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了新歌就被人追着嘲“又丑又卖不动”(大可不必如此毒辣)?
羊特意去看了一下新歌MV啥的,一整个无语住了...姐还是一贯的美式辣妹风格,俏皮可爱又性感,不懂网友骂的丑点在哪里;
早在刚出道的时候,众多棒子网友就逼她退团,原因就是“又丑又胖,怎么可以出道”。好在这姐实力够硬,一路和队员们把组合唱上了一线四代团的位置;后来个人solo,还爆出了《Maria》这样的大神单;算是用实力狠狠打了一场翻身仗。
翻看各种书籍,丑和美貌似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都属于感性审美范畴;
但美和丑又不太一样,美可以有千百种变化,不单一却也没有绝对共识的美:丑也有多种层面和变化,但比起美,很多被认为丑的东西,却好像在人们潜意识里达成过共识:看到挤压面部的搞怪形象,很多人也会笑着说“好丑啊”;
甚至看到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小众文化,大多数人也会脱口而出“太丑了”...
那人们这种对于丑的共识到底从何而来?丑这个词又是如何诞生?审丑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了又经历过什么奇葩大事件(比如延续至今的丑人节)...
丑的起源:被迫害的残疾人
原本意思并不是用来描述事物外貌的,而更多是指一种“令人感到害怕或恐惧”的观感情绪;
这种情绪是负面的、苦难的,和美好带来的享受相对立,所以随着感性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逐渐把美和丑区分出来;甚至在古希腊,丑也仅仅是代表邪恶、耻辱和缺陷;你可以说一个罪犯丑陋,但不可以说苏格拉底丑陋(苏格拉底虽然长得不OK,但睿智有学识,属于美的形象)。
真正让丑变成外貌攻击词汇,还要从18/19世纪的欧洲说起了。
虽然是那时候美与丑的界限依然摇摆不定,但很多人默认古丑文化里说的“缺陷”、“不符合常规比例”就是残疾的意思;加上托马斯.阿奎那等一批艺术家、神学家在“善恶论”里提出:“肢体不全或只有一只眼睛(或有三只眼睛,因为过和不及都有亏品德)也是丑”的理论;
本就不幸的畸形生命不仅要被贴上“丑”字,更过分的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贵族们还要靠戏弄“丑人”消遣,开展自己不道德的戏丑文化;
还有各种搞怪漫画来放大残疾人的缺陷,甚至建造解刨博物馆来展示那些“不完整的生命体”...
期间有一个驼背的英国议员William Hay提出抗议,他认为:他的身体虽然是残疾的,但这并不能反映出他的灵魂是丑陋的;但...弱小的反抗无人理会,畸形秀依然上演、对于残疾人“丑”的嘲笑仍旧进行。真正意义上令缺陷丑学彻底逆转风向,让丑文化二次进阶、拓展出新内容,还要看一战二战以后了。
丑的发展:由缺陷变为歧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多身体健全、五官正常的士兵被冷兵器、芥子气、坦克大炮毁了容、残了身体;
本就情绪低落的士兵群体,归来得不到安慰和奖励就算了,还要面临“传统缺陷丑文化”的嘲笑甚至侮辱。
奥托·迪克斯 《伤残士兵》
所以他们火速集结成了“毁容的脸(Gueules cassées)”等团体联盟,以“将尊严还给我们”的名义对人们进行道德审判,号召社会重新定义美丑;这一行动也引起了很多战后艺术家以及广告商的兴趣,这批人积极引导,企图建立新的美学世界秩序。
这一波联动,开始动摇了很多人对于“传统缺陷丑文化”的立场。一方面大家开始反思残疾和畸形是不是丑,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帮助战后毁容的士兵们修复面容。PS.期间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女整形师”——安娜·科尔曼·瓦特;安娜原本是个雕塑家,因为不忍心看到被医学界抛弃的毁容士兵,而帮他们做面具、重新雕塑面孔。战后创伤心理、毁容士兵鲜活的抗议,缺陷丑文化在冲突年代越来越站不住脚;
但人们又急需一个新的“丑文化”来发泄负面情绪...
