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优化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政策思考

优化中国资产负债表的政策思考

公众号新闻


每逢假日“购票难”的话题总会冲上热搜榜的前几名,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也不例外。人们高涨的出行热情似乎并不受当前就业与经济形势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宗消费的低迷促进了小额短期消费行为的发生。

从最新公布的7月各项指标看,可以估算的单月GDP同比不到4.5%。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中存在多重困境:就业压力上升过程中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全球贸易不景气导致的出口持续低迷、投资和消费意愿下降带来的国内需求疲弱等。资本市场悲观预期萦绕下,关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说法引发各方热议。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及其合作者在《北大金融评论》上发文表示,如果严格按照债务负增长的定义,我国当前情况和当年的日本存在较大区别,远远谈不上“资产负债表衰退”。确切地说,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描述为债务增速明显放缓。

本文完整版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7期。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去年同期低基数下GDP增速仅录得6.3%,大幅低于市场一致预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全年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虽然目标不算高,但是在上半年GDP增长5.5%的前提下,下半年增速底线在4.6%左右。从最新公布的7月各项指标看,我们估算的单月GDP同比不到4.5%,意味着全年目标完成存在一定困难。


经济增长放缓并非孤立现象,今年以来经济形势中存在多重困境:就业压力上升过程中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全球贸易不景气导致的出口持续低迷、投资和消费意愿下降带来的国内需求疲弱等。资本市场悲观预期萦绕下,关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说法引发各方热议。从理论上讲,衰退意味着资产和负债持续负增长,典型代表即为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持续下降近50个百分点,同时居民部门杠杆率也出现小幅下降。


对比而言,如果严格按照债务负增长的定义,我国当前情况和当年的日本存在较大区别,远远谈不上“资产负债表衰退”。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统计,上半年我国实体部门杠杆率上升10.8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上升6.9个百分点,政府部门上升2.3个百分点,居民部门上升1.6个百分点,因此,总体而言我国资产负债表仍处于稳定扩张状态。


切地说,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描述为债务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10.8个百分点的杠杆率涨幅中,8.7个百分点来自一季度,二季度仅2.1个百分点;我们测算出二季度末实体经济债务存量同比增长9.3%,而一季度末高达10.1%。这点金融数据统计中,M2和社融增速回落的走势完全对应。


从结构上看,由于疫情产生的“疤痕效应”仍未消退,企业经营者特别是民营资本信心尚未真正恢复,居民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地方政府受制于高企的城投债务压力,被迫从资产负债表“扩张”转向“修复”,债务增速放缓带来的“负反馈”加剧了实体经济面临的需求不足困境。


分主体看,杠杆率或者说债务增长主要来自四个部门: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具体而言:


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于大多数国家,尽管2016年后在去杠杆政策驱动下有所回落,但疫情之后大幅上升至历史新高,本身加杠杆的空间就有限。同时,从企业资本开支的动机来看,盈利预期和产能利用率是两大核心影响因素。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5.5%,二季度末产能利用率处于74.5%的阶段性低点,从而导致企业经营者预期下降,投资意愿和能力不足,直接反映为1-7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5%。


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60%,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近,而且从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还本付息/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看,压力甚至比发达国家还大。在房价下跌、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根据央行最新问卷调查,居民对于消费和投资的预期均降至低位,而上半年储蓄存款新增近12万亿元。一方面消费复苏不及预期,1-7月社零销售统计中的商品消费增速仅5.9%,另一方面居民提前还贷现象明显增加,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7%。


财政紧平衡背景下收支矛盾不断加大,土地市场下行导致城投平台扩张背后的土地财政依赖大幅弱化。尽管地方政府部门杠杆率目前只有31.2%,显性债务压力并不大,但如果考虑到隐性债务负担,如果不及时化解可能会引发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按照2022年末城投有息债务55万亿规模估算,对应的债务利息支出可能超过3万亿元地方政府疲于应对债务压力,基建稳增长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直接体现为实物工作量形成的持续滞后。


相比之下,我国中央政府部门杠杆率仅为21.4%,距离60%的警戒线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其他主体扩表意愿不足的情况下,逆周期政策适时加码的必要性上升,这也是7月份政治局会议直面困难,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的题中之义。


今年以来LPR不断下调,融资成本持续降低,对于实体融资需求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显然应该加大财政政策调控力度。目的在于帮助其他部门加快资产负债表修复,避免出现债务“通缩螺旋”的结构性风险。



