨在引领制造业向技术密集、轻劳动力和自动化方向迈进,从而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四大关键要素:资金、基础设施、科技和人才。香港特区政府构建的“黄金铁三角”由创新科技署、生产力局和科技园公司组成,各司其职,全力支持企业,积极推动香港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需要强调的是,香港在全球工业运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包括传统产业,还包括新兴领域。此外,香港的服务业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与产品设计、研发和物流相关的服务。尽管香港的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显著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在制造业和相关领域中失去了重要地位。


因此,香港应该追求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培养制造和科研领域的高端人才,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能更好地考虑产品设计的标准化部分和特殊设计需求,以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引入更多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中心落户香港,亦有助于将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让高新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推动其他产业不断前进,就像硅谷等地方一样。


新型工业化的目的不在于把多少工厂搬回到香港,这个不是本质上的一个目的,不是说工厂必须到了香港才能叫香港制造业、不空心化了,而是推动高附加值的制造和技术研发,发挥城市的优势,实现产业多元化和可持续增长。


香港在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和知识产权方面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此外,得益于CEPA零关税优惠,香港在连接内地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近年来关于香港产业“空心化”的讨论?对于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创科中心”目标和新型工业化的方向,该如何理解?生产力局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黎少斌:如果我们仅从香港这个城市的角度来看,“空心化”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我们从港资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就不太准确了。


事实上,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时,大量的内地工厂都是港资支持甚至创办的,这些港资制造业为内地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尽管许多工厂可能已经不再位于香港,但港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拥有强大的产业链,许多行业中的港资企业仍然是世界领先的。


香港特区政府也非常清楚这一点。要实现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是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香港是全球服务业主导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2022年,香港服务业占GDP 93.4%。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内,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持续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产力局也正在发挥其在技术方面的专长,帮助企业进行升级。例如,虽然香港的纺织业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竞争优势,但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力局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企业找到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的原则是,只要能解决技术难题,不一定非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因为最终,我们还是要考虑到成本,以及这项技术是否真正解决了企业的痛点。


在过去十年间,生产力局已协助业界在大湾区推动1200多个智能化项目,其中约7成项目在内地落地,其余约3成在香港落地。在内地实施的项目中,以东莞和深圳为主。这些项目涵盖电子、珠宝、食品、纺织、玩具、生命健康、家电、模具、塑料、金属、建筑、钟表、印刷、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包括不同规模、从事制造业的大湾区企业。部份企业总部设于香港,生产基地位于大湾区的不同城市。


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大力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2020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就推出了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项目总开支的三分之一或1500万港元的资助。受到这一计划资助的生产线从去年的约30条增加到了现在的50条以上。




香港的产业优势:食品科技、生命健康、绿色科技,及半导体研发


经济观察报:如何看待当前香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制造业企业是如何进行策略调整和转型的?香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黎少斌:对于当前的宏观环境,我有三个观察。


首先,疫情后,许多人预期的经济报复性复苏并没有出现。其次,欧美市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欧美市场的订单量是一个关键指标,而目前的订单量可能并不理想。第三,我们不能回避国际地缘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


这三个观察点与我后来观察到的企业应对策略密切相关。


首先,许多港资制造业公司发现,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意可能更难做。传统的加工模式,即客户提供图纸,企业按照要求生产,已经不再适应市场。


尽管通过智能制造可以降低成本,但这种方式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所带来的利润,最终并没有回到企业手中。


因此,许多港资制造业公司开始寻求转型,它们不再仅仅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而是开始进行产品设计。这种转型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价格。例如,有些企业已经从传统的OEM模式转型为ODM模式。这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生产产品,还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这种转型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此外,一些企业甚至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这使得它们在整个供应链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比如,有些企业从做模具开始,逐渐发展到生产终端产品的部分,这种转型为它们带来了更多的利润。


香港包括内地的制造业,起初都是由低附加值产品起步,到现在不再仅仅围绕技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转向高技术附加值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香港和大湾区其它城市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出现。


回到智能制造领域,无非是数字化、自动化两大升级方向,我发现现在许多企业容易将数字化升级和自动化升级混为一谈。


实际上,即使没有实施自动化或智能化,企业也可以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是能够实时了解生产线的动态,而不是等到第二天才接收到报告,理想的生产线应该是高度智能化的,每台设备都能输出数据,这样管理层可以实时了解生产情况,但要达到这个理想状态,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和实践。


