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灵茶坊┃学习爱自己的孩子
‘
可能有读者一看文章题目,不免心生疑惑:难道爱自己的孩子还需要学习吗?这并不奇怪,且听我慢慢说来。在做心理辅导的实践中,我曾询问过一些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父母“你爱你的孩子吗?”“你会爱你的孩子吗?”对于前一个问题,几乎得到所有父母肯定的回答。而对后一个问题,很多父母则不置可否,莫衷一是。说实话,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志愿者,每当翻阅那些关于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时,我都很不是滋味儿,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我也为此多次提出建议:父母要学习爱自己的孩子。不当的“爱”和不当的“教育”,非但无益,反而会伤害孩子。心理健康更要从娃娃抓起,要及早重视预防,及早发现及早干预,越早越及时效果就越理想。那么,这篇就来探讨一下“如何爱孩子”的问题。
由于父母及其他长辈的“不会爱”“不当爱”而导致孩子各种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时有耳闻目睹。从我遇到的此类心理咨询案例看,虽然有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此,但至少与之有关。那么,什么是“不会爱”或“不当爱”呢?从实质上讲,“不当爱”是“不会爱”的表现形式。概言之,就是爱的方式不合适、不恰当。
我从心理研究和心理咨询案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成年后的很多心理弱点甚至心理障碍,无论问题的轻重程度如何,大多与小时候的经历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讲,其问题的大多线索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所以,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对其形成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因此,作为父母,要培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学习爱自己的孩子,避免对孩子的“不当爱”。以下列举几个“不当爱”的情形。
1.溺爱。溺爱是“不当爱”最常见的表现。这是一种过度的爱,也可以说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孩子的一种畸形的爱。对孩子的溺爱,不仅施“爱”者缺乏理智,失去原则,而且被“爱”者往往也被娇惯坏了,蛮不讲理,不懂礼貌,不讲规矩,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如果在溺爱娇惯的环境中长大,成年后性格往往比较极端,要么是自私专横,目空一切,有暴力倾向;要么是懦弱胆怯,适应性、独立性差,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弱,甚至根本就无承受能力。
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古语有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溺爱虽然可使孩子得到短暂的欢愉快乐,但却会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对施教者特别是父母爱的能力和智慧的检验。因此,为孩子美好未来和一生幸福着想,父母和其他长辈,切切不要溺爱孩子。
2.漠视。有一类父母,或因自身性格的缺陷,或因忙于生活工作等因素,对孩子完全漠视,即人们常说的“放养”状态。在这类父母看来,挣钱给孩子吃穿用玩,就是爱孩子。这其实是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漠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孩子不是物件,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心都需要被重视,被呵护。在“漠视”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常常也会遭到别人的忽视、羞辱、奚落或恐吓。而一个在幼小时期有此遭遇的孩子,会下意识地对外界失去信任,从而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自己与世界隔开,大多会导致成年后的冷漠、孤僻、自卑、社交障碍。
3.放纵。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古人云“教子须知有义方,养成骄佚必生殃”。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不端行为、污言秽语,要纠正在萌芽状态,绝不能听之任之,放纵不管,否则孩子会变得自律性差,缺乏敬畏心,骄横难管,甚至走向违法犯罪,悔恨终生。
4.过严。有的父母在承继古人教育孩子“严”的方面,矫枉过正,片面地认为“严是爱宽是害”,对孩子过于严厉苛责,这同样不可取。在过严管教下成长的孩子,会逐渐变得没有自信、怯懦胆小、无主见、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差、不敢自我展示、缺乏安全感、叛逆心重,甚至离家出走,后果严重。
爱是一种能力,而爱孩子也需要学习。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呢?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体会,以供参考:
重视孩子学龄前的心理训练。一是在开发学龄前儿童早期智力方面,多给予心理的良性刺激;二是发挥语音、姿势对学习训练的作用;三是重视示范教育,当好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四是自然而适当的挫折磨练。
给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空间。一是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三是父母给孩子做好“管理自己”的榜样,培养管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引导孩子管理情绪;五是培养孩子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
做青春期孩子最亲近的榜样。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身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一些所谓的“异常”也是正常现象。父母不要着急焦虑,而应适时地加以关注和疏导。一是要帮助孩子学习了解必要的青春期生理知识,解除孩子的一些疑惑甚至困惑;二是积极引导孩子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三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友谊观”;四是正确引导孩子客观看待社会生活现象。
不主张“红脸”“黑脸”分开唱。在家庭教育方式中,常听到谁唱“红脸”、谁唱“黑脸”的说法,我个人不主张“红脸”“黑脸”分开唱。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母或同时施教者,价值观要一致。这样,教育的“方向”就是一致的,孩子目标明确,而施教者也会形成合力,相互助推,事半功倍。
以优良的家风浸润孩子,教化孩子养成优秀人格,培养锻炼孩子的出色能力。
从接触的心理咨询案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在每个重要的阶段开始之前,如果能接受至少一次可靠的心理辅导,那么他(她)一生中患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障碍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此,对孩子的父母有以下建议:
孩子上幼儿园前,接受心理辅导,让孩子离开父母怀抱就走好第一步,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融入人生的第一轮集体生活。
孩子上小学前,接受心理辅导,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纪律性”,懂得学习的“任务性”,适应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孩子上初中前,接受心理辅导,让孩子接受关于人的第二性征及青春期的特色教育,帮助孩子从身心上认识自我,减轻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平安度过青春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
孩子上高中前,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正确认知和对待青春期情感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孩子上大学以前,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培育责任感,增强自我教育和成长能力,增强对社会、人生、情感的合理认知。
孩子就业以前,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孩子提升心理能量,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正确认知并适应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事业成功与失败,以及了解相关的专业、行业前景等。
孩子结婚前,接受心理辅导,引导孩子学习如何爱,如何懂得担当,如何转变家庭角色,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如何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
孩子做父母以前,接受心理辅导,让孩子做好如何迎接新生命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学会如何面对因为孩子降生可能带来的欢乐和烦恼,如何在有孩子之后充当好“上有老下有小”角色的同时,继续营造夫妻间温馨的“二人世界”为爱情保鲜等。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教育培养好孩子,不仅关系国民整体素质提升,也关系社会和谐家庭兴旺,更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作为父母、祖父母或者孩子的其他施教者、监护人,如何正确爱孩子,如何潜移默化教育孩子,这既是养育孩子的课题,也是父母必须承担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每一位父母或施教者都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9期
投稿邮箱: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