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守住朝鲜半岛!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守住朝鲜半岛
文字:李团长
校稿:朝乾 / 编辑:蛾
在中国和朝鲜的界河——鸭绿江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这首歌在七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传唱于鸭绿江两岸,“跨过鸭绿江”也是一代中国人对这条河的最大记忆点。
如今,鸭绿江畔宁静祥和
(图:图虫创意)▼
当年参加这场战争的中国年轻人,普遍只有20-30岁,也就是当年的20后、30后,70年过去了,他们已成耄耋老者,那段回忆,也似鸭绿江水,缓缓地流逝,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显得遥远而陌生。
但鸭绿江还在,历史还在,70年尚不遥远,那些面孔并不陌生。应该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一代人。
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塔,铭记过往
(图:图虫创意)▼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可能无法想象派遣几十万志愿军远赴异国,与当时世界工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作战,到底是为了什么?背后承受了多么巨大的压力与牺牲?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以气胜钢”?
看了今年国庆档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你也许会得到答案。作为志愿军的后代,笔者是带着敬意、眼含热泪看完的。我想,在今天享受着和平的你我,都不可能不受触动。那代人的故事,这场立国之战,应该被我们这代人铭记并传承。
最艰难的决定
抗美援朝,到底为何而战?这个答案对于很多人都是模糊的,当在电影里看到具象呈现的时候,这种震撼大大区别于文字史料。
《志愿军:雄兵出击》开篇,就是围绕究竟是否出兵朝鲜的讨论。电影借一位归国的军工专家吴本正(朱亚文饰演)之口,道出了两国令人绝望的工业实力差距:
“今年(1950年)钢产量,中国至多60万吨,美国绝不会低于8500万吨;发电量是46亿度对比3340亿度,原油的中国年产量是20万吨而美国是2亿6000万吨”。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军事装备层面,1949年的解放军尚属于一支轻步兵军队,炮兵、装甲兵、海军、空军等高技术兵器无论是质和量都与美军相差甚远。美军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及一个机械化师),拥有各种类型、口径的火炮约1500门,而志愿军一个军只有36门。坦克、自行火炮、战机、军舰等技术兵器,志愿军入朝初期则完全没有。
更何况彼时美国还拥有核武器,而中国则没有,二战时美军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的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还历历在目。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说,就像一个小孩要去挑战拳击冠军。
《志愿军:雄兵出击》预告片截图▼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主席的台词可谓振聋发聩:“现在炸弹已经扔在东北了,下一个会不会是北京?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还能安居乐业过日子吗”。如果不出兵朝鲜,“联合国军”就会一路将战火燃至鸭绿江畔,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新中国恢复国内经济、发展重工业的计划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国内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世代中国人的幸福安稳,尽管这一仗会付出极大代价,但一岁的新中国,不得不战。1950年10月8日,东北边防军正式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志愿军:雄兵出击》预告片截图▼
这一部分笔者最感动的是电影中毛岸英烈士主动请缨,与彭德怀司令一同前往朝鲜的情节:作为主席的儿子,他与千千万万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儿子一起前往朝鲜一样,最终长眠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正是他们这代人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万家团圆。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一个小插曲
志愿军刚刚入朝、发起第一次战役前,还有一个在战争史上都非常罕见的小插曲,那就是一支军队的主帅,居然比麾下的部队更早进入战场。《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还原了这一剧情:
志司决定于1950年10月19日夜,开始渡过鸭绿江,向朝鲜前线进发。为了尽早掌握战场态势、与朝鲜方面取得联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仅带着一名参谋、几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一行人乘坐两辆汽车冒险进入朝鲜。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进入朝鲜境内后,彭德怀发现朝鲜局势极其混乱:沿途向北撤退的人民军部队、逃难的朝鲜百姓拥挤路面,志司的两辆汽车宛如逆水行舟一般艰难地向南行驶,甚至还与向北进攻的南朝鲜军队擦身而过,电影将此处的气氛烘托得十分紧张,让人好像身临其境穿越到了那片战场。
《志愿军:雄兵出击》预告片截图▼
此时另一台载着电台的卡车又失散不知去向,导致彭司令无法通过电台与外界联系。直到21日上午,在混乱中辗转多地,他才终于见到了朝鲜领导人。
《志愿军:雄兵出击》预告片截图▼
万岁军的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涌现众多英雄事迹,你可能听过“万岁军”的名号,但这个称号的由来却鲜少被提及,而这就是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里最让我热血沸腾的部分。
作为志愿军中的王牌部队,38军在第一次战役中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延误了战机,导致敌军成功南逃。战后总结会上,彭德怀司令员怒骂38军军长梁兴初“不是虎将是鼠将”。
为此38军全军知耻而后勇,最终在第二次战役的三所里、松骨峰打出了“万岁军”的荣誉。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电影中,38军113师在师长江潮(黄晓明饰演)的率领下,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迹:十四小时行军达70多公里,创造了人类步兵行军速度的纪录。113师于28日早8时到达三所里地区,铁脚板跑过了汽车轮,比美第9军早到了5分钟。并且在“联合国军”优势火力、空中优势下坚守阵地,切断了第9军南逃的路线。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松骨峰,在当时的朝鲜只是一座并不出名的小山,但随后在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战斗,还有一篇文章,让这里被全中国的同胞们所知晓。
电影中着重刻画的英雄3连指战员,正是来自第38军112师335团一营。该连在松骨峰北侧高地阻击美军优势兵力,打退敌人五次进攻,战斗结束后全连仅剩7人。
电影在刻画基层指战员群体时,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脸谱化设计,而是将这些基层指战员塑造成为了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非常年轻,残酷的战斗之余,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仿佛就如同普通的年轻人。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作家魏巍在参观松骨峰战场后,写下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电影最高潮的部分,正是描写在电影前半部分还有说有笑的年轻战士们,为了坚守松骨峰阵地,最终天各一方。
“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涌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节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相信看到这一幕,很多观众都会控制不住潸然泪下。松骨峰战斗结束后, 画面中赫然出现了一颗傲然挺立的青松。尽管这是电影的艺术加工,在惨烈的轰炸下,可能不会有这么一棵树还完好无损,但看见那棵松树,我们就像看见了千千万万从未倒下的战士。
“有我在,他们就过不去!”这句台词是坚守松骨峰的3连指战员们的动员誓言,他们最后也用生命捍卫了这句话。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彭德怀司令员在嘉奖令电报末尾,亲自写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自此志愿军第38军,原来的东北野战军王牌部队第1纵队,就有了“万岁军”的荣誉称号。
电影在战斗情节中,还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了朝鲜战场之外的外交战线。伍修权将军率领代表团前往联合国,第一次在国际发出新中国的声音。饰演伍修权的张颂文,还原了将军在控诉美国侵略行径时的“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动人心魄。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为了拍好这场戏,剧组甚至1:1还原了当时的联合国会场,坐在影院如临战场,一座没有销烟的战场。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远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外交团,与太平洋另一边朝鲜半岛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一样,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和平生活,都在不遗余力地奋战。透过大银幕,那代人的精神力量,击中了历史长河这一头的我,怎么能不落泪。
【今日福利】
局长发福利啦!~截止9月30号18:00,局长将随机挑选留言区的15位粉丝,每人赠送1张《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票!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