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北大人,你也喜欢月亮吗?
我想送你一轮月亮
在傍晚将近的三角地
化作跃入蓝天的一滴恬淡水痕
在摇曳起舞于夜色下的芦苇丛的注视中
揉碎成一池涟漪
在静园每年如约而至的歌声中
透过影子用紫藤献礼
生活是朵漂浮不定的云
愁绪是天上一闪一闪数不尽的星
人们常说月色如水
唯有月亮恒久、包容、静谧
在每一个能借来月光的角落
将关于月亮的浪漫、温暖、忧郁、甜蜜
乃至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的无名心绪
用月亮的信封、月亮的邮票、月亮的戳印
通过时间的邮递员
交给此刻或二十年后的自己
你从月亮的纹路里
轻声念出来自远方或过去的信
月亮是湖中一泓水
未名湖是燕园一掬月
月亮挂在博雅塔尖
是否也倒映在此刻的你的心里?
湖心岛的秋叶将月色叠成湖面的诗行
你的秋思是否也曾是湖中一滴?
或在此刻交付月光
越过千里万里重回燕园的怀抱里?
月是平凡生活中最美的诗意
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北大人,他喜欢吃汉堡、喝可乐,喜欢从夜里“偷时间”,深夜是他工作的黄金时段,经常夜里两点下楼在园子里赏月。他的名片上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就是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
1938年刚刚考入西南联大的许渊冲在日记中兴奋地写下:“今夜月很亮,喝了两杯酒,带着三分醉,走到草场上,看着半圆月,忆起往事,更是心醉神迷。”月也杯中,人也杯中。清辉之下,是他对美的永恒追求。
2017年中秋夜,出门赏月的许渊冲右腿不小心摔成骨折,此后便告别了他最爱的自行车。回忆起那晚的月色,许渊冲感叹,要不是为了走这美的路,就不会摔跤了。可再到柔和月夜,旁人问他为什么喜欢看月亮,他却又激动道:“嘿,月亮美呀!人生就是追求美呀,必须要看,不看怎么能翻得出《静夜思》呢?”
从联大少年到翻译大家,朦胧月色的美好,始终令许渊冲沉醉不已。
静夜思 Thoughts on a Silent Night
床前明月光,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疑是地上霜。
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
举头望明月,
Eyes raise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低头思故乡。
Head bent,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翻译《静夜思》(2006年版)
2013年,宗立冬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他没有回到红瓦碧树、碧海蓝天的家乡青岛,离开了繁荣热闹、待遇优渥的北京,毅然决然来到贺兰巍峨、黄河奔涌的宁夏,成为宁夏第一批定向选调生。他说自己选择了“一个充满诗意、惊险刺激又大有可为的新世界”。
曾在中秋佳节,挥着杨树枝条,在四边皆是熊熊烈火的玉米田里扑火。烈焰灼汗,浓烟惹泪,胶鞋烧漏,满面尘灰。宗立冬抬头一望,有朗朗苍穹中孤悬的一轮皎洁明月作陪,不由心生宁静,遥寄初心。
月是故乡明
从离开故乡到去济南上小学、中学,再到去北京上大学,去德国留学,再到返回祖国执教北京大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季羡林总是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过。
刚到德国哥廷根不久的一天,他便在日记里写道:“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想得不能忍耐。”他后来在《月是故乡明》一篇散文中,用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看到的月亮,同故乡的月亮做了比较,他说:“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月是思念的眼
2017年中秋节那天,我的手机上显示了樊锦诗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她说:“今天是中秋,我一个人在九层楼下散步,今天莫高窟的月亮非常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现在非常想念你……”
当时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往外涌,我知道今天是彭金章先生离开的第一个中秋节,痛失爱人的樊老师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我拨通了她的电话,听到了九层楼夜晚的风声,风中传来她疲惫的令人心疼的声音,她说自己在整理彭老师的遗物,还找出了一些供我参考的研究材料和关于敦煌学的书,准备打包整理好寄给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顾春芳)
我给在老家的奶奶打电话说:
我现在正在看月亮,
你也看月亮,
这样,我们的目光就会在月亮上相遇了。(思念奶奶的灿然)
在本科蹭课时,我偶然了听到杨立华老师的“四书精读”课,完全改变了我对传统文本的僵化印象,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完全被带动起来去反思和感受自身。有一年过中秋节,我本来已经不准备回家了。杨老师那堂课讲孟子,君子有三乐,其中一乐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那节课下课之后,我立马就改了主意,推掉所有的事情,买了张车票,临时跳上车回家和家里人过节。(哲学系2015级硕士校友 佟欣妍)
月是满载回忆的船
在北大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夜,我们去了未名湖,并且男生女生不约而同都拥到了湖边。是因为最后一年在北大过中秋了吗?是想借这个机会再一次仔细看看未名湖?那一次,记得好些北京同学都没有回家,湖岸上、山坡上密密地坐满了人,有的带了啤酒月饼什么的摊在地上,有的拉琴唱歌搞联欢,还有的干脆找块平坦地方开了录音机跳舞。满湖的笑语人声,不记得未名湖什么时候有这么热闹过。
七点钟的时候,月亮从高高的水塔背后升起来了,好大好圆,那么清丽那么温柔。刹那间湖边所有的人都被月光照亮,彼此的眉眼看得清晰明朗。湖水静得如凝固的水银,映出同一轮美丽的月亮。柳树松树杉树肃穆不动,湖中的石舫白得有些碍眼,山坡背后隐隐望得见图书馆的巨大身影,每一个窗口亮着的灯光此刻竟如萤火虫一般微弱!