我们曾协助一些港资制造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些企业的生产线部分基于自动化设备,部分则依赖人工操作。过去,工人完成任务后可能需要手写报告,现在,它们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输入数据,这些数据会被实时上传到云端,使得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生产线的状态。


现在,出海建立工厂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的共同选择,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化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协调不同地区的工厂,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香港在新型工业化方面有哪些优势领域?结合这些优势,你认为未来香港在大湾区制造业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黎少斌:优势领域有很多,首先,我本人近期在香港不同的创科大赛上担任评委,我观察到香港有许多出色的初创企业,尤其是在生命健康领域。


例如,有些初创企业研发了医疗设备,如超声波检测脂肪肝的设备,其性能甚至超越了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而价格只是主流产品的一半。这些初创企业的特点是围绕一个技术或解决方案进行深度开发,因此它们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


再者,香港特区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例如,本届香港特区政府已经将创新及科技局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充分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依托创新科技,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与香港大学的合作研究也发现,香港在食品科技、生命健康及绿色科技三大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我认为,香港还可以发挥其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实力,配合国家政策和大湾区建设规划,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半导体研发企业落户香港,将香港建立为亚太区半导体产业技术发展中心。


大湾区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这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我预计,香港的先进制造业和面向先进制造的现代服务业在大湾区的产业链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应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定位,而香港的创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化将为湾区经济发展带来广泛的贡献,并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经济观察报:我们看到“工业元宇宙”概念一直是生产力局助推港资制造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这套系统在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价值吗?


黎少斌: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我们可以将实体生产场景完美地映射到元宇宙的虚拟环境中。这样,设计、制作、操作、培训及优化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进行,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生产场景的数据即时互通,从而助力于智能化工厂的构建。


生产力局近期推出了“工业元宇宙科技馆 Celesphere”,展出各类工业元宇宙应用方案,包括最新研发的 “工业元宇宙猫头鹰生产线”。这个生产线采纳了“数位孪生 (Digital Twin)”技术以及工业 4.0 的 3i成熟度概念,这是一种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动态再现实体对象的技术,强调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融合。这种融合使企业能够实现分散决策,并广泛应用流动辅助系统及人机/机器协作,把实体及虚拟生产场景即时整合数据互通,实现未来智能化工厂。


当我们考虑元宇宙的应用时,除了娱乐和游戏、开会等功能,我们是否真的已经探索了它的全部潜力?如果这样想,那我们的想象空间实在太有限了。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工业中应用元宇宙。比如,我们经常帮助厂家进行生产线的升级或生产流程的改进。在重新设计生产流程时,我们会预设某个动作需要10秒或20秒来完成。但这只是一个估计,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长或更短的时间。


这时,我们意识到,如果利用元宇宙,可以模拟整个生产流程,从拿起部件到拧紧螺丝,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模拟。这样,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知道每个步骤真正需要的时间,而不是基于我们的主观判断。例如,原本我们估计一个动作需要10秒,但在元宇宙中模拟后发现实际需要18秒。这种模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及时进行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生产的趋势使得人与设备的互动逐渐减少。但我们仍然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利用元宇宙。这个过程是逐步发展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通过元宇宙,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生产流程的最优化,然后再将其应用到现实中。这避免了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大量的实验和尝试,因为每次的失败和修改都会带来成本。利用元宇宙,我们可以在不产生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进行无数次的模拟和优化,确保生产流程的高效和准确。


这种技术为制造业企业开创了全新的服务模式。例如,当我们的工程师在香港通过特定的设备进入元宇宙,他们就能够远程监控和操作整个系统。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成本。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并远程安排部件运输和维护,无须工程师亲自到场。


更为重要的是,元宇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生产框架,当企业客户在元宇宙中看到我们展示的整条猫头鹰生产线,他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其运作。如果客户需要升级或扩容,他们可以直接在元宇宙中加入新的模块,与原有的生产线无缝对接,简化了整个过程。




“缺地”和“缺人”的挑战


经济观察报:香港当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香港又应该做些什么?


