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家食品公司该如何“保命”?
头图 | 《悬崖之上》
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虎嗅最新发布的《2022食品饮料行业·活力象限研究报告》,报告首发于虎嗅智库。
在食品安全、效率敏捷、外部高度不确定性的驱动下,上万家食饮企业迫切需要转型。
那么,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进化?行业的先行者已经着手进行了哪些举措?都遭遇了哪些难题?
为此,虎嗅智库于6月正式启动了首个《食品饮料行业·活力象限研究》。基于数字化与年轻化——这两股我们称之为消费品牌可持续增长、永续活力的动能,研制了“活力象限”模型,针对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展开了深入的探索研究,了解食饮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主要挑战与核心转变,并通过分析消费大数据与消费者调研,理解当下年轻消费特征与趋势。
本报告首发于虎嗅智库
同时,经过对上百家中大型食品饮料企业进行多维度评估后,我们最终选出了39家“大鲸企业”进入活力象限报告,根据企业数字化与年轻化的表现,将其分成以下四象限,并命名为:
制图:虎嗅
【最强活力大鲸】位列一号象限,综合活力值最为出色,并在年轻消费者心中具有极强的品牌认知;该象限企业应收规模多在50亿元以上(2021年),均为细分领域头部企业。这类企业数字化改造链条长且复杂,如若想保持企业活力,需要注意加强对内部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以加速从点到线的数字化创新改造。
【数字领先大鲸】位列二号象限,在细分品类数字化具有重大创新举措,但需要加强对年轻消费者的洞察,提升品牌力,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年轻质感大鲸】位列三号象限,产品受年轻人青睐,但目前数字化覆盖面不够广泛,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价值也有待提升,需要更清晰的数字化战略布局,以提升品牌韧性。
【优质潜力大鲸】位列四号象限,企业规模整体相对较小,2021年营收规模不足10亿,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或转型期,数字化基础尚浅,品牌力与产品力较为薄弱,需要全渠道大幅拓宽年轻消费者圈层和深入数字化应用落地。
本次入选报告的完整名单如下:
此外,我们发现:
企业的年轻化分值与数字化分值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映出重视数字化战略的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也会获益。
在食品安全、外部高度不确定性的驱动下,对供应链的投入在当下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处在快速增长期的企业来说,未来除了会侧重于供应链管理,也会加速线下渠道体系建设。
整体来看,企业对数字化的战略方向“确定不疑”,但在落地方面并不乐观。呈现出投入大、推动难、见效慢的特征。食饮企业实现数智化,面临巨大挑战。
无论当下发展进程快慢高低,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将数字化融入自身业务,并不断演进、实时迭代,除了要勇于尝试,但更需要的是有长期发展的耐心,企业决策者应为数字化团队提供坚定支持,在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增长,打造市场领先品牌。
以下是基于此次调研,我们总结的关于食饮行业数字化方面的几点变化:
1、企业间进入数字能力比拼的阶段
行业里几乎所有的头部、肩部企业都已经完成了业务在线化,进入如何让数字化赋能业务,提升企业关键竞争力的阶段。
江中食疗信息技术总监包凯明分享了他的未来战略思考,到了后期企业的发力点会聚焦在响应速度、服务速度与供货速度,即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能够供出最好的产品,也是最为考验整体数字化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除了引进自动化的设备以外,怎么样能够最高效的能够利用现在这些数字化能力,是企业间比拼和思考的方向。
2、重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完成食安管理
随着中国农场和食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和地理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食品安全运营管理难度也不断加大,预防有害污染、保证加工温度控制、进行合理的规模化食物储备等,从原料到加工包装,每一步都需要有效地实施跟踪。
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许多中小型企业仍有待改进。
飞鹤在质量管理的菌落指标方面,改用数据模型进行监控,而非锚定一个数值去简单的观察超或不超。“因为菌落的指标,它超标之前并不是突然就超标了,一定是从指标从100-103-104-105慢慢发生一些波动,针对这种波动我们就可以用数据模型把它框定住,提前发现异常的波动。在数字的世界里,所有的数据的波动不是机会就是风险。”飞鹤副总裁冯海龙表示。
3、 加强数字工厂建设
得益于庞大的市场基数和实践场景,相比生产端,多位大鲸专家认为国内公司在营销端的数字化做得更为亮眼。与此同时,国内却依然有着大量企业连底层自动化的基础都未实现,远谈不上数字化。
但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食品饮料行业负责人杨立里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小型企业开始注重于产线级的效率提高,由于一线操作工招人难、素质不高,以及品控、流程管理不到位的难题,转而向数字化工厂体系建设来进行解决,比如怎样使质量更可靠,怎样能够少人化。