不过,财政发力并不简单等同于赤字规模扩张,换言之,“花好钱”比“多花钱”更重要。2015年以来,尽管每年都在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不再单纯强调规模或力度,增加了追求效率的内涵。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财政的内涵已经从“量”转变为“质”。综合可持续性、提升效率等多个政策目标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破局


一是提高直接税比重。我国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体,直接税比重较低。由于间接税的税负转嫁效应,价格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受到弱化,而且因为直接税比重较低,现行税制很难真正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未来应该通过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占比,有效发挥直接税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


二是发挥公有制优势,提高国企贡献度。国企利润上缴对财政收入的总体贡献较低,2014年-2019年这一比例平均值仅为3.5%,高点不超过5%(2019年)。相比于2022年卖地收入同比下降2万亿左右的资金“缺口”,国企上缴利润带来的增量财力 “不够看”。如果以2021年国企归母净利润3.4万亿元(金融央企1.6万亿,非金融类国企1.8万亿)作为基数,假设未来国企利润上缴比例提高到50%(2019年仅2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往一般公共预算调出资金比例提高到80%,意味着每年能有1.5万亿资金用于补充一般公共预算财力。


三是创新基建投融资模式。尽管随着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大,边际效应随之下降,城投平台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降至1%左右但是补短板和新基建等领域仍有一定空间。考虑到基建项目经济效益低和地方平台债务压力大的矛盾,中央政府有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如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替代专项债,通过政策性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基金等,同时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基础设施REITs工具等)。


*肖雨为中泰研究所固收负责人



延伸阅读:


出口的韧性

未来十年: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思考的乐趣与价值

2023:知易行难

老龄化加速的挑战

相信大数据还是相信逻辑

跑得慢才能跑得远

后海塘的黄昏

一些往事与思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专访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提振经济的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证监会全力维护债券市场平稳运行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2—2023)| 周期演进 聚焦质量 双向赋能 攻守兼备又有头部公募出手!汇添富总经理张晖:配置中国资产的黄金窗口已经到来爆了! 中国资产狂飙; 李强已任中央金融委员会主任; 融创传来大消息! 茅台将发240亿大红包 | 早报丁辰灵:雷蒙多确定访华,中美博弈已到转折点,中国资产触底反弹。刚刚,中国资产飙涨!雪球网崩了,这类量化交易被暂停!外资再度"反水",反转都是从反弹开始?万亿公募出手了!顶流基金大佬罕见发声:坚定看好,积极做多中国资产!张明:中国经济并未面临资产负债表衰退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精准性将进一步提高"良好的资产负债表"长啥样?兴业银行管理层详解 "三条主线 "打造特殊资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天授资产获评“最值得托付资产管理机构”隔夜, 中国资产大爆发! 美元跳水, 拜登发声! 以色列总统之子在加沙战斗中失联 | 早报一语成谶深夜狂飙!中国资产突传利好!"大空头"狂买中概股,什么信号?最牛人工智能最新宣布:暂停漂泊海外的大老唐刚刚,中国国防部回应!中国航天发布重磅消息!3000亿巨头突迎大利好,中国资产集体拉升,市场已经企稳?李迅雷:如何看待中国的资产负债表?许小年聊资产负债表衰退,日本的教训和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资产狂飙!汇金出手,什么信号?最新解读来了辜朝明余永定讨论实录:再议资产负债表衰退(全文)中国资产超亿元家庭地图发布!火星乐园第三部《灰界》第四十四章 充分考虑真正的政策底可能还没来重要信号!巴菲特大动作,对冲基金也出手!外资巨头最新发声,中国资产大反攻国庆前最强音!刚刚,中国资产传来大利好!"七大错觉"属实?美国最大利空亦现转机,风向要变?中国驻美大使馆紧急提醒!突传利好,中国资产大反攻继续?黄金、原油突然飙涨,影响多大?《歌德堡变奏曲1355》深夜利好!人民币暴拉500点,中国资产狂飙!外资突然扫货,超过400亿!巴菲特大动作新经济学家智库对话辜朝明:破解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资产,大爆发!最有情怀的美国大学向缅北诈骗集团提供8000万个手机号?吉林电信回应;“高盛建议及时清理各类中国资产”小作文不实丨大公司动态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种金融玄学重磅利好传来!中国资产大反攻,影响多大?"一纸承诺"拉爆5万亿火热赛道,反弹能否持续?“主力买手”频现身,中东加速布局中国资产 | 另类投资气象第398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