这时候一战二战带来的世界民族迅速融合,以及纳粹民族主义美学的影响,就把“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推向了风口浪尖。人们开始认为和自己不一样、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和物就是丑陋的,并会在权力的引导下刻意丑化;比如肤色人种的不一样、文化习俗的不一样...在眼里就是丑陋、是糟粕。甚至到20 世纪30年代晚期,两位心理学家在美国南部,让孩子们在白人洋娃娃和黑人洋娃娃之间进行选择评价。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白人洋娃娃更“好看”、更“干净”,黑人洋娃娃更“不好”、更“丑”,更“脏”...更别提19世纪的好莱坞电影还在用刻板印象的“傅满洲”来丑化亚洲人;
亚洲地区也“积极反击”,称白人是“洋鬼子”“大白猪”。
除了外貌的不同带来的歧视丑化,很多文化也被冠上“丑的”符号。
印象画派和抽象画派等风格,前期都会被视为是负面的丑陋:甚至于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蓝色裸体》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展览时,被人人骂丑、当众烧毁。摇滚和爵士被视为是害人的“丑音乐”、嬉皮士朋克被称为“丑人文化”...这一时期的丑文化,更像是对不同进行刻意丑化,把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和审美的东西强行划分在丑的行列里。但在和平年代里出现了更多反抗者,他们尝试打破这种强行定义美丑的主流文化:摘下普罗大众的有色眼镜,缓冲美丑的绝对对立!
审丑风潮:挑战对立的美丑主流
高速发展的和平年代,世界文化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交流;
审美多元,很多“丑东西”一跃成为新潮流,也少了人种和民族方向的歧视丑化。
比如先前被认为是缺陷丑的雀斑、白化病和...逐渐成为了新的流行符号;
以往被欧美拿来歧视、丑化亚洲人外貌的吊眼细眉,摇身一变成了欧美近几年的整形新趋势;
审美包容了,但丑却成了外貌攻击的专属词汇,反复出现在每一次网暴里!很多人潜意识里,丑就是用来形容脸的,形容自己不喜欢、不接受的脸。
他们歌颂不被主流接受的“丑”,反抗美丑对立的绝对化语境。
国际反网暴组织说丑是四个词的缩写:独一无二(Unique)、天赋才华(Gifted)、可爱无比(Loveable)、你(You)!作曲家查尔斯帕里认为“没有丑,社会和艺术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意大利的Piobbico小镇还在举办着一年一度的丑人节: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丑人”相聚在这里,庆祝“丑陋”、选出“年度最佳丑人”。因为生病,所以面部表情失控
主办方是世界丑人协会,他们在全球设立了25个分会,共计3W名会员,他们坚信一句话“一个人就是他,而不是他的长相”;
协会标语也极尽嘲讽又充满了对“不正确审美”的反抗:
对啊!丑这个词诞生之初也不是为了形容人的外貌,在哲学语境里丑更代表恶,而不是谁的脸;
还记得2007年的丽兹·维拉斯奎兹嘛?那个因为生病导致外貌变化,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她曾经对那些让她去S的网友提出过疑问:“丑”是否更适合那些谩骂他人的人”?
“你身上最丑陋的不是你的鼻子,也不是你的脚趾,而是你的大脑”
毕竟历代美学家对于丑的定义都归结在“不完善(中世纪美学),不成比例(古希腊美学),不成功(直觉主义美学),阻碍人类美好生活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和丑的对立,更多是精神内在;如果单论外貌皮囊,美丑可以转换并不对立!也就是说只有恶才是美绝对意义上的对立,是真的丑,而长相不是!也许真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的那样:“人讨厌什么?毫无疑问:讨厌他自己类型的黄昏。”
✨新氧优享行程单✨
姐妹们!attention!
超声炮、钻石超塑、美修斯、娃娃针
红包价倒计时3天!
戳下面二维码加变美顾问
1V1看脸咨询,方案设计👍
点赞,容貌攻击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