从未来趋势看,数字工厂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未来要快、要灵活、要无人化、要品质;同时,因为都是少人化/无人化,导致设备、产线会越来越多和复杂。那么要让工厂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就需要实现运营管理和全程的数字化跟踪。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晖表示,生产端的数字化改造成本更大、但价值更高,例如供应链打通、实现C2M,能够有效提升新品生产的速度、可控性和稳定性,对品牌的塑造都是极度有益的。
4、选择合作方案,性价比不是关键
食品企业对于数字化投入的确定性基本达成共识。但在资金投入上,仍是他们在面临的主要困难,“因为所有的IT项目其实动辄投入都是非常高”,相比早期(主要指疫情前后),会更考虑服务/解决方案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是否能够确保业务的平稳运行。
不少企业CIO/信息负责人表示,对供应商的选择会更关注团队服务能力(尤其是长期合作能力)与历史服务案例。
具体分企业规模来看,头部企业对服务商的能力、经验比较看重;腰部的企业看重性价比和过往业绩;底部企业对价格更敏感,考量投资回报、以及与现有模式融合的能力。
5、想办法离消费者更近一点
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如今大大小小的品牌都在思考尝试——如何离消费者更近一点,或是通过朋友圈投放,或是通过产品迭代,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把割裂的公域和私域融合起来,只为极尽可能创造机会辐射并触达更广泛的终端,跟消费者联动,把握喜好,做好数据收集分析和价值挖掘,达成B、C一体化。
掌握终端则意味着渠道营销结构的变化,以前更多的靠大经销商,以后更多的靠终端进一步的会削弱大经销商,“削藩”把它变成中小型的经销商,越来越像深度分销的这种模式去进化。
通过终端的数字化,AI工具去自动审核识别终端情况,包括库存,不同批次的货物。减少数字盲点,才能把营销ROI做闭环。提升费用的透明度,品牌市场部就有了抓手,推动业务的变革。
这就会需要品牌方在营销策略的一个调整。有一个大趋势就是,每个品牌都开始做一个渠道侧费用的重新分配,适当减少对商超的投入,而增加对传统渠道与新零售渠道的投入。
6、对中台模式的接受度变高
过往的ERP加上一些套装的技术,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适应性,以及快速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如新品研发,供应链的引入)。“所以,现在很多零售企业开始引入中台业务系统的建设,而且将来会成为主流趋势。”阿里云新零售行业服务代表周洁指出。
在年轻消费方面,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特征:
1、对品质要求更高,在乎产品价值
疫情反复之下,消费者普遍减少“非刚需消费”,整体呈现出“低欲望消费”或“消费降级”的现象,非理性的“随机性消费支出”也大幅降低。
但从消费支出占比来看,年轻消费者在食品饮料上的支出比例则有明显提升,客单价也更高,呈现出关注产品的附加价值、功能性的特点。
他们尤其在意健康和安全,会看重是否零添加、配方是否干净简单,也会更重视这个商品的长期价值,比如是否能帮助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满足自己的特定功能和需求,但又不能丧失口味和口感,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
2、对休闲食饮的情感依赖加强
我们注意到一个趋势,疫情使消费者对休闲食饮的情感依赖加强,并愿意和品牌进行互动。总而言之,商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指代功能/效用,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交流。
不约而同的是,少数品牌已经敏锐的捕捉到这点,积极通过数字化手段定位核心消费者、并通过自有渠道(私域)增进与消费者的沟通。
腾讯智慧零售食饮行业负责人李忠认为,品牌若想做到消费者愿意与之互动,需要满足两大基本条件,“第一个是要有线下的触点,第二个是所处品类是消费者愿意做复购的。”具体来说,就是强调品牌对终端的控制能力,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先把链条打通,这个场景就出来了。
细分到品类高客单高复购的典型比如奶粉、茶叶、酒、健康食品。其中飞鹤与伊利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案例。“但是可口可乐是比较特殊的,”李忠评价道,“因为其品牌力太强,所有消费者会复购可乐与其相关的产品,这个条件是很多大众消费品不具备的。”
3、更偏爱长青品牌
此次消费者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年轻消费者对于新品牌尤其是新品牌“创造”的创新新品类是特别买账的;但另一方面,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来看,长青品牌无论是心智占有率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明显更高。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晖对此解释道,以预制菜或方便食品为例,这个市场是典型的新品牌将该细分市场打开。但市场逐渐成熟稳定,会看到很多长青品牌强势跃升,背后的逻辑是最开始消费者可以通过新品牌的创新来认知,但是长青品牌的产品力、影响力、口味和安全性是具有优势的,而且也很容易将优势进行转化。另外,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更多是“值得信赖的”,而非“性价比的”,他们对父辈的东西或是中国文化的品牌更感兴趣。
同时,京东超市数据显示,以西贝莜面村为代表的餐饮品牌转型推出包装食品后,相比上一年增长强劲,并迅速跃升预制菜品类成交前列。
