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铸就产业雄心——访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
庐州初秋,暑热渐消,晨风中已有一丝凉爽。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却是一片火热。在洁净室的镀膜、印刷设备中,智能工厂的自动化产线上,光伏电池片、组件、逆变器源源不断地流出,除了变成屋顶、农田、渔场之间一片片湛蓝色的光伏面板为市内供电,这些光伏产品及配件也被不断运往长三角的港口,走向世界各地。
在刚刚过去的夏季,合肥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稳步向好的“期中考”成绩单,上半年全市2614户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居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第7位,较去年同期前移4位。光伏产业势头尤其强劲,增速领跑全市。2022年,合肥市光伏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合肥光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2%,产量达21.6MW,占全国总量约8%。近日,《中国电子报》记者就合肥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制造业“三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的路径与目标等话题,专访了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
以“三化”为核心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电子报》:当前各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在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袁飞:近两年合肥的制造业交出了一份稳步向好的答卷。总体来看,合肥制造业“三化”的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增速稳居前列。2022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第3位。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呈现稳固发展态势,累计增速7.7%,居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第7位。
二是重点项目快投快建。2022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速创10年最高纪录,总量超1200亿元。大众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部、长信光伏等一批百亿元项目签约落地。
三是企业培育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6户,总数达2614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总数位居全国第14位。新增科创版上市企业3家,科创版上市企业总数达20家,居全国第6位。新增美的洗衣机、联宝科技2家“灯塔工厂”,累计达4家,居全国第2位。
四是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1%,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8%。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3个产业入选国家战新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等产业蓬勃发展。光伏产业2022年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2%,产量达21.6MW,占全国总量8%左右。汽车及零部件聚集蔚来汽车、大众(安徽)、比亚迪等6家整车制造企业,2022年产值达1200亿元。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接近30万辆、占全国总量7.9%左右。
《中国电子报》:在合肥市推动制造业“三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难点或挑战,合肥市如何应对?
袁飞:在合肥的产业体系中,高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等大工业,合肥在这些产业都孕育或引入了头部企业,比如集成电路领域的长鑫存储、晶合集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新型显示领域的京东方、维信诺等,这些大工业本身就有“三化”属性,尤其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世界各国对于碳足迹的要求。因此大工业领域的头部企业都有较强的内生动力,主动向“三化”的目标靠拢。对于这些企业,我们更多是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支持他们的“三化”转型。
但是,大工业往往供应链条较长,供应链企业众多。这些供应链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与头部或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的“三化”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企业要投入才能看到“三化”改造带来的产出,可中小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下去,相对缺乏转型动力。
在中小企业“三化”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智转数改,利用科技服务业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自动化、数字化诊断,并对企业技改、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等项目给予补贴。在绿色化方面,我们还推行“亩均论英雄”,企业如果亩均产值、亩均税收表现较好,有关部门可以在电价等方面适当给予激励政策。同时,我们将能耗作为企业落地的重要指标。帮扶中小企业实现“三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全面评估企业要不要转、怎么转、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转型需要多少投入、怎么投入等,我们正在全力以赴推进这项工作。一旦中小企业实现“三化”,对于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以及降低全社会的能源占用,都是一个利好。
从重大项目到产业集群“2855”铸就产业雄心
《中国电子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发展方面,合肥形成了怎样的经验或方法论?
袁飞:一个城市的产业布局,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一个行业周期内,有的产业可能发展三年还没有进入盈利释放期,因此产业布局不能局限在一两个优势产业,发展战略要有一定的宽度。合肥的产业结构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终端制造、家用电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这些产业基本都处于当打之年,在不同的行业周期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同的贡献。同时,合肥也在靠前谋划量子、核聚变、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具体来看,合肥的产业发展有六个抓手: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合肥始终把实体经济、战新产业作为重要抓手。2022年3月,合肥市成立市战新委,现已拓展为16条产业链并组建工作专班,链长牵头推进、链主企业担纲,协会联盟协同,构建了顶格推进、专人专班、横向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创资源优势。全力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好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首个挂牌,已建、在建及谋划大科学装置12个,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10位,跻身全球科研城市前二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累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户。2022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户,总数达到6412户,总数居省会城市第8位。
三是突出集群发展,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以京东方、长鑫、晶合、蔚来等行业头部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探索实施“重大项目—领军企业—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路线,构建了“屏芯端”纵向贯通创新、横向联动迭代、高端汇聚的产业发展体系。
四是做强“双招双引”,实现产业跨越赶超。充分运用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多种市场化招商方式,持续提升合肥“双招双引”竞争力,打造城市级“创投城市计划”品牌。
五是发挥国资引领,加速催化产业活力。用好财政直投、国资领投、基金风投,探索出“科创+产业+资本”的合肥打法,形成“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通过上市通道退出—循环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十年来国资领投超1600亿元、增值收益超6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跟投超5000亿元。
六是注重三化提升,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在高端化引领方面,累计培育国家级质量标杆6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54家,均居全国前3位。在智能化转型方面,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6家企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型平台,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全覆盖。在绿色化发展方面,近两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达13.9%,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每度电创造GDP是全国平均2倍多。
《中国电子报》: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合肥市有哪些主要的目标?
袁飞: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抓好大产业,聚焦打造‘2855’产业集群,继续推动产业提质增量扩效,打造2个5千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千亿级企业,500个专精特新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一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到2027年,打造培育形成营收突破万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5000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3000亿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以及智能家居、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批超千亿级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影响力更加彰显。
二是集群生态形成新格局。到2027年,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省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累计打造千亿级企业5家、500亿级企业10家、百亿级企业30家,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格局。
三是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到2027年,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100家、省级创新平台突破1000家,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突破6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4%左右,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成果。
四是融合价值实现新突破。到2027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超40家、“灯塔工厂”超1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新增总部型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50万元,重点产业链近地化配套率达40%以上,产业加速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