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到终端销售,一杯牛奶要做到零碳,需要走很长的路
文 | 特约撰稿人 辛晓彤
编辑 | 余乐
当苗条主义者还在追捧“零糖零脂”的时候,环保主义者已经在追求“零碳”了。继零碳出行、零碳时尚、零碳婚礼等“新概念”出现之后,零碳食品也成了消费者和品牌方竞相探索的对象。2022年,伊利在业界第一个推出了零碳牛奶、零碳冰激凌等五款产品,价格比同类产品略贵。每一款产品上都标注了对“碳中和”的贡献,例如伊利零碳牛奶“金典A2β-酪蛋白有机纯牛奶”显示:每一提产品中和了约7.7千克碳排放量,相当于一棵树一年的碳吸收值。此后雀巢也在中国市场推出了 “零碳奶粉”,并表示每罐奶粉可以抵消14.2千克碳排放。伊利和雀巢之外,目前还没有其他乳企推出零碳产品,不过伊利的零碳牛奶也尚未公开各个环节的碳足迹抵消细节,消费者只能通过伊利整体的减碳改造推想零碳牛奶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在好奇的同时不免有些疑虑——中和碳排放量是如何做到的?零碳牛奶是如何生产的?是真环保还是商业噱头?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零碳”,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碳排放降到最低,剩下那些无可避免的碳排放,则用其他方式抵消,例如自然植被种植或其他固碳项目。一杯牛奶要做到零碳,需要走很长的链条,因为乳制品行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到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涉及碳排放。无论是上游牧场奶源的生产运输、中游工厂的加工制造,还是下游的产品包装、物流、废弃物回收等等,都需要用不同手段减碳。伊利是国内最早踏上低碳之路的企业之一,根据伊利发布的《零碳未来计划》和《零碳未来计划路线图》,这家公司已经在2012年实现碳达峰,并计划于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本文就以伊利为例,一探乳品行业碳中和的虚实。伊利“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项目”生产车间。图/视觉中国为了完成碳中和计划,伊利成立了碳中和委员会,对碳中和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明确工作内容。委员会设置主任/副主任-执行办公室-各事业部及职能部门三级管理模式,委员会主任由董事长潘刚担任。委员会的首要工作是对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对各个环节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就是“碳足迹”进行计算和评估。依照结果,委员会建立起了量化目标:以降低碳排放量为一级目标,以降低综合能耗及水、电、气、汽、冷等使用为二、三级目标。
资料来源:伊利《2022可持续发展报告》 制图:于宗文
围绕既定目标,伊利做了一系列节能降碳改造。从2013年开始的工厂锅炉“煤改气”每年减排约5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通用单位中所有其他温室气体)。此外,伊利还增加了“绿电”的使用。所谓“绿电”即区别于火力发电等对环境冲击影响较大的发电方式,在国内主要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趋近于零。2022年,伊利使用绿电77兆瓦时,绿电使用比例达到6.5%。根据伊利《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综合来看,2022年,伊利开展各类节能项目1049项,共计节约用电7083万度,回收沼气98万立方米,节约天然气287万立方米、蒸汽5.5万吨、标煤1.77万吨,减少碳排放6万吨。除了自我规范,企业更重要的责任是带动行业共同减碳。伊利对供应商开展了碳摸底工作,制定针对性的减碳目标,对达成目标的供应商匹配激励机制,例如增加合作份额、优先参与新品等,并定期培训,引导供应商实现低碳转型。碳足迹的排查以及规范的建立,为碳中和目标的达成搭建好了机制,使得产品可以从源头开始,步步减碳,直到进入市场。
夏日清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牧场,太阳刚刚升起,装满日粮的车子就已经匆匆往牛棚驶过,奶牛们开始享用早餐。牧场负责人介绍,奶牛每天什么时间喂食、一次喂多少,都有详细的计划和引导。日粮的主要原料来自周围草原的紫花苜蓿、燕麦,饲料中含有促消化的添加剂,以此来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奶牛消化道疾病的风险,同时减少奶牛对二氧化碳的“制造”。提起节能减碳,很多人都会想到重工业。但实际上,畜牧业才是碳排放大户。据2014年伊普索莫利调查机构(Ipsos MORI)进行的多国调查的结果:畜牧业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比例接近15%,超过了全球所有汽车、卡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总排放量,也超过了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排放总量。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在报告《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中指出,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元凶之一。食草反刍动物的肠道发酵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全球各地的奶牛每年会产生超过1.5亿吨的甲烷,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比尔·盖茨的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已有的解决方案和尚需的技术突破》中提出,假如全球养殖的牛组成一个国家,它们将在所有国家碳排放中名列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比世界上所有使用燃油的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和还高。