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银行
每个写字者,都应为我们的后代多存一点“钱”,而不是透支它。
各位好,昨天稿债比较多,竟然一口气写了四篇稿子,已发的除了《迷笛音乐“劫”——这样的“前现代人”,在你身边还有多少?》,还有百家号上写的这篇:
本来晚上想要休息一下,结果莫名遇到一些不学无术的喷子,实在觉得又客气又可笑,就写了这篇《连“大一统”和“统一”的区别都分不清?就这水平,也好意思冒充“爱国”?》。给这帮连中文都不用心学,现代意义的“统一”和古代的“大一统”区别都没有辩清,一张嘴就玷污祖国语言,却好意思大言不惭说自己“爱国”的家伙,普及了一点常识。想看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图片移步:
当然,我写完之后,我也觉得这篇文章其实有点不值——追咬我的,是当今互联网上最臭不可闻、不可理喻的一帮人,跟他们较劲,属于炸粪坑行为。癞蛤蟆扑在脚背上那个感觉,以后能绕着走就是了。
当然这帮人现在越发的四处乱咬人,实在是无法可想。
不过文章写完之后,还是有了一点稍有价值的思考,简单写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觉得语言这东西,其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银行”,你看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们,是花了好大一番力气,才帮我们的民族完成了与世界思想的对接的。像他们最终扬弃了古代的“大一统”,而创造了现代概念的“统一”一词一样。还有很多类似的词汇,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从无到有的:
比如“演化”、比如“民权”、比如“责任”、比如“义务”、比如"民主"与“科学”,比如“公平”与“正义”,更比如“爱国”。
这些词,在古代社会要么不存在,要么不是现代这个意思。正是近代历史上那番语词的再造,重塑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这个古老的国度能够走向现代。
让我们感谢那些为此作出贡献的人,比如严复,比如梁启超,比如鲁迅。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银行中所存有的一大笔款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所有讨论与思考,都在使用这笔预先存下的存款,让我们学会珍惜它们。明白任何对这些语词的恶意混淆,都是对这笔存款的透支。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理解,这个过程其实并没有进行彻底。其实在今天的中文讨论中,依然有大量的语词是极易混淆,甚至压根就没有被分清的。
比如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
比如国家(state)与国家(nation),
比如民族(nation)与民族(race),
还有各种其实意思迥然不同的“法”——Law、rule、regulation、code、act、constitution……
这些词汇,在很多外文当中是迥然不同的,但一到了中文语境的讨论时,就经常容易被混淆(甚至有人总是恶意混淆它们),以煽动情绪,以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与误解。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汉语,这个民族的“精神银行”中,有一些项目上的“存款”,依然是不足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名言:“即当了奴隶,人们只要牢牢把握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抓住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话说得有点过于用力了,我还是觉得我的那个比喻更温和贴切——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银行。存款越多,这个民族的思维力就越强劲,精神就越富足。而存款越少,思维力也就越孱弱,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就越匮乏。
有念及此,一个执笔打算好好写文章,而不是骗流量的人,岂可不自勉之?
我们这些“文科生”,或者更确切的说,文科工作者。虽然有些人把我们看的一文不值,但其实我们于国家于民族的使命重大。那就是像前人一样,无惧小人和构陷者们的干扰、胁迫,为我们的后代补足这部分存款。
这是我们这些写作者、思想者的使命。或者,把调门再拔一点,说它是民族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不为过。
所以鲁迅先生说的也对,诺文奖这种东西,不得也许比得了更好。
但真正将写文章作为事业的人怎可不勇敢,不努力。
我愿为此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因为这份信念,他人构陷我,辱骂我,我不会以同样的东西回应之,因为这种东西,玷污了我们的文字,于我,这就是最大的不自爱与不爱国。
而我也愿继续写作、继续思考、继续勇敢。
但这几天,类似的骂战,恕我不再参与了,一方面,写这样的辨析文虽也讲出了一番道理,但确实以珠玉投泥淖,反给别有用心者当吃人血馒头的素材,太不值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父病了,刚做完手术,我虽因为工作不能回家,但也不想太让他为我上火担心。就写些别的,图个安静好了。
就这样,黄金周结束我可能会再回趟家,探望一下家人。
所以,就向大家请假了,放一首艺术家的生涯吧,长假结束了,祝您晚安。休息好,明天好好上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