但在数字化转型上,各类型企业普遍面临较大挑战,主要体现在:
1、 管理复杂,策略难以推动
纵向来看,食饮行业具有上游生产环境偏工业逻辑,下游偏消费品逻辑,上下游相互影响的典型特征,这就造成全链路管理复杂的难题。
因而食品企业若想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经营效率,都会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即是牵涉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关系之间的权责调整。
以下游为例,渠道体系庞大,存在多层经销商。多层分销下,渠道窜价、库存积压现象较多。直接影响是,企业无法及时掌握各销售区域真实数据,经销商间会出现利益冲突,企业无从统一管理价格,也无法了解动销信息、管理营销费用。
飞鹤副总裁冯海龙对虎嗅智库表示,“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很多企业都会觉得找一个IT负责人来就可以搞定这件事。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技术实现很难,方案设计也很难或其它诸多困难。但我觉得只要对业务充分了解,对技术了解,这些都将克服,最难的是这种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责任权利的重新定义分配。”
元气森林数字负责人黄晓枫也提到,全链条数据一般都会经过工厂、经销商、门店和消费者这四段,其中经销商,还涉及一批商,二批商、分销商,真正的数据链条里头,企业能拿到工厂到一级经销商这段,但几乎难以拿到一级经销商到二级,更拿不到从门店到消费者的数据。这样就天然造成了企业本身的数据存在断裂,所以很难形成端对端的数据链。
2、 需要极大的研发投入
食饮链条的复杂性不仅反应在管理上,也体现在技术方案的研发上。
由于产品迭代快,SKU庞大,生产工艺繁多,如何减轻对人力的依赖,增加产能效率和提升质量是数字化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但对多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要想真正布局与落地,都要结合自身业务重新定制和开发,以及测试(实验)、迭代和推广,周期漫长且投入极大。虎嗅在跟多家头部品牌交流下来了解到,他们当下在数字化投入普遍是年均千万到亿元级别。
尤其是很多场景下并无方法论可以依循,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希望集团数字官李旭昶对此表示,今年(2022)在集团内部设立了六个灯塔项目(重点示范项目)去领先实践,“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在这个数字化年代会有很多现成的可以参照,先内部跑通再进行推广”。
而且,在对数字化落地的迫切需求驱动下,企业的数字化部门都更倾向自建研发团队,来加速结合自身业务的数字化开发与落地。
3、花较多时间“推倒”早期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在初期置办信息化系统时,经常是基于场景进行点状采购扩充,多年下来,会出现人工和系统化交织在一起的情况、甚至很多业务数据并未有效采集,传统的架构是很难支撑起全渠道数字化业务运作,更无法构成数据生态。
为了达到集中生态管理、拥有大数据能力,企业数字部门需要再次重建(或升级)所有系统。这个时间通常会达到一年以上,并在梳理过程中进行单点的数字改造。
此外,集团转型思维不足、数字化资源缺乏、产品品类繁多等因素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时间线较长,进展远不及预期。
4、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产业提质增效
西门子食饮行业负责人李士光指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口味诉求是食品饮料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高频次推出新品,对产线、研发、原料采购、库存周转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亟需数字化的赋能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另外,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增强,也会关注产品的碳排放和环保属性。可以预见,“绿色需求”将给企业数字化带来新一轮的挑战。
5、该如何保证数据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营销带来的消费者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也在剧增,如何采集、并符合伦理道德的使用个人数据,是食饮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刘晖提到,“去年(2021年)精准营销遭到了质疑和挑战,前端数据呈现去中心化,数据安全是一个特别大的难题。”
6、组织变革难,数字化人才缺失
最后一个挑战是关于“人的数字化”,这也是当下企业数字化难以推进的根源。
一方面,对于多数企业的数字化业务,都是由原有的信息化部门或IT部门来承接,思维陈旧、难以创新,数字化人才与能力都需要持续引进和培训提升;另一方面,变革对企业来说一定是“痛苦”的,需要企业一把手有坚定的决心和明确的战略规划,自上而下推动组织转型进化。
作为“推动中国产业数字化的新型研究服务平台”,虎嗅智库与产业服务部,将持续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前沿科技与数字商业的洞察与参考,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纽带。陪伴企业决策者应对未来挑战,增强数字化成长动力。
完整版报告获取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