因此,通过各种技术降低奶牛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是每一家乳业集团都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全球大型乳企品牌普遍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互相反哺、增产降碳的模式:在牧场周围种植奶牛饲料植物,一边靠广泛植被固碳,解决草场沙化;一边通过种植的精选饲料帮助奶牛消化、减少奶牛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来减碳。奶牛排泄的粪污循环利用,成为饲草的天然养料。这种方式被伊利称为“种养一体化”。截至2022年底,伊利“种养一体化”项目已经覆盖了近300座合作牧场。阿鲁科尔沁旗草原选择种植紫花苜蓿和燕麦。截至2022年底,草原核心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2008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95%以上,降雨也明显增多。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山东。青岛绿草源牧场分析当地土地成分,选择玉米、小麦、旱稻、花生秧作为饲料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从几百亩扩大到2300亩。牧场场长高冠俊表示,牧场自主种植饲料,每公斤奶的饲料成本从原来的2.2元降到现在的1.9元;使用牛粪作为有机肥,每年的肥料钱也能节省20多万元,算下来年营收多了100多万元。伊利也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农业食品领域的企业案例入选《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这是第一份由联合国机构发布的全面指导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报告。
上游牧场可以通过扩大草场面积固碳,中游工厂则通过科技化、数字化手段减碳,“零碳工厂”也应运而生。“零碳工厂”是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净零排放”。源头上,零碳工厂采用清洁能源系统。以伊利第四家零碳工厂——浙江伊利乳业有限公司为例: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用能基本为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022年底,工厂建设完成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电力自发自用,余电上网。“零碳工厂”需要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因此,“自动化程度高”是零碳工厂的主要特点。浙江伊利乳业的负责人表示,工厂通过科技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率。第五家零碳工厂——长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节能项目减排。工厂从2014年起开始碳排查,通过强化能源管理、淘汰高耗能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展节能技改等工作,减排温室气体。例如,热泵系统项目通过回收制冷废热,减少工厂天然气使用,可以每年减少碳排782.41吨;开展车间闪蒸蒸汽(当一定压力下的热凝结水或锅炉水被降压,部分水会二次蒸发,所得到的蒸汽即为闪蒸蒸汽)回收改造项目,对闪蒸蒸汽热量进行回收,每年减少碳排267.98吨。工厂全年共计减少1050.39吨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了5.67万棵树。除了五家零碳工厂,截至2022年底,伊利共有31家分公司、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家标准显示:绿色工厂是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从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来看,全国共有874家绿色工厂,伊利占到了3.5%。2022年4月,伊利和4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组成行业首个“零碳联盟”。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表示:“乳业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进程离不开全球合作。”
下游:产品全链减碳,引领绿色消费
上游和中游承载着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下游则是面向市场、走近消费者的关键一步。这个环节中,运输、包装、废料回收产生的碳排放,同样需要被削减。在物流减碳领域,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对象。运输工具的减碳包括提高“国五车”和铁路运输的比重——2022年伊利减少使用4900台车辆;运输线路减碳则是尽量缩短路程——伊利优化了物流网络,减少运输总里程172万公里。此外还有一些细节的改进,例如优化工作流程,降低车辆的等待时间,减少汽车原地发动带来的碳排放等。再就是伊利全程采用无纸化操作,减少纸张能耗。在产品包装方面,伊利启用了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同时研发新材料,替代传统的碳排放量高的PVC材质。2021年,伊利在金典产品中推出了国内首款甘蔗瓶盖产品。甘蔗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同时可通过现有的回收系统再次利用。2023年1月,金典上市0铝箔无菌砖包装。这种包装复合结构采用的原材料趋向于单一材质化,更易于回收材质分离,提高包装循环利用率。以2019年为基准,2022年伊利在包装材料上节约用纸和塑料分别是1.4万多吨和4000多吨,其中包装箱100%来自回收的废纸浆。废弃物管理方面,伊利加强对各类废弃物进行分类管理,对危险废弃物、一般固体废弃物、污泥等进行处置、贮存、转移建立台账,跟踪并实时记录。2022年,伊利共产生一般固体废物8.29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3万吨;通过污泥减量化项目,年度减少污泥2.1万吨;推动27套污水处理系统完成生物膜法转换,其中25套系统实现污泥零化运行,节约收益达645万元。总体来说,上中下游哪个环节做的不到位,都会影响零碳牛奶的诞生。这个就目前来看颇为“极致”的产品,在未来“碳中和”的世界,或许只是作为一种“标准”而存在。
责编 | 肖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