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育率持续下跌,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总和生育率在1.6以下的状态已持续30多年。
总和生育率原本是人口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每个女性在育龄期间所生育的子女的平均数”,如果总和生育率超过2.07,则人口增长,如果低于2.07,则人口减少。
生育率持续降低,少子化的现象得到政府和人口专家的关注,随即出台了许多提升生育率的对策,但是少子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改变。
2018年,日本的出生人口为91.8万人,死亡人口为136.2万人,两者相减,人口约减少了44.4万人。
2019年,人口减少51.2万人,可见人口减少正在加速发展。
按照这样的趋势,2019年出生的孩子,成长到到30岁的育龄期时,出生人数将会下降至60万人左右。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了?
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人们的婚育观?
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对策,给同为东亚国家的我们哪些启示?
《低生育陷阱》专门研究了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前世今生,并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局的方法。
山田昌弘|译林出版社
作者山田昌弘发现,结婚、生子是“改变生活状况的大事”,既有可能让生活水准向更高的方向变化,也有可能让生活跌落至更差的情况。
“不想从当前生活水准跌至更差”的心理,是让年轻人不愿意生子、甚至不愿意与异性交往的根本原因。
山田昌弘是一位社会学教授,面对每一届学生,他都会做一项问卷调查:你希望与什么样的人交往。
在得到的回答中,占比最多的是“谈话投机的人”。
其中,男生比较喜欢与“可爱的人”交往,女生则比较喜欢与“温柔体贴的人”交往。
调研中的一个回答让他深思,有学生反馈,妈妈叮嘱自己“不能与借助学贷款的人交往”,“因为婚后还要忙着还助学贷款,两个人会过得十分辛苦”。
他把这件事讲给一位记者,没想到,这位记者就有同样的经历。
他有一个计划结婚的女朋友,两人都借了助学贷款,他们商定在还完贷款之后再考虑结婚。
另外一个调研问题是:你希望和年收入多少的人结婚?
山田昌弘采访了一位30多岁、与父母同住的未婚女性。
她回答说,希望对方年收入在1000万日元以上。
她解释道:“作为家庭主妇的妈妈培养了我,让我接受了正规的钢琴训练,甚至送我上了音乐大学。我希望将来也能有那么多钱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虽然学过钢琴,但她并没有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而是作为一名非正式员工做着一些事务性工作,年收入约为200万日元。
“能否给孩子一个比自己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是年轻人在生子之前会考虑的问题,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决定性的问题。
或许这对于如今已步入中老年的人来说是“想要的太多了”、“走一步算一步,生活没有那么多可预测的东西”、“穷有穷养,富有富养”……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一次演说中说道,“现在的孩子成年时,将是历史上第一个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父辈的世代”。
如今他们长大了,发现自己很难像父辈一样忍受艰苦的生活,为孩子付出一切,这种不安成为很多年轻人在育儿方面的最大障碍。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了一个父母为了孩子的“起跑线”拼尽全力的故事。
拉吉和妻子米塔是一对白手起家的服装店老板,两人都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会英语。
在印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被视为精英的“标配”。
幼儿园开始招生了,排名靠前的学校,入学名额都很紧俏。
他们去参观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学校,看到走廊上悬挂的校友照片,不禁幻想女儿长大之后也能和这些政商大亨们一样,光鲜靓丽,就下决心要让孩子到这里读书。
可是这所学校只招收三公里以内的学生,夫妻俩当机立断,立刻在附近的富人区买了房。
然而在富人区的精英眼里,这对夫妻只是有钱没品位的暴发户,而且学校还要考察父母的职业和资格,认为服装店老板会忙于生意,没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这样,女儿依然没能被学校录取。
这个故事取材于印度发生的一则真实新闻。
当地一所学校,只接收父母是工程师、医生或者拥有MBA学位的孩子,一位父亲因为自己的职业资格不够,导致女儿在申请学校时被拒了。
这位父亲不甘心,又报名参加了MBA课程。
“所有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样的愿望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育儿压力。
这种压力不止是在经济条件上,更体现在父母的精力分配、父母自身的学习能力等等细节方面。
对于看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来说,光是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经耗尽了十分力气,如果在孩子上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感到力有不逮。
在日本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属于“中上”或“上”的比例,按年龄层来看的话,18到29岁占比最高;而回答自己属于“中下”或“下”的比例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高,在60多岁和70多岁的人中这一比例最高。
作者分析,18到29岁的年轻人有着稳定的收入,一部分已经结婚或者独立,能够支配自己的收入;一部分低收入的单身年轻人很多是和父母同住,少了许多日常开销,也能过上“中上”的生活。
他们经常在现实中看到“从中流生活跌落下来的中老年人”,受困于日本经济持续性的不景气,曾经实行“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开始裁员,许多即将退休的人面对失业危机。
为了将来不陷入这样的困局,年轻人对结婚和生子变得也更加慎重了。
山田昌弘谈到,要想让少子化对策奏效,那么就需要让年轻人消除“从中流跌落的不安”。
具体来说,就是让年轻人有一种“确信”:相信即便生育孩子,也能够一生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
图片 | 视觉中国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