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札:合肥模式点亮新型工业化之光
立秋时节,淝水之滨,为期一周的新型工业化调研,记者一行试图揭开“政府投行”的标签,一窥“合肥模式”究竟。
在这里,有预期之中。高度自动化的光伏智能制造生产线、神情专注动作麻利的产业工人、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企业家……
在这里,更多的还是意料之外。暑假期间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食堂里,人声鼎沸,全体科研人员放弃假期攻坚克难;肥东县政府大院正在改建的光伏车棚下,基层招商人员对行业痛点侃侃而谈,知识储备不输业内专家,颇令人刮目相看……
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有魄力。面向头部企业的招商引资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考验政府能力的一步。2008年,合肥拿出全市1/3财政收入投资京东方;2016年拿出100多亿元投资长鑫存储等半导体企业;2020年,为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紧急输血”。几笔投资,不仅为合肥的集群构造和产业升级奠基铺路,也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让合肥有了“产投城市”的美誉。
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有定力。外人看到的,只是合肥一掷千金的豪气瞬间。合肥真正做到的,是2005年确定“工业立市”方针以来,十多年的“沉默长跑”。以光伏赛道为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不懈坚持,才让合肥聚沙成塔,形成超过100家企业的光伏产业集群,实现了2022年光伏千亿元产值的突破。如今,合肥光伏已势不可当,2023年产值有望超过1500亿元,迎来新一轮腾飞。项目签约、开工、投产全流程闭环,合肥今年以来新签约光伏项目31个,总投资456亿元,投资160亿元的长信光伏项目实现“当季签约、当季开工”;产业链专班“一月一调度一招商一走访”精准服务,今年以来协调解决用工、用能等问题十余个;3次修订光伏产业专项政策,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等发展,合肥光伏发电并网总量超2.8GW,连续5年居省会城市第一位;坚持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培育各类研发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33个。
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有底力。以光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合肥战新产值年均增长18.1%,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6.2%,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8%,合肥已经有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底气。在高端化引领方面,合肥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累计培育国家级质量标杆6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54家,均居全国前三位;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讯飞图聆工业云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6家企业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型平台,今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全覆盖;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近两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达13.9%,完成“十四五”目标的93%,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每度电创造的GDP是全国平均2倍多。
推进新型工业化,合肥有潜力。“一个城市的产业布局,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正如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所说,“发展战略要有一定的宽度,不能局限在一两个优势产业。”目前,合肥的产业布局已经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装备、终端制造、家用电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这些产业基本都处于当打之年,将在不同的行业周期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同的贡献。合肥已经立下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2855”军令状,到2027年,打造2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千亿级企业,500个专精特新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在这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攻坚战役中,记者震撼于政府敢担当、资金有储备、团队够专业的“合肥模式”,更感动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全民争当“金牌店小二”的“合肥精神”。2022年,合肥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第三位;今年上半年,合肥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居24个万亿GDP城市第七位,较去年同期前移4位。合肥新型工业化的卓越战绩有目共睹,衷心希望,声名远播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不单单成为合肥的现象级产业地标,更能给全国各地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启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