黎少斌:我认为困难或者说挑战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香港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一直以来都面临用地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制约着制造业发展,但我认为通过合理规划,也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比如北部都会区建设、推动工业上楼、柔性产线落地。


事实上,我非常期待香港北部都会区逐步制定更多规划,以帮助企业发展。我一直认为,对企业来说,决定是否在某个地方建立智能制造设施需要考虑城市的规划和政府的愿景,这对内地企业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如果我们希望在香港看到更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区政府需要向它们详细展示规划和支持政策,鼓励它们投资。


其次,香港目前面临着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香港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


香港是一个细小的外向型经济体,世界联系性强,人才流动性高。过去多年,因经济产业结构欠多元化,香港本地毕业生较偏向投身前景较有保障的传统主要行业。香港亦缺乏成熟的科技产业群,年轻人才毕业后对选择投身科研和创科事业并不热衷。


同时,特区政府过往缺乏进取的激励性政策来吸引和挽留创科人才,使不少香港本地理工科毕业生转往其它行业发展,而一些人更选择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发展。


简单来说,有些工作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来执行。更多的情况是,虽然有些工作有人可用,但员工的技能与岗位的需求不匹配。


现在特区政府也提供了资助计划,为每家符合标准的企业每年可以提供高达50万的培训费用,以帮助它们培训员工,获得新的技能,这都有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尤其是考虑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香港需要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因此人才培训非常关键。


生产力局与香港职业培训局合作,计划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提供适当的课程,并将其推广给年轻人。尽管香港有许多优秀的大学,但并非所有中学生都能进入大学。因此,我们需要让他们注意到制造业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职业选择,帮助培养更多的工程师人才。


这种长期的规划对于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非常重要,尽管现在香港的劳工输入已经有所放宽,但仍然需要平衡不同行业之间的人才供需,有些领域可能会出现过剩,比如酒店、金融、经管,而其他领域则可能会面临人才短缺,因此需要更好地协调和规划,以确保各行各业都能得到适当的人才支持。


另外,最近生产力局还进行了一项调研,其中涉及人工智能的使用情况,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已经开始或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使用人工智能。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已经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表示效果达到了它们的预期。为什么会如此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招聘困难,首先,成本是一个问题,而且人才市场也面临短缺。因此,很多企业不得不尝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例如,原本需要聘请人员来处理市场调研信息,但如果只有一个人可用,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尝试使用人工智能,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


我也注意到,特区政府推出了一些先导项目,开始加快人工智能的普及,如果我们回到制造业领域,生产力局与客户携手合作的多个项目中都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元素,无论是在生产线上进行产品检测,还是监控生产线状态,人工智能都在发挥作用。


然而,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人工智能的一个挑战是需要高度的定制化。因为每个场景都可能有一些差异,就像使用平台解决方案时,可能需要一些数据来训练模型,或者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因此,使用人工智能需要克服一些定制化的难点。


总之,加强科技研发,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问题,促进行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创新科技人才,提高劳动力技能,都能满足香港日益增长的知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需求。


此外,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香港应发展智能制造业,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以促进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增长,这些举措都将有助于实现香港的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王石:市场都有周期,就看最后的坚持
弱市下的狂飙,揭秘ETF生态
钱包瘪掉的中产,正在1688里购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感悟妈妈养老院里“用生命的终点回看人生” (多图)《寻秦记》半落幕及几首歌曲推进新型工业化厅局专稿 | 北京: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5G+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助推器老烟记事(360) 一地鸡毛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培训班在京举办记者手札:合肥模式点亮新型工业化之光【权威访谈】筑牢“压舱石” 锻造新优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长沙超算中心:为新型工业化夯实算力“底座”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论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推进新型工业化厅局专稿 | 江苏: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更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日本熱海遊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逐梦新型工业化 绽放青春新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圆满落幕张国清在出席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时强调 加快发展5G+工业互联网 更好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网络安全应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大着力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厅局专稿 | 甘肃: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实践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日报》金观平:以新型工业化塑造新优势新型工业化领域学术期刊《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正式获批,启动征稿新型工业化调研行:合肥新型工业化“光”景独好习近平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 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厅局专稿 | 江西: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践推进新型工业化厅局专稿 | 辽宁:以新型工业化新成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新型材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齐齐哈尔遇难者们一路走好!李强出席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并讲话中新社:新型工业化将重塑中国工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推进消费品工业变革 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方向、鼓舞干劲《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香港科学园车品觉:香港数字化转型启动晚,需与内地合作达成“双赢”国家领导人频频提及「新型工业化」!哪些工业玩家跟上了趟?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铸就产业雄心——访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什么是异化?什么是物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