忽然就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清华的荷塘是娇小幽静的,而未名湖却是这般雍容阔大。倘若先生还在世,他该怎样写中秋夜的未名湖呢?(1977级中文系校友 黄蓓佳)
中秋对我总是最有意义。和Michael第一次牵手,就是在北京大学,在1987年的中秋之夜。我一直记得那天月亮的方位和月光下远方一直呼啸而过的火车,我认为那是见过的最大的月亮。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生的基调就这么定了。其后,有20年的中秋我都是和Michael在一起,而我们的Hank也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地球物理系1986级校友 方晓蕊)
中秋那天,和她一起坐在湖心岛的岸边,看着满月慢慢升起,照亮塔上“神兽”们的轮廓,与亮灯的博雅塔相映成趣。愿新的一年感动与浪漫常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级本科校友 朱成轩)
2023年6月的期末季,我在理教412一个人复习,傍晚的阳光打在逸夫楼的西面,暖暖的阳光打在泛黄的白色瓷砖上,尚且还湛蓝的天空上月亮已经展露身影,此番美景让压抑且闷热的期末季多了些许清爽和美丽。(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 韩衍宇)
逐渐转凉的天气和变得漫长的黑夜才刚刚让我意识到这个夏天结束了。去年秋天错失了关于这里的回忆,一晃又一秋,开始期待这里熟悉亲切的琥珀色的秋实。夏天的最后似乎并不算圆满,那就让它封存在最后的炙热中吧。
Let’s end here, but there’s so much to look forward to in the autumn.(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 刘潇阳)
共赏一轮明月
2018年中秋节那天,哥本哈根的月亮很圆,像一块洒满桂花的糖饼。谢天屹在哥本哈根和外国朋友们一起做月饼、品黄山毛峰、听中国音乐、在月亮下分享中秋故事。“我们看到的,和远方家人看到的,和古代诗人看到的,都是同一轮月亮。”谢天屹在赏月的时候同外国朋友讲述中国文化里月亮的含义,“我想跟他们解释《水调歌头》的意思,最后只能承认,中文的美无法翻译”。(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本科校友 谢天屹)
身处异乡,我与北大甚至不能见到同一轮月亮。但月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就像洒在燕园里一样。不知道今年的中秋,月亮会怎样装点博雅塔的檐角,会在图书馆前照亮哪位同学的身影,会被谁装进相机里与俄文楼一并珍藏?如果不能同时照见两地,那就请带着我的思念落下,在升起时和柔软的光一同洒在未名湖上。(身处异乡思念燕园的Echin)
9月24日,赶在中秋节之前,院系团学联组织了月饼制作活动。我与3位留学新生合作完成了我们的“杰作”。和面团、裹馅料、模具定型,我们一起动手制作月饼,分享彼此的故事,感受着这份来自五洲四海的团圆。活动结束,我将自己做好的月饼带到百团大战现场,和三江源的“姑舅”们一起品尝,共叙青海学子的燕园情。晚上和家人通电话,得知他们正巧收到我邮寄的勺园月饼。共赏一轮明月,家人虽远隔千里却宛如团圆。(2021级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阿诚仁)
有幸在中秋前夕去到昌平新校区参与了音乐会,新燕园最大的不同是开阔了许多,目光所及,天云山水楼人相协调,就像舞台的背景板。登上舞台的,是才艺丰富的PKUers;台下的观众,也是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PKUers。同是北大人,同感燕园情:我们来自江南塞北,走向海角天涯!(阿盛)
今日中秋,我想送你一轮月亮。
月亮是诗意,月亮是浪漫,
月亮是思念,月亮是陪伴,
月亮是我,也是每一个你。
无论你身处何地,过着怎样的生活,
月光都会洒在你身上,
月亮永远都不会消失在你心里。
拾起北大人有关月的回忆碎片
或是美 或是思念 或是际遇 亦或是感叹
抬头望
一轮月陪伴燕园无尽人儿的无数过往
何其无私而博大的月光始终指引着你我
即便走出燕园 明月又何曾是两乡呢
亲爱的校友 如果你也喜欢月亮
那不妨将你记忆中的月亮分享给我们
它可以是关于月亮
最深刻的印象和最怀念的瞬间
也可以是无关其他的纯粹美的享受
亦可以是关于月亮与人生的思索感悟
愿园子中熟悉的景物和笔触仍能慰藉此刻的你
欢迎北大人在本篇推送的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和月亮的故事
一角燕园 一笔秋思 一封来信
我们盼同你一起“天涯共此时”
策划
赵晖、李琬其
统筹、执行
赵晖、李琬其、王梓润
文案
肖怡、李琬其、罗奕琳、王梓润、赵晖
摄影
邹名之、谢昊、蔡翔宇、韩衍宇、阿诚仁、徐少峰、刘潇阳、尹书山,部分图片来源于北大官微
校对
张洪铭、叶品汉
排版
李琬其、赵晖
责编
陈韩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