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打开新局面 重庆银行上半年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近日,长江经济带首家“A+H”上市城商行——重庆银行(601963.SH;1963.HK)以“视频录播+文字互动”形式召开了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
1-6月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9.75亿元,同比增长3.07%;实现净利润30.52亿元,同比增长5.36%。截至2023年6月末,重庆银行资产总额为7270.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8%,经营规模、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我国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向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包括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金融中心、重庆“336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得重庆银行发展面临多重红利。
在此背景下,重庆银行深度融入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通过不断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持续优化重点领域及产业投放,科学开展规划,坚决筑牢风控防线,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号工程”牵引重庆银行强化区域辐射力
作为中国西部率先“A+H”上市城商行,重庆银行进一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生态宜居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超700亿元。其中向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客户提供信贷支持近250亿元。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重庆着力打造的三大万亿级产业之一,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重庆银行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化行业研究,与上千户企业开展对接工作。在重庆市两江新区、四川省宜宾市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区域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向上百户企业推介金融产品,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项目建设。
在西部地区,重庆银行的辐射能力持续增强。上半年该行服务区域内航空零部件、智能产业园区、锂电池产业链领域的多个重大项目。围绕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和川陕黔三省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向2500余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超500亿元。通过深耕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一市三省”零售市场,6月末重庆银行个人存款金额达到1890.04亿元、较年初增长13.03%。
结合半年报数据,重庆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储蓄存款占比持续提升,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贷款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提升至52.04%,较上年末上升0.55个百分点;存款总额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达到60.34%,其中,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6.54%,较上年末提升2.84个百分点。
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重庆银行不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坚决筑牢风险底线。至2023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21%,继续保持同业较好水平。
西部金融中心起势彰显地方金融“主力军”担当
2023年以来,重庆启动实施“智融惠畅”工程,系统谋划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8月30日,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助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金融系统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央地共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官方媒体评价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打开新局面。
面对重大发展机遇,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力军”的重庆银行今年以来也在金融服务创新升级、金融科技等领域持续拓展。
上半年,重庆银行成功获批备案开展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成为全市率先获批该试点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以此为契机,重庆银行将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加强便利化政策宣传推广,积极推进便利化试点增量扩面,不断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
今年2月,重庆银行首笔代客泰铢结算业务成功落地;5月,重庆银行落地新加坡币远期业务。下一步,重庆银行将持续围绕陆海新通道建设,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通过新加坡币、泰铢等币种的“陆海新通道汇率避险产品”为更多企业“出海”陆海新通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重庆银行还持续夯实强化金融科技,为进一步开拓服务边界、提升服务质效打下基础。
今年6月,重庆银行数据整合服务及中台服务建设项目凭借创新视角和核心关键技术,被评选为十佳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优秀实践项目”。
重庆银行数据整合及中台服务项目按照“模块化、积木式”思路推进数据能力建设的工作成果,具备“平台化底座、模块化建设、流程化开发、场景化赋能、统一化治理、资产化运营”五大创新特点。
在数据平台方面,建设数据仓库、大数据平台、外部数据平台、历史数据平台、数据管控平台、数据模型平台六大平台,可对接行内百余个系统,20余万张数据表,引入200多项外部数据服务,全面提升数据基础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台服务方面,打造“集市+标签”的敏捷服务链路,实现了零售和普惠两大条线数据统一汇聚和加工,面向业务场景提供模型400多个、公共数据服务2000多个,标签服务年调用超5900万次。
在重庆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将为重庆银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提供有效支撑。下一步,重庆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化战略转型定力,深化改革创新动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全力支持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力军”的作用。
(资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