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着恐惧同行,但别让他碰方向盘
来源:泉果视点(ID:Origin_Fund)
导语:“如果投资是一段旅程,请带着恐惧同行,但别让他碰方向盘。”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是美国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对人性和世界有着深刻理解,她不但因为深度新闻报道而多次获奖,其自传体小说《Eat,Pray,Love》更是创下了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连续300周蝉联榜首的传奇。
图1.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
来源:Los Angeles Times
她对于人性中的恐惧,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那就是——把恐惧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试着理解他、接受他。
伊丽莎白说,如果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恐惧就你旅程中相伴终生的旅友。
她曾经给这位旅友,写过这样一封信:
最重要的是,我亲爱的老伙计,你绝对不能开车。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恐惧是一种强大的黑暗力量,会驱动我们身不由己地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因此,人们会倾尽一生的力量去屏蔽恐惧、克服恐惧。
伊丽莎白的独特之处在于,给出了另外的视角:把恐惧当个人,而且你要意识到,他可能是你的朋友。
著名财经作家威廉·格林,曾经在播客中邀请传奇投资人比尔·米勒和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讨论“恐惧”在投资中的力量,大家也提到了非常相似的“与恐惧同行”的认知理念——构筑起自己与恐惧的良好关系,将能成为在投资中的比较优势。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商)一书的作者,该书在1995年出版,它的出版打破了以往的“智商决定一切”的天才决定论。
丹尼尔在这本书里,特别讲述了对恐惧的认知:恐惧有助于生存。
假设你是一个造物主,你制造了一个物种。在做基础设定的时候,你也会优先确保他们学会一个生存技能——恐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及时意识到危险,才能趋利避害,提升生存的概率。这对所有生物都一样,如果小鹿不懂恐惧,它可能会去挑衅狮子。
丹尼尔说:“我们大脑的设计就是更倾向于记录消极情绪而不是积极情绪,因为类似恐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我们生存。你要记住什么是危险,记住你不应该再做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人,不仅仅是投资者,都会对坏消息反应过度。所以媒体上总充斥着坏消息,因为它很吸引人。这是我们想读的,因为这是大脑想要知道的,它想要从中吸取教训。”
恐惧是一种探测器,也是一种“命令”,驱使人逃离目前的状态。
因为我们被内置了“恐惧”这个生存软件,也不得不承认,即使一个人掌握再多的知识,拥有再开放的心态,也很难完全脱离恐惧。
一个经典的段子这样描述飞行员的工作:“一小时接一小时的无聊中,穿插着瞬间的极度恐惧。”
有经验的飞行员会这样分类恐惧,一种是坏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人失去行为能力;另一种则是好的恐惧,它能帮助你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并屏蔽掉其他噪音信号,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恐惧这个老朋友,也出现在很多投资大师驾驶车辆的“后座”上。
比尔·米勒(Bill Miller)被称为美国共同基金历史上的“金手指”。他管理的美盛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 曾经在1991年到2005年连续15年战胜标普500指数。
图2. 比尔·米勒(Bill Miller)
他曾经这样回忆自己在9.11时“与恐惧同行”的成功投资经历。
米勒说,“我其实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我听音乐的时候甚至会感动到流泪。但当涉及到投资决策时,我可以进入一种极度理性的状态。在9.11之后,市场非常悲观,大家普遍的感觉是,我们面临的威胁加剧了。但实际上,我认为现在的威胁恰恰变小了。因为威胁已经浮出水面了。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威胁的时候,威胁是最可怕的。一旦意识到,我们就可以应对它。所以,9.11之后的世界,其实比9.11之前更安全了。”
米勒在威廉·格林的播客中,曾经讨论过这段经历。威廉·格林是著名的财经作家,采访过无数投资大师,他对米勒的评价是:“米勒就像一台概率机器,一直在寻找证据,确保不被恐惧驱使”。
后来,威廉·格林又在和丹尼尔·戈尔曼的播客中再次谈到了这段经历,丹尼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米勒的这次投资行为——他称其为“重新评估”。
丹尼尔总结米勒的投资经历时说到:“事实证明,处理恐惧或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彻底思考,并重新定义正在发生的事情。” 丹尼尔还特别强调说,“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才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这种心理技能。”
“我们很难把恐惧赶下车,但要知道,别人的车里也坐着他们自己的恐惧,没人能够幸免。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恐惧,去感受其他人的恐惧;我们更可以通过构筑起和恐惧的良好关系,来建立自己在投资中的比较优势。就像巴菲特著名的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华尔街日报》著名专栏作家杰森·茨威格(Jason 's Zweig),对巴菲特有一个特别有趣的观察:“巴菲特居然能做到反向情绪化!当市场开始出现问题,每个人都感到恐慌时,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巴菲特实际上还有点高兴。”
杰森·茨威格也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者》2003修订版的编著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将其描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投资书籍”。杰森·茨威格对巴菲特有过很深入的研究。
另一个应对恐惧重新评估的例子是投资人莫尼斯·帕伯莱(Mohnish Pabrai),他自称巴菲特的忠实信徒。
图3. 帕伯莱与巴菲特
在1999年7月,当他推出帕伯莱基金时,科技股泡沫即将破灭,那时的市场被认为非常危险。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美国表现最好的指数——道琼斯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的年化收益率为4.6%,而同期帕伯莱基金扣除各项费用后的年化收益率为29.4%,因此他被媒体盛赞为“超级明星”和“下一个沃伦·巴菲特”。
帕伯莱说,他获得如此出色的业绩是因为,他把注押在了被不确定性笼罩的低估值股票上。
帕伯莱的经典投资案例,其实与比尔·米勒有点殊途同归。也是来自于911之后的逆势投资机会。
“9·11”发生后不久,他投资了巴西的喷气式飞机生产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当时,因为9.11的影响,许多航空公司取消了对该公司的飞机制造订单。短期的冲击使内心恐惧的投资者忽视了一个长期的现实: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一家优质的企业。它的产品优越,制造成本低,管理水平一流,而且有充足的现金流。
在9.11发生的2001年,帕伯莱以每股12美元的价格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并于2005年以30美元的价格全部售出。
帕伯莱对这类逆风投资有一个“掷硬币”的类比,面对不确定性,他说:“正面我赢,反面我输不了太多。”
总之,在生活的旅途中,恐惧还是会作为旅友,坐在你旁边,他会吃着零食跟你聊天,会大惊小叫指指点点。回到文章开头伊丽莎白的观点,把恐惧当成一个共同旅行的同伴吧,好好听听他的声音,然后自己琢磨琢磨,但千万别让他碰你的方向盘。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